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特色书院教育
20939100000002

第2章 《白鹿洞书院》:李渤开创白鹿洞书院先河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白鹿镇。始建于南唐,唐末著名学者李渤早年在此读书时曾饲养一头白鹿,所以称白鹿洞书院。后来又设有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与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称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较为完备的书院。

在我国的唐朝贞元年间,有一位名叫李渤的诗人,住在五老峰东南麓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整整两年都未离开过山洞一步。

相传有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足踏祥云,敬仰地俯视着李渤晨读。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了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白鹿飞下了云端,来到他的身边,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黎明,白鹿引颈长鸣,唤醒李渤离开山洞,迎着朝霞读书。夜晚,山风飕飕,白鹿衔过一件长袍,轻轻给他披上御寒。深夜,李渤疲惫地伏案而睡,白鹿只身奔进深山,衔来山参送到书案之上,给他滋补身体。

有一次,李渤躺在山岩上读书,渐渐地,他掩着书睡熟了。这时,乌云滚滚,山雨欲来。白鹿见此情形,立即一声鸣叫,唤来了五老峰头的鹿群,这些鹿一起簇拥着李渤,为他挡风遮雨。

李渤醒来之后,发现了被雨水淋湿的白鹿,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他抱着白鹿,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从此,他与白鹿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为了让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承担起为他购买纸墨笔砚、日常生活用品等事情。只要李渤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从洞里出发,通过松林中的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书、笔墨纸砚等东西如数地购回。每次白鹿到小镇里买东西时,镇上的人们都会好奇地看着它,都夸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神鹿。

后来,李渤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当上了江州刺史。他为了感谢多年来白鹿对自己的照顾,再次到洞中去寻找白鹿,可是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

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此修楼建亭,疏引山泉,种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开创了白鹿洞书院的先河。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时,成为四方文人往还之地,人们游览美景的一处佳境。

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途经九江,见到了李渤。这是他们在九江唯一的一次会面,两位诗人倍感亲切,思绪万千。

白居易赠李渤诗两首,并作注云“元和末,余与李员外同日黜官,今又相次出为刺史。”其中,白居易在《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四韵》一诗中写道:

长短才虽异,荣枯事略均。殷勤李员外,不合不相亲。

此次九江之行,白居易到庐山草堂住了一宿,并用调侃的口气告诉李渤:“君家白鹿洞,闻道已生苔。”道出了两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李渤在九江任刺史两年,勤政爱民。他上任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的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逃户欠款4410贯。

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36年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

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

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实难存济,所诉逋欠并放。

在江州官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80公顷,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

李渤为了方便行人,于是组织人力在湖中筑堤。建好的堤长七百步,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为感谢刺史李渤,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桥名思贤桥。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地学校多有毁损。所以,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

940年,南唐朝廷在李渤隐居的白鹿洞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置田藏书,由金陵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担任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南唐中主李璟在未即位之前也曾在白鹿洞读书,后来当了皇帝,就把这里设为书院。

庐山国学与当时南京国子监齐名,为官办学院。从此,四方学子慕名而来。

976年,南唐亡,九江百姓遭受兵马之灾,庐山国学随之成为废墟。至北宋初期,各地增设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

977年,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情况上奏朝廷,宋太宗赵光义随即诏令将国子监刻印的《诗》、《书》、《易》和《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这“九经”颁赐给白鹿洞书院。

赵光义的这一诏令,奠定了白鹿洞书院的重要地位,书院随即声名远播,来此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与岳麓、睢阳、石鼓等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市镇。

980年,白鹿洞洞主明起到蔡州褒信县任主簿。书院因无人主持,逐渐废弃。

1001年,真宗赵恒下令给全国各地学校、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并修缮孔子庙堂。有了皇上的诏令,白鹿洞书院得以重新修葺,并重塑了孔子及弟子的画像,师徒们从此也有了祭祀圣人的专门场所。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1054年,白鹿洞书院毁于兵火。期间,书院赖以生存的耕地被收回,书院无法继续提供膳食,于是学生们纷纷离去,校舍逐渐倒塌,不久书院停办。

自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白鹿洞书院荒废了120多年。

白鹿洞书院建成之后,历代都有文人前来吟诗作赋。其中,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王贞白的一首写自己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