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2080200000066

第66章 岳飞(3)

绍兴四年(1134年)春,岳飞上疏,强调指出襄阳六郡形势险要,是恢复中原的基本,认为今日之计,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并说明自己已厉兵袜马,请求朝廷批准他兴师北伐。岳飞的建议得到了宰相朱胜非、参知政事赵鼎等人的大力支持。赵构心里也明白,襄汉的得失关系到自己的安危,于是在四月十三日正式命令岳飞“兼制置荆南、鄂、岳”,并“统率所部军马,于麦熟以前,措置收复”襄阳府以及唐、邓、随、郢州和信阳军,所“收复诸州,并委岳飞随宜措置,差官防守”。然而,又规定:贼兵“若逃遁出界,不须远追”,同时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对岳飞的军事行动,加以种种限制。(《金陀续编·朝省行下事件省札》)

五月初一,赵构任命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并将荆南镇抚使司的骑兵,全部拨归岳飞,以增强岳家军的实力。岳飞接受命令后,立即从江州移至鄂州,从鄂州火速渡江北进,“精忠岳飞”的大旗迎风招展,那么耀眼,那么光彩夺目。

初五日,岳飞兵临郢州(今湖北钟祥)城下。郑州知州荆超,骁悍勇武,人称“万人敌”,岳飞两次派人劝他主动投降,他执意顽抗,非但不接受劝告,反而在城头上肆无忌惮地辱骂。岳飞怒不可遏,亲自率军攻城。将士们英勇奋战,杀贼7000,攻占了郢州,荆超走投无路,跳崖自尽。岳飞旗开得胜。稍事休整后,即派张宪、徐庆率其部队进攻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亲自领兵直趋襄阳府。

襄阳守将李成,原是岳飞的手下败将,探知郢州失守后,岳飞率兵压境,急忙引兵出城四十里,摆开阵势,准备迎战。双方交战后,李成军大败,狼狈逃窜。岳飞顺利地收复了襄阳府。

张宪、徐庆攻打随州,随州知州王嵩凭借城高池深,坚守不出。张宪、徐庆连攻一个多月依然没有得手。岳飞派牛皋前去助战。牛皋仅带了三天的粮草,不等粮草用尽,便攻下了随州,俘获了王嵩等五千余人。岳飞的长子,16岁的岳云挥舞双锤,参加了攻城,并率先登上了随州城头,获得了勇冠三军的美名。

七月,岳飞率军向邓州挺进。岳飞连克三城,对金国和伪齐刘豫震动极大。李成从襄阳逃跑后,就与金国的刘合孛堇以及陕西的金、伪兵马会合起来,屯驻在邓州西北,掘壕筑寨三十余处,准备在这里与岳家军决一死战。岳飞摸清敌情后,先派王贵、张宪各率一支队伍,分别从光化、横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夹击敌人。两军激战正酣时,岳飞又不失时机地命令董先、王万的骑兵突然奇袭,敌军毫无防备,军心动摇。岳家军从几个方向拼命掩杀过来,敌军全线崩溃,李成和刘合孛堇只身败逃。李成部将高仲退入邓州城拒守。岳飞指挥将士乘高仲立足未稳杀入城内。岳云等踊跃登城,活捉高仲。

继岳家军攻占邓州六天后,又一鼓作气收复了唐州(今河南唐河)。到了八月中旬,信阳军也被岳家军攻克。至此,岳飞按既定方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收复了襄阳等六州府,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击溃了伪齐的主力李成大军,从此后伪齐一蹶不振。

岳家军挥戈猛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本来可以乘胜长驱直入,收复中原更多的失地。但是,岳飞鉴于出兵前的种种限制性规定,在收复六州后,很快任命新的地方官,分拨人马镇守,安顿流民,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然后下令班师,率领大军回防鄂州。

岳飞此次出师,攻必克,战必胜,是赵构即位以来的空前壮举,捷报传到临安,朝野上下,一片欢腾。赵构不禁慨叹:“岳飞行军极有纪律,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却没有料想到他竟能如此破敌立功!”八月二十五日,赵构特地颁发制词表彰岳飞,并提升他为清远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依前神武后军统制。不久,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宋朝建国以来,节度使作为贵族和官员的最高荣誉职位,从来不轻易授人。这时,宋朝带节度使衔的,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名大将。岳飞以三十二岁的年龄持节封侯,这在宋朝是史无前例的。

尽管如此,岳飞此时最大的心愿一如既往,即直捣中原,驱逐金人,恢复故土。

六立志雪耻壮怀激烈

襄汉六郡收复以后,岳飞擢升了官职,岳家军的威望正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洞庭湖地区,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茶,令宋朝大伤脑筋,颇感棘手。派去镇压的将领均被打得惨败,起义军倒越战越强,发展到数万人,成了宋朝的心腹之患。鉴于岳家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绩,枢密院奏请赵构改派岳飞前往镇压。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下旬,赵构命岳飞率领所辖兵马开赴湖南剿灭杨么起义军。

对于出征讨伐杨么,岳飞的态度非常积极,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岳飞而言,这一方面可以说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从军事战略上着眼考虑的。岳飞决心北伐金和伪齐,就必然要解除腹背受敌的忧患。

