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2080200000034

第34章 赵云(1)

在一般人眼以,赵云只是一位屡经战阵、更不可当的“虎威将军”。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修史时,也将赵云传列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之后,使用位居“五虎将”之末。在对赵云的评价中,陈寿也仅作了“强挚壮猛,并作爪牙”的概括。对赵云的道德风范、精神境界未做深入的发掘,这就在有意尤意中贬低了赵云的历史地计,给以后的史学界造成了一定误导。但《辞海》历史分册的编著者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排列中,却突破了《三国志》的格局,将赵云列于关羽、张飞之后,马超、黄忠之前。从这细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编著者的一番用心。事实上,在蜀汉朝廷创建和初期的诸多政治和军事活动中,赵云所创立的功业及其所表现出的忠肝义胆,高风亮节,是当时许多亲重大臣所不可比拟的。无怪乎有人大发感慨,称颂赵云要“贤于关羽,综观赵云的一生,我们对以断言此论并非虚妄。

一尽忠刘氏义贯金石

赵云(?~229年),三国时期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一位仪表堂堂的男子汉。

赵云生活在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其家乡河北地区也饱经战争的摧残,死于刽子手皇嵩刀之下的河北黄巾起义军竟达十余万众。纷乱的时局,衰败的经济,流离大所的灾民,均给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赵云以极大的刺激和影响,使他逐渐确立了救危扶困、济世安邦、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正由于具有这种志向,所以他的言行、才智和品德破乡里所称道,在他周围聚拢了一大批有为的青年。赵云是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在本郡颇有影响的知名后生。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赵云在本郡父老的推举下,率领部分“义从吏兵”投靠了占领幽州(今河北北部)的封建军阀公孙瓒。公孙瓒,系东汉末年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字伯珪。初为辽东属国长史,其虎狼之军曾镇压过青、徐黄作巾,有数万起义军将十死于其手,后来成为占据幽州的割据势力,与占据冀州并称冀州牧的别一封建军阀袁绍进行了连年的混战。在军阀纷争中,公孙瓒虽然也企图壮大本集团的力量和声势,但他鸡肠小肚,心胸褊狭,对前来投奔的赵云怀有一种既高兴义疑虑的矛盾心理。于是,他以带有讥讽的口吻对赵云说:“听说贵州的黎民百姓都愿意归顺袁绍,不知为何惟独你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投到我的名下?”公孙瓒的矜持虚骄态度使初来乍到的赵云感到意外和失望。他不卑不亢地回敬公孙瓒说:“当前大下纷争个安,一时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在黎民百姓处在倒悬垒卵的危急关头,我家乡父老的心愿是追随实行仁政的有为之主。我率众来归,并不是因为轻看袁绍而偏爱将军您。”赵云自知所依非明主,但既然已来,也只得暂且留下,个时地与公孙瓒一起出征作战。

事有凑巧,当时得务也依附于公孙瓒。刘备虽然也没再自己的独立武装,山过着夺人篱下的生活,但他是一位城府很深、喜怒个形于色的长者他个仅待人谦和,喜欢结交豪侠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汉室苗裔的特殊背景和身份,有着匡时救世、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与赵云由相识到相知,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这使受到公孙瓒奚落、心情郁闷的赵云得到极大的精神安慰,他隐隐地认识到:似乎刘备就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有为明主。于是下定了寻机脱离公孙瓒、另谋发展的决心。不久,从家乡传来兄长去世的消息,赵云以为兄奔丧为山暂时辞别了公孙瓒。刘备对赵云的心思和志向了如指指掌,他深知赵云此去难归。在为赵云送行时,他紧紧地拉着赵云的双手,久久不肯放开。赵云也理解刘品此刻的心情以及蕴藏胸中的远大志向,他深情地对刘备讲:“我今生今世以忘不了你的恩德”。言外之意是告诉刘备:我们后会有期。这样,赵云终于脱离了公孙瓒。

在此后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中,刘备仍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武装集团,没有一块可以栖身的较为巩固的地盘,过着辗转依附别人的无奈生活。他又先后投靠过陶谦、吕布、曹操和袁绍。就在刘备居于袁绍帐下的时候,赵云义在邺地与刘备会合。别后的坎坷经历,使这对故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同床眠卧”,有说不尽的话题,或评品人物,或纵论时势,或规划发展。他二人已经朦胧地感觉到袁绍也难成大事,于是,便在暗中做另谋出路的打算。刘备背着袁绍,让赵云私下招募了数百人的队伍称之为“刘左将军部曲”。从此以后,刘备与赵云结下了生死相依的关系。

