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法影下的中国
21357900000003

第3章 围剿“毒村”别忘深挖保护伞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广东省公安、武警及边防等多警种出击,通过“海陆空”立体围剿陆丰市三甲地区制贩毒“第一大毒村”——博社村,一次性摧毁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捣毁制毒工厂77个,缴获冰毒2.9吨、K粉260公斤、制毒原料过百吨。

战斗打得很漂亮,战果也很辉煌,但这样的毒品围剿战却丝毫无法让人喜悦。原因很简单,在我国政府的高压禁毒态势下,制毒贩毒竟然发展成为博社村的支柱性产业,全村竟有逾两成村民参与其中。这样公然的制毒贩毒行为,历经多次整治甚至在公安部挂牌整治后仍然屹立不倒,一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公安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博社村在1999年和2011年曾两次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涉毒重点整治地区。然而,国家禁毒委的意志并未转化为当地公安机关禁毒缉毒的实际成果。

比如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警方破获的毒品案件中毒源来自陆丰市的有1700多宗。而同一时期陆丰市警方3年仅侦破毒品案件23宗,抓获的25名犯罪嫌疑人多数还被取保候审。2011年公安部对陆丰市进行挂牌整治后,全国抓获的陆丰籍毒贩竟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可以说,陆丰市博社村的制毒贩毒行为已经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

一位当地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强调警方在之前的缉毒过程中被围堵、攻击,似乎暗示博社村的暴力抗法是缉毒不力的重要原因。但果真是AK47、暗哨、闹警阻碍了警方行动,保护了博社村的毒品犯罪行为吗?这显然太高看了博社村的反侦查能力,同时也太小看了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社会公众的判断识别能力。

博社村毒品犯罪固然猖獗,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抗衡当地政府的地步。与其说是暴力,还不如说是暴利编制的利益网,阻止了相关部门的行动。

公安部亲自介入此案,从异地调派警力,已经充分说明当地公安人员与毒品犯罪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而近日多位派出所所长和禁毒中队队长相继落马,更是逐步揭开了公安人员纵容、包庇、保护甚至直接参与毒品犯罪的黑幕。

禁毒人员为制毒贩毒人员充当“保护伞”,使得法律严令禁止的毒品从陆丰市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这样的故事情节虽然匪夷所思,但却并不令人特别意外。事实上,类似的新闻在国内并不鲜见。

在毒品的巨大暴利和巨大法律风险面前,寻找“保护伞”是最自然而然的办法。而在侦查权封闭运行、得不到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其抗拒利益诱惑的能力也是随时面临考验的。因此,两者的结盟在特定的条件下,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前,陆丰市已经有数位“保护伞”落马。随着调查的深入,或许还有更大的“老虎”将被绳之以法。只有深挖潜藏在背后的“保护伞”,净化禁毒缉毒队伍,围剿“毒村”的战果才能巩固,政府扫毒的决心才能真正彰显。

经此一役,陆丰市博社村的毒品犯罪或将被最终铲除。但为了防止未来其他“博社村”的出现,我们还是有必要对目前的禁毒缉毒体制进行反思和检省。禁毒缉毒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

陆丰博社事件提醒我们,要斩断禁毒者与毒品利益之间的链条,必须铲除“保护伞”得以生存的土壤。只有这些“保护伞”们没有了体制的保护,毒品在一些地方的泛滥才能被有效遏止。

[原载于《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1月9日“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