岳飞尚未来得及将讨杨计划付诸实施,因为当时金与伪齐联军大举南犯,淮上告急,惊慌失措的赵构认为只有岳家军才能御敌,又急忙发出“御札”,所谓“卿一日不到,朕一日不安”,命岳飞统率全军兼程东下,前往淮西,参加江淮之间的防御战。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江淮之间的防御战胜利结束,岳家军班师回防。岳飞赴临安朝见皇帝赵构。赵构又慰勉了岳飞一番,改授岳飞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充神武后军都统制的军职,赏赐了大量的钱帛,供岳飞犒赏军功之用,要求他指挥岳家军去征讨杨么。

四月,岳飞奉命领兵到达洞庭湖地区。岳飞凭借军事上的优势,采用围困、诱降兼强攻的策略,陆续攻破起义军的水寨,坚持了长达六年之久的钟相、杨幺起义,在短短的半个月中即被岳家军扑灭了。之后,岳飞一方面把土地分给民众,让他们各安所业,示之以德;另一方面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并将少数不愿屈服的起义人员流放他乡,示之以威。这样,岳家军北伐的后顾之忧总算彻底解除了。

岳飞在短时间内一举瓦解了令宋朝上下视为“心腹之患”的钟相、杨幺起义,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可以说,内忧外患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得到了暂时的缓和。赵构为了酬答岳飞这份新立的功劳,特地发布了一道长长的诏书,授岳飞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从此以后,岳飞就被人们尊称为岳少保了。

岳飞在短短的10年间,由列校官至检校少保、开国公。用世俗的眼光看来,真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然而,岳飞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并非加官晋爵、高官厚禄,而是誓师北伐,喋血沙场,“迎二圣以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

这一年的秋后,是赵构政权的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岳飞及其他主战派大臣不断要求“迎还二圣,恢复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翘首盼望北伐军队的到来。而在赵构看来,如今与金互不侵犯,苛安江南,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岂不是一件美事?倘若主动北伐,一则战争胜利后,武将的威望会大大提高;二则迎回二圣,自己将立于何地?赵构向来以孝梯之君自居,在目前的形势下,又怎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盘讲出自己的心事呢?只好屈从公论,由着满朝主战派臣僚去筹措、研究对付金与伪齐的军事行动。赵构最后万般无奈地表示,进取计划可以实施。

冬季,宋朝将全国的军队一律改为“行营护军”。张俊部屯驻建康,为“中护军”;韩世忠部屯驻承州、楚州,为“前护军”;刘光世部屯驻太平州,为“左护军”;吴玠部屯驻川、陕、甘地区,为“右护军”;岳飞部屯驻鄂州,为“后护军”;王彦率领的八字军屯驻荆南,为“前护副军”。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已经把都督行府设置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准备召集各路大将,共商恢复大计。

岳飞在鄂州致力于休兵养卒,养精蓄锐。同时广泛联络中原及两河地区的忠义之士,积极筹划北伐中原的对策、也是在冬天,太行山忠义社梁兴率领一百多人强渡黄河,越过长江,一直奔到鄂州的岳飞军营中。岳飞像对待久别的战友那样,热情款待这位名闻遐迩的抗金英雄。梁兴告诉岳飞,正在金军铁蹄下痛苦挣扎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岳飞能早日解放他们。岳飞激动地对梁兴说,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岳飞很快把梁兴的到来奏报朝廷,以增强赵构北伐的决心和信心,赵构果然十分高兴,下令给予优待。梁兴的到来同样使岳飞增加了恢复故土的决心和信心。

绍兴六年(1136年)正月,张浚在平江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岳飞等众将领从各自的防地赶到这里,共商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最后各路大将作出了如下决定:韩世忠由承州、楚州出兵,准备攻取淮阳军(今江苏邳县东);刘光世移屯庐州以扼伪齐军;张俊从建康进屯吁胎;岳飞则改任湖北、襄阳两路宣抚副使,并授予任免和处置两路知州、通判以下官吏的权力,命令他进军襄阳,做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岳飞回到鄂州后,于二月间发布了《移河南郡县讨刘豫檄》,并积极筹措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这关键时刻,他的70岁的老母亲姚氏于三月二十六日病故。岳飞悲不自禁,终于眼病复发。岳飞立即上奏朝廷不等朝廷回报到来,便自行解除军职,挚带着眷属,扶护着灵枢,前往江西庐山安葬母亲。

接到岳飞的奏报,主战派官员深感不安,大战即将来临,在这箭在弦上、引而未发的关键时刻,怎容岳飞经营丧葬事宜呢?因此,赵构一面派人到庐山对他进行慰问和敦促,一面以御前金字牌降诏要他“复起”,催促他立即返回鄂州主管军马,措置进兵渡江。忠孝难两全,到了这等地步,岳飞只好移孝作忠,回到军营,率领大军进驻襄阳。

