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213532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写于1886年,在国内通常简称《费尔巴哈论》(以下行文均用此简称)。1886年是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年,也是恩格斯本人逝世的前九年。《费尔巴哈论》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1888年,恩格斯又把它加以修订,并在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出版了单行本,同时还将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

《费尔巴哈论》由一个单行本序言、四个章节及结束语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单行本序言说明了创作这部著作的原因和目的。一是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二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

第一章主要说明黑格尔的哲学,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指出了其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第二章主要阐明费尔巴哈的哲学,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强调费尔巴哈之所以没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脱离了当下的社会实践谈哲学。

第三章主要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唯心史观,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伦理学所犯的错误。费尔巴哈一直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恩格斯批判了这种夸夸其谈的空想式旧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其并不能为工人运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第四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结束语部分通过对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的论述,指出哲学是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服务的,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费尔巴哈论》逻辑严密,内容精简,层层递进,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再现了从黑格尔出发,通过费尔巴哈达到马克思,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由阐述批判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各自的进步和缺陷,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至于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作为附录发表的原因,则是恩格斯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还不够完善,用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目的不合适,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因而将其一并发表。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国内与其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介绍、翻译、注释、解说及导读,其中翻译原著的最多。

1919年以前,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翻译介绍一些著作短篇、片断和个别理论,其中就有涉及介绍《费尔巴哈论》唯物史观的内容。

1920年《共产党宣言》汉译本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斯大林的许多著作的汉译本源源不断地出版发行,《费尔巴哈论》中译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和国内读者见面的。例如,1929年10月,林超真在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中摘译了《费儿巴赫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末日》的序言。同年12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了彭嘉翻译的《费尔巴哈论》。1930年4月,上海江南书店又出版了向省吾翻译的《费尔巴哈与古典哲学底终末》,这是我国最早的《费尔巴哈论》著作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对《费尔巴哈论》的注释、解说及导读则主要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大量开展的。例如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便以附录的形式出版了《普列汉诺夫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俄译本所写的序言和注释》,这可以算作是国内所见中文注释《费尔巴哈论》的最早著作了。

196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乐燕平所著《〈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一书,首开国内通俗解说《费尔巴哈论》的先河。此书曾多次再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编写了《〈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注释》(初稿),成为国内最早注释《费尔巴哈论》的著作。1973年,由中央党校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提要和注释》。

其后,研究、解说、导读《费尔巴哈论》的著作和文章逐渐增多。例如,1978年,《实事求是》杂志刊登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提要和段落大意》一文,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权威解读。1981年,朱传棨和王荫庭合写《略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形成史的研究》一文,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思想,文中重点涉及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等著作。

198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孙伯鍨所著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书中对包括《费尔巴哈论》在内的马克思经典著作进行了仔细的剖析研究,而且这本书本身就与《费尔巴哈论》的写作具有类似的初衷和效果。

199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海云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2011年,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但有关《费尔巴哈论》的导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国内外形势变化。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撰写一部关于《费尔巴哈论》的专门辅导读物,已属必要。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写作《费尔巴哈论》导读呢?我想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梳理提炼,结合时代特点解说引导,帮助初学者顺利阅读并正确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

《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必读之书。恩格斯的写作逻辑严密,内容精简,且颇具文采。但由于著作内容涉及一些具体的背景、人物、文献、典故等,初学者并不一定都熟知,因而会增加阅读和掌握著作思想内容的困难。

同时,由于原著只有章节划分而没有章节标题,更没有小标题,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习惯了条目清晰的我国读者而言,仍然有对其进行归纳提炼,使之更加条理清晰的必要。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把握该书的内容,我们对著作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解说,并加上标题,以便引导初学者顺利阅读、正确掌握著作的思想内容。这也是我们写作《费尔巴哈论》导读的主要目的。

其次,正本清源,为从正面回应时下各种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贡献绵薄之力。

时下,理论界盛行各种形式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并已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按地域划分,可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俄罗斯东欧马克思主义、拉美马克思主义等等;按研究领域划分,可划分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市场马克思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等等。还包括“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等充满争议的内容。

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井喷式”的理论成果、“走马灯式”地纷纷登场的国外学术流派和人物、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新理论,真正的马克思被繁复的话语所遮蔽,使得马克思的原本形象变得日益模糊起来。

因此,正本清源,发出马克思主义的正面话语,就被赋予了更迫切的理论意义和更复杂的理论任务。当初,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是为了回应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乐燕平写作《〈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是为了回应当时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修正主义的诘难,孙伯鍨写作《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则是为了回应西方学者以人本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和曲解。我们今天写作《费尔巴哈论》导读,当然不敢与上述前辈们相提并论,但也想借此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略尽绵薄之力。

最后,结合当前国情实际,有的放矢阐述原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形势可谓“世情复杂”“国情严峻”。在国际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内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腐败蔓延、价值多元化等严峻挑战,要应对好这些挑战,必须全力以赴。一方面需要全体国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凝聚起强大的物质力量去战胜困难。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指导,这个思想武器,无疑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参差不齐,我们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方面还需要补课。例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上甚至出现“神医”“大师”盛行的情况。由此可见,提高全体国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仍然任重而道远。

既然针对《费尔巴哈论》的辅导读物已经存在,那么我们的导读与其有何区别?或者说我们将怎样来导读?归纳起来,我们的导读方式可以归纳为四条:

第一,在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内容的同时,侧重于方法论的辅导,强调精神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可见,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

第二,结合当下实际情形,运用当下的事实材料,对时下流行的一些思潮做出一定的回应。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传播过程来看,对一个理论的正确把握往往是在和不同理论的比较、争论中实现的。时下,我国理论界各种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琳琅满目,其中不乏有见地的宝贵思想,但也有鱼目混珠的杂质。我们通过名著导读,适当涉及一些相关论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

第三,综合吸收之前的各种注释、解说、导读等辅导读物的优点,并加以完善和提升。例如,对以往辅导读物中的某些错误理解进行纠正,对某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考证修订,并对主要内容重新进行归纳、划分。这样做的目的,全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

第四,采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导读架构,便于快速阅读和掌握。我们的导读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归纳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划分每个部分的结构层次,解说其中的难点问题及方法论启示,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

总之,我们写作《费尔巴哈论》导读,不是鼓动大家去背诵教条,也不是倡导大家关起门来读经注经,而是强调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