在官渡之战小,袁绍曾先后两次派刘备前往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联络那一带对抗曹操的势力,这就为早有“阴欲离绍”念头的刘备提供了另谋发展的机会。为此,刘备也曾别有用心地向袁绍献过“南联荆州牧刘表”的所谓计策。当曹操击溃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就挥帅南进,攻击刘备在曹军的攻势下,刘备只得于建安六年(201年)率关羽、张飞、赵云等南下依附了荆州牧刘表。在此后的8年间,赵云先后随刘备驻守过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和樊城(今湖北襄樊城外)。由于他们受到“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刘表的猜疑和提防,刘备只能坐困荆州北鄙。赵云也和刘备一样,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沉寂的8年时光。

官渡之战后的七八年间,曹操不仅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又于建立十三年(208年)六月进位丞相,控制了汉献帝,操纵了东汉朝廷。但曹操并下以此为满足,他还时刻又注长江流域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夺取荆州,削平刘备集团,世而吞并江东消灭孙权,曹操于当年七月挥定军南下,兵锋甚锐,声势夺人。

面付曹操的攻势,刘备、诸葛亮遂决定撤离樊城,退保江陵。江陵是荆州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贮存着为数可观的军用物资。为避免刘备占有江陵,曹操抛开主力大军和辎重,亲自统率5000名精锐骑兵,以每日夜300里的速度追击市南撤的刘备之军。大战爆发前,南逃的十余万难民与刘备的军队混杂在一起,你拥我挤,堵塞了道路,每天行程仅十余里。在此危急关头。刘备命关羽率领水军由水路先期赶往江陵。当刘备、诸葛亮、赵云等率领这支庞杂的队伍退到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尔北)时,就被曹操的先头部队追上。一接战,刘军便大乱,刘备只得丢下妻、子,与葛亮等率领数十骑亲随,向汉水方向奔去,准备与关羽的水军相会合。刘备溃不成军的余部被曹军分割包同,死伤无算,其两个女儿也破曹军虏获。在这场恶战中,赵云身抱刘备仅1岁的弱子阿斗,保护着甘夫人。他以寡敌众,勇冠三军,最终使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俩得免于难。保住了刘备的血脉。在时隔多年赵云去世之后,后主刘禅在谈及这声生死之役时曾说:赵云往昔迫随先帝,功绩卓著。我时在幼年,“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对赵云在危急中的回护之功仍念念不忘。大将军姜维也极口称赞赵云“当阳之役”的不朽功业足以“义贯金石”,彪炳一干秋。

曹操虽然在当慢击溃了刘备的军队,但在稍后的赤壁之战中却败于孙权。刘备的联军之于,只得暂时放弃兼并长江流域的计划,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以后,为了共同防御曹操,进一步巩固已经建立起的孙刘联盟,孙权将妹妹嫁给了刘备,在孙刘两大集团之间搞起一场政治婚姻。新夫人的到来不仅带有无数珍宝嫁妆,而且还随身带来为数不少的侍婢、吏卒和亲兵。新夫人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骄横豪奢,其侍婢吏卒也依恃其主子的权执“纵横”不法,致使刘备后庭之事无人敢问。在国事纷纭、家事难理的背景下,刘备又想起了跟随他多年的赵云。他认为赵云严肃稳重,深孚众望例特委赵云掌管“内事”,对赵云寄予厚望,相信在他的治理下,其夫人及其吏卒能有所收敛,其家事也“必能整齐”。这样一来,赵云不仅是刘备叱咤风云的爱将,也是刘备信任的“家臣”。于公于私,刘备与赵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赵云受命以后也恪尽职守,遵奉法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刘备的“后顾之忧”,使他得以集中精力谋划本集团的发展。

