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2080200000074

第74章 张居正(1)

一长江之子

长江之滨,有一座古老的名城——湖北江陵,自古以来即是长江流域政治、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中心。数千年来,这块圣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无数精英。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日,一颗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闪耀着光芒的新星,又诞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他就是数百年来被史家赞颂为“明代第一相”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杰出的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娶妻赵家小姐后,张家发生了一连串的奇事。赵氏梦青衣小童自天而降,怀有身孕,张居正出生时,他的曾祖梦见白龟出现,所以他原名张白圭,梦龟而生的婴儿,预兆长大后必以文才而承担重任。张居正降生的种种奇异,虽然是后来的编造附会,但他的早慧却是事实。两岁时就能够较流利地说话,10岁已通晓《诗经》、《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并能写出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被视为荆州府的少年奇才。

嘉靖十五年(1536年),张白圭赴荆州府应考。年纪最小的他脱颖而出。荆州知府李士翱,特意接见了这个年仅12岁的少年才子,并把他的名字改为“居正”,预示将来必居高位执掌要职。应考以后不久,湖广学政四顼来到江陵,召见了张居正,并当场面试他的才学。由于才华出众,张居正被补为博士弟子高等,为府学生员,成了荆州府最年轻的秀才。

第二年,张居正到武昌参加乡试,又是名列前茅。湖广巡抚顾磷赏识张居正的才华,认为应让这个13岁的孩子受些挫折,使他更加发愤、成熟。因此他建议监试的冯御史不录用张居正。但他知道,张居正不仅需要磨炼,更需要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为此,在考生返乡前,他约省里的藩台、桌台等官员一同接见了张居正,并和在座的官员说:“此子乃是将相之才,日后必是国家的栋梁。”这种殷切的期望和深远的知遇,无疑对张居正是莫大的信任与鞭策。原来争奇好胜的上进心,升华成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16岁再应乡试,中了举人。顾磷又鼓励他要成为伊尹式的王佐之才。做一名伊尹式的贤相,成了张居正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23岁,再次入京应试,会试合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了二甲进士。从此他步人仕途,开始了一生中的新起点。

二翰林储相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高中二甲进士的张居正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明代宰辅170余人,十分之九都是由翰林而任,因此,从庶吉士开始的翰林官都被视为“储相。”

为了要具备把理想变成现实的本领,年轻的张居正深入研究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各类典章制度,寻找富国强兵,足食安民的良策。他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除了读书外还必须了解社会,广泛结交师友。徐阶是张居正由衷敬仰的师长,对他的影响也最大,是他仕途上真正的导师。

25岁那年,张居正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这虽不是直接参政的官职,但张居正还是不避冒犯天颜而获罪的危险,向嘉靖帝上了一道《论时政疏》,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积弊。这份奏疏,表现了张居正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清晰地剖析了当时的政治症结。言辞中,也不乏委婉的讽谏。上疏之后,张居正热切地盼望皇帝能采纳他的主张,以实现他“翩翻来君旁,为君补华裳”的梦想。

(一)忿腐政,称病辞京

张居正的《论时政疏》送入宫中后,如泥牛沉海一去无音。他的热望渐渐地冷却了。此后,政治的腐败,日甚一日。

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奉道教,不理国政,亲近佞臣。皇帝的昏聩,使奸臣严嵩父子得以窃柄弄权。他们倚仗权势,贪污纳贿,鱼肉百姓,为巩固权势,极力培植死党,真可谓是“宾客满朝班,姻亲尽朱紫”。对权奸用事,贿赂公行的腐败朝政,张居正的内心中充满了愤恨,尤其使他痛苦的是,由于严嵩弄权,导致“庚成之变”,使京郊人民罹受鞑靼烧杀抢掠之灾。之后,虽有官员上书弹劾,可由于皇帝昏聩,他们均被严嵩诬陷杀害,这使张居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朝政的腐败,以及严嵩父子的奸险卑劣。他渴望自己的老师、密友内阁大学士徐阶能做一个“磊落奇伟之士”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可徐阶却令张居正失望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称病辞京。临别之际,他给老师徐阶留下一封长信。既称赞了徐阶的品德、威望,又委婉批评了他一味顺从的做法。他希望徐阶以自己的忠诚,为国家立下不朽之功。

张居正虽然离京而去,可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却仍然悬系在朝中。

(二)息田园,怀国矢志

张居正回到故乡江陵,开始了他的蛰居生活——养病、学农、读书、游历,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

田园生活,使他更多地了解了农民。他感觉到人民的不满在增长,国家已临覆舟之危,一种治国安民的责任感不由得又泛上心头。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后来呼唤他重返政治舞台,正是这种对农民痛苦生活的真切了解和对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才促使他后来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

