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的秘密
20943600000004

第4章 气场的形成需要学识来支撑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很难在境界上有真正的提升,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在原野上飞跑的野马通过人的驯养而成为能够驾驭奔跑的好马,溅到熔炉外面的金属最终还是被人放在模具中熔化成可用之物。如果人到了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地步,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说:“人有很多毛病并不可耻,那些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毛病的人才是令人担心的。”这是至理名言。

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大成就,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什么都知道。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不会行为太过。他们会把握事情的分寸,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综合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该如何去做。他们会虚心求教,在求教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所以对别人的意见会格外地看重,这样别人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比较无知,所以不会走极端,不会将事情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会比较注重学习,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他们不会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得到更大的成长。人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成长的,苏格拉底临终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他们往往以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很多时候事情已经处理得很好的,但是自己并不因此而自满,反而是反复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正是因为有这种无知的空杯心态,所以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而学到的东西将是自己成长的重要基础。有一个人去一家公司面试,公司的领导问他在大学里有什么成就。他想了想,于是用了三十多分钟来详细介绍自己在大学里的成就,说完以后领导问是否还需要补充,他说没有了。于是领导说把以前所有的成就都忘记吧。

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不要把自己装得满满的,这样会觉得活得很累。有个人去听老师讲课,但是他总是听不进去,原因在于他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总认为老师的观点不正确。其实很多时候,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应该尊重别人。更何况去听人家讲课,一定要有个空杯的心态,这样才可以舀回水来。学问在于掌握,而并不是争论或者辩论。辩论只不过是提高思考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学问本身。

我知道,我很无知,其实质是一种忘我的精神。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忘掉一个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想强调一下自己。开会的时候,总是想出出风头,如果确实感觉到自己很是无知,确实感觉到自己虽然知道很多,但是今天主要是听别人来讲的话,那么就不会毫无顾忌地信口开河了。

同时正是因为一个人比较无知,所以他无所畏惧。在他心中不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他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够掌握到更多的东西。

无知也是一种很谦虚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但会尊重别人,而且不会因为自己的锋芒而让别人受到伤害。很多时候很多人往往表现得锋芒毕露,他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很有才华。其实这种爱自我表现的人不但是自己虚弱的表现,而且容易让别人受伤。很多时候的表现并不是别人所喜欢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和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现在你拼命地想表现自己,反而让人觉得难堪。

无知是一种艺术,一种以退为进的艺术。它不会伤害任何人,同时也为自己的表现找到了一个十分充足的理由。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发表意见。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才有希望能够继续听取你们的意见。这样自己就可以有很多的学习机会。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从前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做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十分幸运地娶到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他的妻子总是激励他上进,要有抱负。

他的妻子认为堂堂的七尺男子汉,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将来才好去做大事。于是她辛苦劳作,为丈夫存了一点钱,并让他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

乐羊子听了十分感动,于是听从了妻子的建议,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夫妻分别后,妻子十分挂念自己的丈夫,一天比一天思念,但是想到他在异乡求学,所以她始终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每天都通过不断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思念。这样也可让乐羊子安心学习,而不用记挂着自己和家里。

突然有一天,她正在织布,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一看,发现站在门口的居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特别高兴,赶紧把丈夫迎进屋里坐下。然而这种高兴没有持续多久,她就开始疑惑了:“你才刚刚出去一年,怎么突然就回来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乐羊子看着妻子,很是深情地回答:“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只不过离开你的日子太久了,对你实在太想念了,于是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到这番话,什么也没有说,她十分地难过,顺手就拿起剪刀,跑到织布机前“咔嚓”一下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剪断了。乐羊子很是吃惊,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回答说:“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着这匹布,它才好不容易从一丝一缕积累起来,逐渐快成为一整匹布,现在我却把它剪断,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它再也不可能成为整匹布了。难道你不明白吗?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需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你现在半途而废,与我剪断布有什么区别,你不觉得可惜,我还觉得可惜呢?”乐羊子恍然大悟,心中十分羞愧,于是他立即离开家继续求学,这样整整过了7年,他才学成而归。

乐羊子的妻子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求学的意志,最后乐羊子也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做学问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收回散漫的心,否则很难做成功。

人们一定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首先是个态度问题,要明白学无止境。秋天刚到,降了好长时间的大雨,很多细小的水流都汇入黄河。河伯看了以后十分开心,认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不由得他不洋洋得意。于是他随着流水向东漂去,他要欣赏他的杰作。一天,他来到了北海,他努力睁开眼睛向东望去,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远方水天相连,根本就不知道水的尽头在哪里。河伯这个时候不由得发出了慨叹:“我最看不起那些道理比别人懂得多一点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没有想到,我自己居然就是这种人。”