经过周密部署,岳飞于八月初正式誓师北伐。由于两河地区忠义民兵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响应,岳家军进展顺利,大军所到之处,纷纷助战。先锋王贵、董先等人,奉命攻打伪齐的虢州卢氏县(今属河南),马到成功,占领县城,缴获了十五万斛粮米。

接着岳飞又派杨再兴率兵进攻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斩杀伪齐孙都统等五百余人,俘获后军统制满在等百余人,缴获粮食二万多石,战马一万多匹,恢复长水县城。

岳飞的大军出师后,在朝廷中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大臣极力主张赵构移驾建康,以鼓舞军队的斗志。赵构勉强答应在九月初一日离开临安。启程前,赵构在张浚、赵鼎的陪同下,前往天竺寺进香,刚出宫门,即碰上岳飞部下的武翼郎李遇视报告:岳家军旗开得胜,已经拿下了卢氏、长水等县,并有大量的战利品。捷报传来,赵构却十分惊讶岳家军进展神速,担心有夸大不实之词。张浚、赵鼎纷纷告诉赵构,岳飞用兵历来神速,且他早已做了周密的计划,又有当地军民的配合,克敌制胜实属意料之中,没有什么夸饰。赵构才放下心来。

赵构离开临安不久,岳飞又派牛皋、王贵等率军进抵唐州。伪齐都统薛亨骁勇无敌,牛皋在出发前向岳飞保证,一定要生擒薛亨,献俘朝廷。结果,在唐州北边的何家寨一战,大获全胜,真的活捉了薛亨,全歼了他的兵马,只有伪齐的五大王刘复侥幸逃脱。牛皋率部队乘胜东进,横扫颍昌府,所向披靡。

王贵在收复虢州之后,奉岳飞之命继续西进,攻城夺地,如履平地,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此次出师北伐,收复了伊(水)、洛(水)的险要之地,声震河、洛,在军事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时,夺取和烧毁了大批粮食和物资,使敌人在经济上也受到很大的损失,也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补充了军需。岳家军取得的战果,中外称快,宋朝为此曾下诏予以嘉奖。老将李纲热情洋溢地写信给岳飞,称赞岳飞的胜利,是十几年来所不曾有过的壮举,并衷心希望岳飞“早建不世之勋,辅成中兴之业”(《梁溪全集》卷一二八)。

尽管岳家军在虢、洛地区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但是由于这一地区长期战乱,人烟稀少,数万大军的给养供应十分困难。岳飞将面临的困境及时呈报朝廷,要求增派援军,接济粮饷,然而朝廷杳无音讯。这使岳飞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敌占区,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于是,岳飞被迫把已开赴前线的部队急急抽回,结果,不但使恢复大计功亏一篑,而且还使已解放的部分地区重新陷入敌人手中,当地的忠义军民遭到敌人的杀戮。

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中旬,岳飞除留下少量人马控制商州全境和虢州的部分地区外,自己率主力将大本营从襄阳迁回鄂州。

岳飞此次率军出征的整个过程中,士兵们始终斗志旺盛,每次战役皆克敌制胜,更坚定了岳飞胜利恢复中原,直捣幽燕的信心。有一天,在行军途中,正赶上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岳飞和将士们下马步行,走了好长一段路,才进入一座寺庙避雨。岳飞与将士们闲谈说,他之所以在雨中步行,就是要把身体锻炼得能够吃苦耐劳。要想建功立业,就要经常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

在离寺庙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在帘帘雨幕中恰如一堵城墙。岳飞站在庙前,望着起伏的山峦,又令他想起了魂牵梦索、立志要克复的燕京城。他对部属说:“你们可曾有人见过黄龙府(指燕京)吗?我曾经在十年前到过那座城下。那儿的城垣像小山一样高。这次,咱们一定要杀到那里去。以前,我非常喜欢喝酒,酒醉后,也曾做过一些错事。我离世的老母劝我戒酒;后来皇上也当面劝我不要喝酒,从此我滴酒未沾。等到打下黄龙府,我不仅要赏赐你们两骆驼金子,而且要开酒戒,和大家开怀畅饮!”一名属官说:“我们平时都只知道宣抚志在恢复中原,今天才知道宣抚不仅要恢复中原,还要直捣幽燕。”

然而,岳飞的壮志雄心,却未得实现。

岳飞率部回到鄂州屯驻,索绕心头的依然是恢复中原,直捣幽燕。回想起此番出师北伐,深入虢、洛之役,可算得出奇制胜了,却终究功败垂成。岳飞心中愤懑难平,再加上连日秋雨,更令他郁郁难乐,愁眉不展。

一日,岳飞登楼,凝望着滔滔不尽的长江水,如烟的往事涌上心头。回想从军十四年来,戎马倥偬,经历了千百次战斗,踏遍了长江大河的两岸。为了恢复中原,报仇雪耻,迎还二圣,自己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到如今,自己与将士们还是站在这大江南岸,任敌人的铁骑在中原大地横行。虽然自己在三十二、三岁上就已获得节度使和检校少保的官位,但壮志未酬,个人的功名利禄又何足挂齿。自己几度率军出师,皆获胜利,却处处受到掣肘。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懦弱无能的愤慨,令他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拔剑起舞,引吭高歌一阙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