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20898200000015

第15章 《十日谈》:引发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杰作

〔意大利〕薄伽丘

【作者简介】

该书成书于1348年~1353年。作者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年)和但丁双峰并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最高成就。私生子出身的薄伽丘从小在商人和小市民圈子里长大,喜爱文艺、多才多能,《十日谈》实际上是薄伽丘搜集加工当时民间故事的结晶。100篇故事大都以14世纪的佛罗伦萨为背景,是当时市民社会众生相的生动写照。由于鲜明的反教会倡人本的市民意识倾向,《十日谈》自诞生之日就深受民众欢迎。至16世纪,已刊行87版。天主教会却大为光火,对作者进行了百般侮辱和谩骂威胁,在他死后还掘了他的坟墓。

【背景介绍】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之所以将这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十日谈》,是因为书中主要描写了七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和三个英俊而富有激情的青年男子结伴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的故事,他们在这十天的避难时间中商定每人每天必须讲一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最后这一百个故事结成的集子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将矛头公然直指神圣的教会,猛烈地抨击和无情地揭露了教会僧侣的种种丑陋恶行。作品还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勇敢地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十日谈》全书中,可以说是处处闪耀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光芒。

1353年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西欧各国。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乃至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者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人文主义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最早的代表人物。凡此种种,都使这部著作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内容概述】

《十日谈》内容十分丰富,由众多故事所构成,以下是几则故事的概述:“天主不怕人糟践”(第1天第2则):

一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在好友劝说下到罗马考察神的力量。看到罗马教廷教会的肮脏腐败,他大为震惊。但回来后,他却马上改信了天主教。他告诉朋友:你们天主教的神法力无边、坚不可摧,无论信徒、僧侣怎样糟践他,他都丝毫没有反应,天主教的神太厉害了!

“哑巴和修女”(第3天第1则):

健壮俊美的玛塞托假装是哑巴,做了一个女修道院的园丁。院中的修女们忍不住寂寞,就拉他睡觉,品尝男人的滋味。后来,院长也参加了进来。由于夜间性事太累,园丁招架不住,开口讲话求饶。院长于是向外界宣布:本院发生了奇迹!

“花盆中的头颅”(第4天第5则):

伊莎贝塔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后,托梦给她,告诉她被葬的地点。她偷偷挖出情人的尸体,将头颅埋在一个花盆里终日守着花盆哭泣。哥哥又把花盆抢走。不久,她悲痛而亡。

“爱到最后一只鹰”(第5天第9则):

费德里科爱上一位夫人,为她倾尽所有,却一无所获。后来夫人去看他,他一贫如洗,只好把自己最心爱的鹰杀了招待她。夫人被感动了,带着丰厚的陪嫁嫁给了他。

“爱情能力剩余”(第6天第7则):

菲莉帕同情人幽会被丈夫发现,诉诸法庭。菲莉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我对丈夫的求欢有求必应,但能力还有剩余,还能让另一个爱我的绅士心满意足,发挥余力,何错之有?

“内裤头巾”(第9天第二则):

半夜里女修道院院长被匆匆唤醒,去惩治一个犯奸的修女。院长本来正同一个教士寻欢,慌忙中把教士的内裤当做头巾跑了出来。犯奸的修女当众指出了院长的奇怪打扮,院长遂宽恕了她,继续回去寻欢作乐,其他修女很是艳羡。

“国王骑士”(第10天第7则):

国王彼得得知少女莉莎因爱他而病,便去看望她,答应把她许配给一个高贵的青年,而自己只在她的额头上吻了一下,并发誓要终生做她的骑士。

【欣赏与评析】

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十日谈》曾被视为是诲淫诲盗的书籍,而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屡遭查禁。客观上说,这并非毫无根据。在《十日谈》的百篇故事中,的确有相当部分透露着明明白白的肉体享乐主义倾向。这不仅为宗教教会所不容,也常常为保守、谨严、庄重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诟病和否定。

不过,《十日谈》的产生自有其特殊的时代、民族文化背景。在“序言”中,薄伽丘指出:因为姑娘们自小被封闭在闺房里,深受男权和宗教礼仪的压抑之苦,所以,应该把《十日谈》这样的书献给她们(而不是他们),以开启女智。这样看来,《十日谈》就更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解放的“女性启蒙读本”。它批判的是宗教的禁欲主义的荒唐和罪恶,弘扬的是新兴市民阶级勃发的人本主义精神。尽管有矫枉过正的弊端,其积极意义仍然是相当重要的。

对反动教会的揭露和批判,是《十日谈》的另一锋芒所指。教会的黑暗,教义的荒唐,教士的愚蠢、虚伪、荒淫,无不在小小故事的嬉笑怒骂中瞬时剥除伪装露出鬼相。无怪乎天主教会对薄伽丘恨之入骨,在他死后还要掘他的坟墓了。

《十日谈》的艺术成就也相当高。在时代的主流文化仍然以拉丁文为书面语言的时候,薄伽丘大胆采用佛罗伦萨方言写作《十日谈》,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紧扣社会现实,贴近市民生活,《十日谈》甚至被看作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十日谈》独特的连缀短篇故事而为鸿篇巨著的结构,对后来的民间故事体裁的写作影响深远。《七日谈》、《五日谈》之类即是这种结构的模仿。最后,《十日谈》通俗幽默的故事讲述技巧,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