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收了两个徒弟。其中有一个徒弟十分专心,对奕秋的指导特别用心;但是另一个徒弟却总是心有旁骛,看到天鹅飞来,他要立即跑去用箭射天鹅。虽然这两个徒弟都是师傅亲自教的,但是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并不是因为两个人在智力上有任何区别,而是前者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人们还要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曾国藩在我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不但政治才能很突出,而且学问也很深。但是他小的时候天赋却不高。据说有一天曾国藩在家中读书,看到一篇文章,于是反复地读,他试图把文章背下来,但是始终未能如愿。这个时候家中来了一个贼,这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到曾国藩睡觉之后偷东西。可是这个贼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总是始终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十分生气,于是跳了下来,对曾国藩大声嚷嚷道:“像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啊?”说完,就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虽然这个贼是很聪明的,至少其记忆力要比曾国藩好得多,但是他却只能成为贼。

人要想有大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下去,人生如同身处逆流之河,不进则退。

再忙也不能忘了学习

终日忙碌不如一刻学习。在紧张忙碌的时候,一定要学些知识。

人们一定要学习有用的知识,不要学那些无用的知识。古时候有一个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他到一个据说懂得屠龙之技的人那里去学习屠龙的本领,他散尽了家里的财产,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屠龙的技术学到手。结果当他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时,才突然想起来这世间根本就没有龙可杀。

学习当然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学习做正确的选择,避免漫无目的地学习。春秋时期的西施长得十分美丽,当她心口疼的时候常常会紧锁双眉,这个时候她显得更加美丽,楚楚动人,令人赞叹不已。邻村的东施看见了,于是回去立即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然后皱紧眉头。这被村里的人看到了,都纷纷地跑开。这个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是因为西施皱眉才美。

人必须读书正如人必须吃饭,读书越来越重要。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换来谋生的技能,不再像原始时代,会用砍刀杀野狗就可以生活一辈子。现在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有位文化人说过:看一个人看他的书房就够了。一个人的藏书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人的品格高下立现。读书要选择,正如人吃东西要选择一样,吃了坏东西要拉肚子。书也不可乱读。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产出和效用。读了以后写出来或者用出来,就是读书的产出。这种产出是消化正常的表现,也是理顺自己思路的表现。反过来对于读,也更有帮助。

社会上很多人都已经厌恶读书了,他们认为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只崇拜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书,却能够大把大把赚钱的富翁们,认为真正成为有钱人的正是那些没有读过书,敢闯敢拼的人。且不说读书是否是为了赚钱,姑且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为赚钱。那些不读书也能成为富翁的人之所以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在于没有读过书而下海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偶然地成了其中的成功者;环境因素在于我国处于经济起飞发展阶段,那些人所得到的财富大多是在卖方市场时获得的。

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读书就没有出路。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不读书,他很难受聘于一家正规的大公司,这样他也很难为自己赢得职位,甚至连谋生都成了困难。

读书并不是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只有浅薄的人才将读书的目的如此简化。读书的目的在于求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一群老鼠出外觅食。很快它们在一家人的厨房里,发现了好多食物。

就在老鼠们享用美食时,突然传来猫叫声。它们赶紧四处逃命,但猫穷追不舍,最后有两只老鼠逃跑不及,被猫捉到。正当猫要吃掉老鼠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凶恶的狗吠声,猫狼狈地逃走了。

过了一会,老鼠首领走了出来,对全体老鼠训诫道:“我早就跟你们说过,多学一种语言是有利无害的,你们看,正是因为我学了狗的语言,才救了你们一命。”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十分有哲理。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所能调度的资源也是不同的。人和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后天努力学习的人在困难之时自然能够调度更多的资源,而后天疏于学习的人,在遇到困难之时所能调度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人不能疏于学习,应该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更适应现在变化日益激烈的社会。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更是要积极地去学习,这将成为以后一生的财富。

宋朝,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方仲永5岁时,还从来没有见过笔墨纸砚。

一天,方仲永哭哭啼啼地向家人要笔墨纸砚,他说他想写诗。父亲感到十分惊讶,他执拗不过儿子,便立即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小小的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同时还给诗取了个题目。同乡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全部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个究竟,他的诗确实写得还不错。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人们都十分称奇。

从此以后,方仲永家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常常有人来他们家拜访,还有一些文人当场出题让小仲永作诗。然而无论是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意境比较高远,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赏。

方仲永的奇才传到了县里,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没有人不认为他是神童的。很多县里的名流、富人对方仲永也十分欣赏,他们一家的地位提高了许多。方仲永的父亲很是得意,便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县里去拜访那些名流、富人,总是找一切机会去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这样不但可以博得夸赞和奖励,而且还可以赚到很多的钱。

方仲永从此就再也没有学习,时间一长,神童渐渐才思不济,最后仅仅一味地凭着一点天才来作诗。结果到了十二三岁,他作的诗已经大不如从前,跟他交流的人都感到十分失望。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所有的才华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人们都非常遗憾地摇着头,可怜一个天资如此聪颖的少年最终还是沦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

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人要学会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越老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在实行摧毁氏族制度的“梭伦改革”前后,四处游历考察;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以“活到老学到老”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