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208981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展示光辉耀眼的科学宝藏

〔英国〕李约瑟 著

【作者简介】

李约瑟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因为这部著作,他的名字逐渐被每一个真正关注中国的人所熟知,所赞颂。

【内容精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源。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中国的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发现它们的焦点往往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它们的扩大应用,如闸门和新的测量仪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在建筑方面,李诫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工程的经典著作。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峰。最重要的、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里不知名的实验室里开展起来的,现在终于出了成果:火药成了有用的武器——宋金之战便是它的第一个试验场。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人就已经用弩炮来发射出“炸弹”了。在公元1040年左右写的《武经总要》这一巨著中,就已确定了“火药”这一名称,并且记载了抛射武器、毒气和信号弹、喷火器以及其他新发明的迅速发展。

另一项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详细记载了它的发明人及工作原理。而《梦溪笔谈》正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科学的内容占全书五分之三,包括许多天文学、数学以及化石方面的记载,还包括凸雕地图和制图方面的注意事项、冶金方法的描述以及占很大篇幅的生物学观察。中国古代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也在这部书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罗盘。

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学科,并且在现代还有发展的话,那就是中医学及药物学。从第一个大医生扁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医传统,划过了一条明亮夺目的轨迹,到明朝出现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无疑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李约瑟指出,李时珍在和伽利略—凡萨利乌斯(16世纪德国名医,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本草纲目》共62卷,详细叙述了约一千种植物和一千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在药用上的价值和可能具有的价值。他还非常精确地讨论了蒸馏法及其历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水银、碘、高岭土和其他物质在治疗中的用途等等。

总体来说,李约瑟这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术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李约瑟教授的煌煌巨著。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就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就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就必须读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