书城教材教辅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
20740100000003

第3章 民国小学课本中传递的价值

一个时代的课本,特别是小学课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基本价值,国文、历史、修身(公民)这些课目尤其显著。北洋时代,政府没有介入课本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环节,小学课本是由民营的出版机构提供的,其中最具竞争力的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其次有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等到1926年开明书店诞生时,北洋时代已接近尾声。

辛亥革命风暴乍起,中国由帝国突然进入民国,令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措手不及,原来的教科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从商务印书馆出来的一班人早就准备了一套应对变化的课本,创办中华书局,抢占了先机。商务印书馆迅速赶上,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仍然占据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在那个时代的小学课本中,商务印书馆的版本从《共和国教科书》到《新学制教科书》,具有典型性,其中传递的价值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趋向。

中国还是一个农耕社会,工商业初兴。从《共和国教科书》许多优美的课文,都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变化,万物更替,一派乡村生活的平静。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二册第十六课:

有农夫 住山下 编茅为屋 编竹为篱 日初升 荷锄出 日将落 荷锄归

第二十八课:

北风起 大雪飞 登楼远望 一片白色 雪止日出 檐溜成冰其形如箸

第三十六课:

小园中 梅花开 我折两枝 插瓶中 置案上 瓶中花香 时时入鼻

《共和国女子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有课文:

夕阳红 好风来 柳荫中 燕子飞 庭中花 先后开 木笔紫 海棠红

第三册有《乡村》:

乡间农家 竹篱茅屋 临水成树 水边杨柳数株 中杂桃李飞燕一只 忽高忽低 去来甚捷

这是小学生初入校门接触到的课文,与此相关,许多课文都在传递千年不易的充满人性温暖的价值观。到了第四册,舟车、电报、电话等近代的事物,就会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就说车吧,汽车、电车、脚踏车都已出现。在这些课文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转型中的社会正在新旧交替当中,工商业文明的嫩芽已在这块古老土地上抽出来了。课文可以带着孩子们睁开眼认识一个新的世界。在器物之外,尤其在制度层面,从帝国的漫漫长夜中刚刚出来的孩子,将在课本中接触到与古老的三纲五常截然不同的新价值,在一个老帝国更新的过程中,小学课本起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作用,也许它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1912年4月,商务印书馆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新编共和国教科书说明》:“……民国成立,数千年专制政体一跃而成世界最高尚最完美之共和国。政体既已革新,而为教育根本之教科书,亦不能不随之转移,以应时势之需要。东南光复以来,本馆即将旧有各书遵照教育部通令大加改订。凡与满清有关系者,悉数删除;并于封面上特加订正为中华民国字样,先行出版,以应今年各学校开学之用。更联合十数同志,日夕研究,本十余年编辑上、教授上之经验,从事于教科书之革新,博采世界最新主义,期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现小学各书大致粗具,陆续发行。”

“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成为这些课本的首要目标。所以,从《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小第四册起,《大总统》《自治》《共和国》《平等》《自由》《法律》《行政》《司法》等课文都陆续出现了。在《待外国人之道》中提出:“及交通既盛,文明大启,始知同为人类,则无论肤色如何,程度如何,皆当待之以道。”这是一种崭新的国民意识,有了面向世界万国的朝气。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一册第一课《国体与政体》,以简明的方式将国体、政体问题告诉小学生,使他们明了专制与民主的区别。第二课是《民国成立始末》,第二十三课是《共和政体》,强调指出共和国的原则,全国人民都有参与政事的权利,通过选举议员组成国会,选举总统以组织政府。《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风行多年,印刷版次超过2560次。

与此同时发行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编辑用意在于“养成共和国民之道德为目的”,注重独立、自尊、爱国、乐群等价值。初小八册,从看图说话步步深入,举凡守信、勇敢、正直、信实、宽厚,以及选举、尊重名誉、博爱、爱国、平等、自由、好国民等,已包含共和国民必需的现代价值。《平等》一课开宗明义即说:“共和国无君主、无贵族,人民不分阶级,凡权利义务一切以法律为断,不相侵犯,此之谓真平等。”《自由》一课直言自由即天赋人权,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原则。高小第二册又有《自由》一课,说得更加清晰:

人类者,天赋以自由权者也。有身体之自由,有思想之自由,有信仰之自由。

身体自由者,苟不犯罪,无论何人,不能拘束囚禁我之身体。思想自由者,若言论权,若出版权,若著作权,皆为我之所有,他人不得侵犯。信仰自由者,我所信仰之宗教,不能以国力强制之。夫以国体共和,吾人可益伸张自由之权。然自由者,固以法律为范围也。

要之,吾人自己之生命财产名誉,固当贵重,而尤不可妨害他人之生命财产名誉。妨害他人者,即轶出于法律之外者也。

《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共六册,从道德、求己、自助、不畏难、清洁、职业、戒贪、自省、节用到自由、平和、人道、宽容、博爱、人权、人格等,《人权》一课很可能是首次在小学课本中如此简明扼要地提出这个观念: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力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商务印书馆的这套《共和国教科书》出齐共65册(包括中小学),总共发行了七八千万册,对那个时代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中华书局推出的《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也有《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记》《国体之别》《政体之别》《共和国民之自治》《共和国民之责任》《共和政治》等课文。这些课本传递的价值是一致的,都是以造就共和国民为目标。

袁世凯称帝前,对这些小学教科书表现出的不满,恰恰证明了其影响和代表的方向。在1915年冬天,当局曾下令修改教科书,删除《自由》《平等》等课文。商务印书馆将“共和国教科书”更名为“普通教科书”,就是因“共和国”犯禁。主事的张元济在与朋友、同事的通信或日记里,曾为此发愁,所幸袁氏称帝迅速失败,民营出版业主导教科书的时代得以继续。

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代理部务的次长傅岳棻签发12号训令,同意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关于推广国语,以消除文、言分歧,以期二者一致的建议,令各省教育厅京师学务处,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自当年7月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不单国语,也不止一二年级,所有年级都采用语体文,还加上了新式标点,生字加注音字母。其他各科也是。1919年,还在教育部发出这个训令之前,商务印书馆就已着手在编“新体国语教科书”,也就是说,当舆论还在为白话、文言争得不可开交时,这家占有中国最大的教科书市场的出版机构,已在悄悄准备白话的教科书了。“国文”改成“国语”,只是语言表述形式的变化,更值得关心的仍然是这些课本要传递给小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那是个上层政局不稳、政潮涌动、派系角逐、主义纷纭的时代,然而就在一片乱哄哄当中,却为那一代投身出版和教育的知识人留出了一个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埋头编撰超越政争的教科书。他们的努力似乎无关于时时风云变幻的政局,而指向更长远的将来,他们意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新社会造就新民,不汲汲于眼前所见的。他们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之重,丝毫也不敢大意。

1921年9月21日,美国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孟罗访问中国,张元济和英文部主任邝富灼前往北京饭店拜访,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已有20年,没有成效。“今世界大势变更,我国教育未上轨,不能不急图改良。本馆教科书约有七成供全国学生之用,自觉责任甚重,愈觉兢兢。”

他们之所以用心编教科书,正是要开启民智,这一用意自晚清以来就没有变过。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的《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初小第八册为例,有《人民的权利义务》《公共的念头》《地方自治》《公民、公权》《选举》《三权》《学生自治》《国民外交》等课文,启蒙意识很浓,但是趣味性不够。到1923年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就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从第一册第一课“狗,大狗,小狗”开始,到处都是“狐狸想吃肉”“狐狸怕狗”“蚂蚁搬米”“猫的宝贝”“喜鹊与乌鸦”这样的课文,被有些人讥为“猫狗教育”。实际上,许多还是充满寓意的。比如《公鸡的脸红了》:

公鸡知道鸽子出去了,到鸽笼里去吃米,鸽子从外面回来,看见公鸡在他的笼里,忙问他说:“你在这里做什么?”公鸡给米梗住了喉咙,说不出什么;心里一急,脸就变红了。

初小第八册有一课《没字的保荐书》:

某商人要招一个伙计,在报纸上登了个广告,不到几天,拿着保荐书来报名的,一共有几十个,商人却选中一个没保荐书的,其余有保荐书的统统不取。

人家问商人:“这人没有保荐书,你为什么取他呢?”商人说:“这人怎说没有保荐书!他的保荐书很多哩:他进了我的屋子,就轻轻的把门关上,那是他小心谨慎的保荐书了;我把话问他,他回答得很明白,很正确,那是他诚实有才干的保荐书了;他坐在椅子上,看见一个老头子进来,赶忙站起让座,那是他恭敬有礼的保荐书了;并且他的衣服鞋帽很干净,手上也不肮脏;他有这许多的保荐书,怎么还说没有呢?不过人家的保荐书是有字的,他的保荐书是没有字的罢了。”

这样的课文娓娓道来,胜过了许多干巴巴的说理,是滋润人心的好课文。也是第八册,有《百年一觉》的课文,有人于1923年9月1日睡了一觉,醒来是一百年后,一切都变了:

那大宗的人民遗产,都给公家办了实业,没事的人,都叫去作工;因此街上的闲人,一概没有了。每人至少要读六年书,因此人人都有很高的普通学识,都明白道理;犯罪的人没有了,监狱也废去了。国内既是这样,国外也大家爱和平,讲法律,因此没有冲突和战争;警察和军队,完全用不着了。

当然,今天重新审视这个梦,或许会有另外的感慨。但不得否认,这样的课文,放在那个时代还是有棱有角的。

自1922年起,修身课取消,初小改为社会课,高小改为公民课。国文课原来担负的公民教育功能更多由公民课直接去承担了。所以,与公民权利、人格铸造有关的课文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中减少了。但是体现人的尊严、人性美好,针砭人性丑陋的课文也是时常可见,与公民教科书相呼应。

李泽彰、王云五等编订的《新学制公民教科书》第一册涉及会场规则、小公民会、乡自治等;第二册包括职业、爱美、尊重别人的权利、市自治、县自治、公共心、选举适当的人、社会领袖、国家、法律、法治精神等;到了第三册,包括省议会、国会、选举权、选举票和选举手续、代议制度的精神、人民的资格、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义务、我国的领土、我国的主权、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审计院、政党、好政府等。

在一个长期奉行官本位的民族,公民教科书却在《职业》一课告诉小学生:

我们从前的观念,以做官为荣,因此,一般人都以为官吏是最尊贵的职业。我们应当打破这种旧观念,要晓得,一切有益于社会的职业都是一样的尊贵。

《法治精神》一课在举了人治的例子后如此解释:

民国成立后,我们有了国会,国会里的议员,都是人民举出来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应当由他们议决,再请政府公布施行。照这样规定的法律,就格外有力量,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所能变更或废止的。无论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法律的保护。这就叫做法治。我们要维持这制度,必须人人具备法治的精神。

“新学制教科书”在北洋时代的后期曾被全国广为采用,那个时代的小学生从这些课文中接收到的信息,是充满了政治文明的新空气的,其中没有什么高深学理,无非是人类文明发展到20世纪逐步形成的一些基本常识。那些与古老帝国隔膜的新概念、新常识,透过这些浅显、明白的课文渐渐地进入了正在成长的孩子心中。如果能持续下去,一个民族在这样的常识中浸润久了,思考问题、行事为人自然而然就会正常,一个合乎常识的常态社会也就会出现。

我深知,认识一个时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入,时过境迁之后,从单一的视角去看一个时代,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侧面,而不是完整的时代面貌。由小学课本,何况我只是选取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国语)、新修身和公民几种课本来观察那个时代,从中看到的诚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完整形象。但是,这个侧面或者说这个角度仍然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权力舞台上的演出醒目、扎眼,容易被更多的人看见,那些默默地躺在历史角落里的旧课本早已被遗忘,仔细想想,这些课本难道不同样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吗?那些用心编课本的人们,在更长远的时间尺度里,他们的贡献将更被凸显出来,这些课本也将在时间中重新被认识,特别关键的是课本传递出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