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20898300000015

第15章 《复活》: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代表作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介绍】

详见本书中《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复活》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根据案例“科尼的故事”加工而成的。

1887年6月的一天,著名的法律活动家科尼到托尔斯泰家作客,讲了他担任彼得堡地区法院检查官时所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次,一个属于上层社会的年轻人奥尼找他,向他提出与一个叫罗扎莉娅的女犯人结婚的要求。经与年轻人交谈后,科尼了解到,罗扎莉娅的父亲是一家贵族地主的佃农。父亲死后,女主人收留她当女佣人。罗扎莉娅出落得非常漂亮。16岁那年,女主人的侄儿奥尼诱奸了她。怀孕后奥尼便把她遗弃了,随后又被女主人赶出家门,生活无着落,被迫沦为妓女。在妓院里因偷了酒醉的嫖客100卢布被带上法庭受审。当年诱骗他的奥尼此时正坐在陪审员席上,他认出这个不幸的妓女原来是自己当年肉欲的牺牲品,因此良心受到极大的谴责,最后决定同她结婚以赎罪;女犯人也呈文同意,不幸她却因患斑疹伤寒死在监狱的医院里,婚礼未曾举行。

科尼对托尔斯泰说,从那以后,奥尼不知去向,很多年之后,他竟在一张副省长的任命书上,看到了奥尼的名字,他当副省长了。

这个故事,使托尔斯泰极感兴趣,异常激动。托尔斯泰得到这一素材后,广泛收集相类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构思。

小说初名《科尼的故事》,采取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可是写作进展得很慢,托尔斯泰觉得越写越不满意。为此,他不得不数次停笔。

《复活》在创作过程中的困扰,主要是由于听来的故事尚未完全转变成心灵的要求,尚未找到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

法庭的场景在故事中占着显著的位置,为了写好法庭,托尔斯泰曾几次参观法庭开庭时的情形。在原来的故事里,罗扎莉娅因盗窃而受审是理所当然的,看不到丝毫“法律的谎言”和审判的不公正。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把女主人改为无辜的,通过法庭对她的不公正审判来深刻揭露俄国当时的司法制度的荒谬性,这样就赋予了这部小说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使小说的主题超出了道德和赎罪的范围。这是通往批判现存制度这一宏大主题的第一个阶梯,这个主题后来成了《复活》的主要枢纽。

《复活》的创作,前后长达11年,修改达20余次。尽管11年间并非都在写这部小说,但其艰苦程度仍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除了紧张地校订这部小说清样之外,还专心写作小说的第三部,直到年终才完成了整个创作。

沙俄当权者对《复活》又恨又怕。他们不敢公开禁止这本书的出版,只好在出版审查时大加削砍。全书129章中最后未经删节而发表的只不过25章。直到1933年出版《托尔斯泰全集》时,读者才第一次完整地读到《复活》的全文。十月革命前,人们从未能读到完整无缺的原著。

【内容概述】

一天,聂赫留朵夫因担任地方法院陪审员到法院去参加一场让人失笑的审判滑稽剧。

当天要审判的是一件杀人抢劫案,被控者是一个妓女,她是因为毒杀自己的嫖客,并偷了嫖客的黄金与戒指而被捕的。

当聂赫留朵夫看到被告,并听说她叫玛丝洛娃时,吓了一大跳,因为他在走亲戚时,曾诱奸一位美丽而纯洁的女佣人,但却始乱终弃,在玩弄她之后,即用金钱将她打发了事。

现在,眼前的被告就是那位女佣人,她是因为自暴自弃而沦为妓女的。虽然在此案件中她是无辜的,但由于法庭心不在焉的错误,反而使她被判了四年徒刑,并将被送至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不禁为自己间接毁灭了一个女人而深觉罪恶,于是便下定决心要设法拯救她。

他首先到监狱去请求她的原谅,并请律师及有关人士帮忙,但仍无法改变刑罚,因此,卡秋莎·玛丝洛娃便被送往西伯利亚去了,而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的奢侈生活与她同行。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卡秋莎·玛丝洛娃终于被改判无罪并被释放,当聂赫留朵夫带着通知去找她,并想在她恢复自由时与她结婚,但卡秋莎·玛丝洛娃已决定嫁给一位政治犯,同时也是革命家的西蒙松,虽然她的心里仍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她还是选择了另一条途径。聂赫留朵夫以复杂的心情祝福了卡秋莎·玛丝洛娃。后来,他读了《圣经》,便下定决心按《圣经》里所说的“以无限的爱去追寻真实”来作为自己今后的生存目标,彻底放弃贵族的奢侈生活。

【欣赏与评析】

《复活》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场面,篇幅很长——这也表明了复活的艰辛和漫长。社会、观念、风俗都阻碍着人的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地超越自我。在艺术上,托尔斯泰运用讽刺手法将社会的丑恶和官员的腐败揭露得入木三分,其视野广阔宏大,包罗万象,对宗教、司法制度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批判整理。小说没有封闭式的结尾,在高潮处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复活》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代表着下层人民,她的经历甚至是整个阶级自己的经历;聂赫留朵夫是贵族,但他的思想已经否定了贵族。他们两个人都同社会制度做抗争,同时也同他们自己的思想做斗争。他们二人的“复活”是精神的复活,是道德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不幸经历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司空见惯的。青年时代的她纯洁、漂亮、勤劳,被聂赫留朵夫抛弃后,她开始逐步认识到生活的面目是如此地黑暗邪恶。托尔斯泰写道:“从那个可怕的夜晚后,她相信谁都不相信上帝,关于上帝和上帝法律的话,全是骗人的。”

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期间是个正直、有着高尚追求的青年,他经常思考有关上帝、真理和贫困的问题。但后来几年的军旅生活和混迹上层的经验,使他变成一个“享受,专于酒色的利己主义者”。他自己也说“生活越久,遗忘越多”。

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灵辩证法大师”,小说中心理描写很突出,尤其是聂赫留朵夫在复活过程中的心理,所以如果从心理角度,可以更容易掌握人物灵魂的深层东西,使人物丰满,富有人情味,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相互呼应。以此证明:社会虽然龌龊,但是人格却一直在进行道德化的追求。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起死回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