看到国家已非止一日处于“抱火寝薪”的危险局面,张居正在学农之余,博览群书,融会百家思想,研究当世之务。他要等待时机,为国家致太平,为个人树不朽。

在乡居期间,张居正还常出去游历,了解社会实情,在古圣先贤那里找到了楷模,在大自然中受到了启迪。

为此张居正决计出山返京。在父亲严命的催促下,并非真的甘于终老林泉的张居正,结束了三年息影田园的隐居生涯,踏上了回京之路。

三年的蛰居生活,张居正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升华,完成了由书生到政治家的转变。他看清了民众的苦难,国家的危机,朝政的腐败,意识到了自己神圣的责任。

三宦海角逐

(一)附徐阶,连升入阁

张居正回到京城后,继续在翰林院任编修,读书撰史。

离京三年,政局依旧。嘉靖皇帝还是在深宫中奉道斋。严嵩父子还是大权在握。徐阶还是专心为皇帝撰写青词,小心恭谨地侍奉严嵩。

张居正返京续职,依然是徐阶营垒中的人,这早在徐阶意料之中。他敏锐地发现,这位高足弟子已不再是慷慨激昂,缺乏深谋远虑的一介书生,而是变得完全成熟了。徐阶在想应该给张居正安排一个怎样的用场。

对严嵩父子,张居正掌握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敬而不亲,离而不远。因为他知道,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只有学会适应环境,能屈能伸,才能达到目标。严嵩父子果然被蒙蔽了,增加了对张居正的好感,由此减少了他仕途上的阻力与危险。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张居正回京后第二年,徐阶与严嵩的斗争拉开了序幕。严嵩专权结党,逐渐引起嘉靖皇帝的不满。严嵩日渐被疏远,而两年之间,徐阶被升职二次。很显然,在嘉靖皇帝的天平上,已经开始向徐阶一边倾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随着徐阶的升迁,36岁的张居正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晋升为正六品的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这是一个实际的职务,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职务。张居正的晋升,当然又壮大了徐阶的力量。

徐阶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并能及时采取有力行动的人。他利用嘉靖帝所住的永寿宫失火事件,揣摩皇上心意,提出重建一座新宫殿,获得宠信,接着又授意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终于彻底击败严嵩父子。

张居正是徐阶的心腹,在徐阶与严嵩的斗争中,当然不会没有他的参与。但老谋深算的徐阶认识到张居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仅国家需要他,今后自己的身家性命说不定也要依赖于他。因此,徐阶处心积虑地保护着张居正,只让他隐居幕后,以防不测。当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徐阶取代严嵩为内阁大学士后,他又计划着怎样扩大张居正的影响,并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时朝廷正在重修《承天大志》,这是一部论证嘉靖皇帝受天承命,并为他歌功颂德的史志,徐阶推荐张居正担任副总裁,这是一件最能引起皇帝重视的工作。张居正仅用八个月时间即完稿,书成献上,得到皇帝的赞赏,认为张居正能以经学儒术辅佐皇太子,振兴和治理太平之业,于是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晋升张居正为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官),为裕王府邸的日讲官,裕王载豆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这是张居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难得的际遇。张居正以自己的人品、学问,在这位未来皇帝的心目中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它对张居正日后进官大学士,乃至成为内阁首辅奠定了基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去世。裕三载厘即位,第二年改元隆庆。

皇帝逝世后第一件事是发表遗诏,徐阶与张居正密谋共议,以世宗遗诏的名义,革除一切弊政。不过,此事被内阁大学士高拱、郭朴知晓,因未与他们共谋而不满,埋下了隆庆朝内斗争的种子。

隆庆元年(1567年),是张居正官运亨通的一年,他从翰林院侍读学士一直晋升到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国家核心集团中的一员。

张居正刚入阁,便面临一场激烈的内阁斗争——徐阶与高拱的混战。在这次内阁斗争中,张居正是一个“观潮派”,因为徐阶固然是他的恩师,而高拱也是他共事多年的好友。他思忖再三,以不介人为上上之策,既不伤师,也不害友。事实证明,无论哪方胜利,他总是一个稳定的受益者。不过,他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言官的厉害,舆论的重要,明白了内阁的班子应如何搭配,才能保持内部的稳定,为以后的组阁。执政,又学到了新东西。

(二)陈“六事”,树威取信

以忠君、报国、保民为人生信条的张居正认为,既然身居副相,就得从全国大局出发,拿出一个除弊兴利的治国方案来。他是一个务实的人,经过广泛调查,深入思考,与同事们反复探讨之后,隆庆二年(1568年)八月,一篇《疏陈大本急务六事》的建议呈献给皇上。此建议的出发点就是要改变颓靡不振、积重难返的弊政,以振奋国人精神,统一思想,求得国家大治。它的主要内容:

1.省议论:即坚决杜绝讲空话,办事讲求实效。建议凡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提倡从实际出发。

2.振纲纪:即严肃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法纪败坏而提出的。建议皇上整饬法制,严肃法令,以法治国。

3.重诏令:即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对于皇帝的政令必须严格执行,坚决照办。

4.核名实:即考核官吏是否称职。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就是奖惩任免,只有赏罚用舍得当,才能人有专职,事有责成,人才也不患缺乏。

5。固邦本:即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6。饬武备:即加强军备,增强边防力量。

虽然《大本急务六事疏》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还只停留在一纸空文上,但却得到隆庆皇帝的赞同。这对于刚入阁的张居正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提高了在朝中的威望。这六项建议,集中体现了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实际上就是他的施政大纲。后来他所主持的各项改革,基本上就是这六条的具体实施和进一步的完善。

(三)审时势,辅政固位

就在张居正向皇上进呈《大本急务六事疏》的前一个月,首辅徐阶由于受宦官的中伤挑拨和言官的弹劾,被迫致仕回乡,使张居正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和政治上的有力支柱。首辅之位暂空。张居正知道,以高拱与隆庆帝的旧谊而言,高拱复相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从公来讲,高拱也很有魄力、才华,因此他极力为高拱复相而奔走。很快,回籍“养病”的高拱复职人阁。张居正还是像过去在国子监时那样尊重高拱,甘居其下,凡事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工作。

随着高拱入阁,内阁之争再次爆发。不过,张居正对此并不热衷,他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有益于国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军备,加强边防上。他支持戚继光训练边兵,修筑长城;他筹备由隆庆帝亲自参加的阅兵大典;他经过多方努力,在高拱的支持下,与蒙古鞑靼部实行“封贡通市”,发展友好往来。在两年的内阁混战中,高拱虽坐上了首辅宝座,但他积怨太多,留下无宰相器的恶名。只有张居正被人们视为正派奉公,既提高了地位,又增加了威信,为他一年后取代高拱,踞居首辅奠定了基础。

高拱刚入阁时,张居正曾期待与他同心共辅,振兴国家,但这幻梦很快就破灭了。高拱在驱赶了内阁的几位阁老后,又使用上疏揭露徐阶矫遗诏之罪的一箭双雕之计,既打击了徐阶,又震慑了张居正。为了保护忍辱负重打倒严嵩父子于国有功的老师徐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四处活动,这就给一批渴望制造混乱的政客提供了“张居正是徐党”的日实,生性狭隘的高拱终于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张居正。

想到高拱虽有相才而无相德,为国为己,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取而代之,张居正打定了要与高拱争夺政权的主意。他对本朝的政情与历史了如指掌,深知要想推翻高拱,施展抱负,必须去结交宦官。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无论在当朝还是后世都可能引起非议,然而“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为了振兴疲弊的国家去结交宦官,这是非功过任凭人们去评说吧!

张居正深相结纳的是太监冯保。两人的友谊完全是建立在共同对付高拱的基础之上的。张居正在皇上身边有了自己的耳目喉舌,暂时摆脱了被高拱驱逐的危险。

(四)顾遗命,踞居首辅

隆庆六年(1572年),高拱与张居正之间的明争暗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隆庆帝病重一事,给张居正造成了一个推翻政敌,执掌国柄的绝妙机会。五月,隆庆帝病危,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大学士同受顾命,辅佐年幼的太子治理国家。二十六日,隆庆帝逝世。

在君主专制时代,随着老皇帝逝世,新君即位,常会掀起重新瓜分政治权力的激烈斗争。隆庆帝死后,冯保与高拱的夺权斗争也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冯保利用隆重的登基大典,显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又抓住高拱指使多人弹劾他,藐视少主一事,向两宫皇太后告御状说高拱图谋不轨,终致引起太后的恐惧,将高拱逐出京师。

在冯高之争中,张居正是冯保的战友,又是他的高参,但他竭力避免与高拱正面交锋,所以,张居正借为穆宗卜视陵寝之机离开京都,回来后又推病不朝,静观其变。高拱被逐后,张居正并未将他视作死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相反,他向皇上求情,给高拱致让的待遇,又劝阻冯保不要嫁祸高拱,救其全族性命,在高拱死后,张居正亲自为其立传,对其一生也多有褒赞。在封建社会中,张居正确实是一位少有的胸襟开阔、不计私怨的杰出政治家。

高拱被逐,高仪不久病死,张居正成了唯一的顾命大臣,自然也成了内阁的首辅。从此,他就凭借这个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功在国家、名垂青史的活剧。

(五)尊主权,号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