虽然孙刘两家得以联姻,结成对抗曹操的政治联盟,但双方围绕着荆州问题仍在进行着明争暗斗。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为了实现诸葛亮“跨有荆、益”的规划,在军师中郎将庞统的力争下,终于率庞统、黄忠、魏延等谋臣将士数万人,在法正的引导下,由荆州进入益州。孙权认为刘备入蜀是他谋取荆州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立即派人赶往荆州,企图接回其妹妹和阿斗,作为人质,以增加其索回荆州的筹码。阿斗是刘备的血脉,一旦落于孙权之手,将使刘备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局面。孙权之妹又是刘备新娶的夫人,由她挟阿斗东归,这在刘备远在益州的背景下,是一个十分棘手,又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这种事关刘备集团前途命运的关健时刻,赵云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当机立断,和张飞一起率领军卒,硬是截住了已经登舟起航的船队,从新夫人手中夺回了阿斗。

赵云自追随刘备之日起,曾立有两次特殊功勋:一是当阳之役中,在危难间拼死救护阿斗;一是冒险“勒兵截江”,从刘备新夫人手中夺回阿斗。赵云的这种功业,不仅刘备的其他部将很难与之匹敌,就是在其他王朝中也极为罕见。姜维在后来谈及刘备与赵云之间特殊关系时,曾说过:由于赵云屡屡“忠以卫上”,所以刘备就“君念其赏”;同样,由于刘备每每“礼以卑下”,把以赵云就“臣忘其死”。

二大智大勇虎威将军

赵云从军阀混战初期投靠公孙瓒开始,到他去世的公元229年为止,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作为刘备的元从爱将,他久经沙场,戎马一生。在长期激烈的战争生活中,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逐渐形成自己的作战特点和风格。

他果敢善战,锐不可当,敢于拼死决胜。在刘备集团望风败逃、溃不成军的长坂之战中,赵云护卫着后主阿斗和甘夫人,以孤弱之军奋战不止,令曹操的精锐之帅望而却步。曹军虽然夺取了刘备军的“人众辎重”,也俘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但对赵云及其怀中的阿斗却奈何不得。在刘备各部均遭惨败的情况下,惟独赵云能于万军之中回保着甘大人和幼主脱离危厄,平安地与刘备会合。

他智勇兼备,有胆有识,号称“龙虎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亲自统率赵云、黄忠、魏廷等将士,发动了一场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大战之初,黄忠阵斩被曹操称为“虎步关右,所向太前”的曹军主将夏侯渊。曹操闻讯,亲自率众由长安进兵斜谷,赶往南郑,并将数千万袋军粮运抵北山之下,决心与刘备一比高低。刘备一面敛众据险,不与曹军决战:一面命令黄忠率军偷袭北山之下的曹军粮米,并以赵云为后军,策应黄忠的行动。国前往劫粮的黄忠部未能如期而返,赵云仅率数十骑亲随出营探看。恰在此时,曹操大军蜂拥而至。在这众寡悬殊的生死关头,赵云再次表现出从容镇定、不急不躁的大将风度他挥军直冲敌阵,希冀在进攻中整军退却。但赵云毕竟势孤力弱,很快就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当他拼死冲出敌阵后,发现受伤的部将张著仍未摆脱营军的围困,他又抖搂精神,再度冒死闯入敌军的包围圈,经过一阵厮杀,终于救出张著,而后且战已退,撤回到自己的营寨。赵云等尚未战稳脚跟,曹操的大队兵马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面对强敌,在赵云大营内的沔阳长张翼惊慌失措,主张关闭营门,据守不战但赵云却临危不惧,镇定如常。他根据曹操多疑的特点,立即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以待曹军。赵云的大胆举动,使曹操的虎狼之军顿时陷入迷惑。他们举棋不定,犹疑再三,曹操虽然久经沙场,也对眼前的局势判断不清。他担心中了赵去的埋伏,于是下令退军。一般将领也许会到些为止,满足于空“营”计的成功。但赵云却不如此,他要进一步扩大战果,出奇制胜。他下令军中擂起震天动地的战鼓,让所有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射向撤退的曹军。这新一轮的攻势更令曹操的兵马不明底细,他们惊恐万状,夺路逃生,自相践踏,致使不少士卒堕于汉水,葬身于滚滚的波涛之中。赵云在此战中处乱不惊、败中取胜的杰出军事才能深受刘备的赞赏当第二天刘备巡视战场,听取此战的报告后,更加钦佩这位元从爱将,他感慨万端地称颂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为庆祝胜利,全军上下尽情地“作乐饮宴”,直到夜幕降临。在这场战争中,赵云不仅数闯敌阵,而且又巧布退敌的空“营’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也为之却步,所以军中都尊称赵云为“龙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