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21406700000002

第2章 初版译序

美国当代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1932年生于美国丹佛市,1949年至1952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在牛津,他一边在著名的日常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指导下研究语言分析哲学,一边在牛津基督教堂学院任教。1959年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美。以后,他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曾担任过哲学系主任、校长特别助理等职。现在,他是该校负有盛名的哲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塞尔首先是一位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在潜心研究由他的老师约翰·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这方面,他的研究专著有《言语行为: 语言哲学方面的一篇论文》(1969)、《词语与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1979)和与丹尼尔·范德维肯合著的《非表现逻辑基础》(1985)。此外,他还主编了《语言哲学》(1971)和《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两本论文集,并撰写了大量有关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当今英美哲学界继约翰·奥斯汀以来该研究领域里公认的权威。

随着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深入,塞尔越来越重视对这种理论背后更基本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言语与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行为,对语言的哲学分析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一般分析的一部分,而在言语行为以及人类其他类型的行为背后更基本的东西是人心中的意向性。1983年出版了他的《意向性: 心的哲学方面的一篇论文》一书,该书把意向性问题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加以探讨。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又导致他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去探讨人心的特性问题。在他看来,既然意向性行为是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那么就表明语言哲学和行动哲学只不过是心的哲学这个更大领域中的一些不同的方面。心的哲学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各领域中是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这不仅因为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认为曾被传统分析哲学视为哲学首要问题的语言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的哲学问题,而且还因为由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引起的一系列新问题,像计算机能否思维、脑功能与意识现象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待于心的哲学的回答。近20多年来,塞尔在心的哲学及其有关领域内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性的文章,这使他从一个分析哲学某一领域里的专家成为一个涉足广泛、对许多哲学问题都比较敏感和富有挑战精神的分析哲学家。

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塞尔对心的哲学问题以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哲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哲学见解。它的初稿是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为书名于当年出版。本书在内容、篇幅和风格上基本上保持了演讲稿的原样。书中六章所探讨的六个问题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就是从哲学上去探讨人类与周围宇宙的关系问题。塞尔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被今天的许多哲学家有意回避的“大问题”,也是当代哲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他看来,回答人类如何与周围宇宙统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把我们关于我们自己作为有意识的行为者的常识概念与我们把世界视作一个物理体系的科学概念统一起来的问题。他坚持认为,这种常识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不仅彼此是不矛盾的,而且是完全一致的。书中所探讨的六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六个方面去说明和论证他的这一基本哲学立场的。前三章主要围绕着心的哲学的中心问题即心身问题展开,这个传统哲学难题在当代通常采取心脑关系问题的形式。在第一章,他从正面提出了解决心身问题的方法,并简明地表述了他称之为“朴素物理主义”和“朴素心理主义”的两个观点,坚持这两个观点的一致性是塞尔心的哲学立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第二、第三章,塞尔从他的这种基本观点和立场出发,驳斥了把计算机程序和硬件的关系等同于心脑关系的所谓“强人工智能”观点和试图在心脑之间插入一个信息加工层次的认知主义研究纲领。后三章,塞尔探讨了三个与心的哲学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所谓“行动哲学”是分析哲学中一个兴盛的分支,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从人的心理特性及其与身体特性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人的行动结构。塞尔把人心指向外界事物的意向性视为贯穿在人的行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以意向性概念为核心展示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行动结构。社会科学的哲学在当前英美哲学界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领域,塞尔在把他的心的哲学和行动哲学观点应用到社会哲学问题上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社会科学的概念具有一种“自我涉及”的性质,因此在自然科学概念与社会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中断”;社会科学“涉及意向性的种种方面”,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意向性。最后,他向自由意志问题这个“典型的哲学之谜”提出挑战。他以一种“修正的相容论”观点试图协调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的冲突,认为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科学概念与人们对自由意志的确信这两方面都有着不可驳倒的事实,并主张“物理的决定论”与“心理的自由意志论”是能够彼此相容的。

毫无疑问,本书是作者阐述自己哲学世界观的一部重要著作。国外哲学评论家认为这本小册子比作者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1]本书出版以来,受到英美哲学界的普遍重视。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试图把常识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同于传统分析哲学一贯主张的还原论的哲学立场,也不同于传统二元论以及当代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的哲学立场。尽管塞尔的这种哲学立场并没有得到分析哲学家们的一致赞同,但它毕竟是当代分析哲学对待哲学基本问题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表明了分析哲学在不断发展中的一种新动向。其次,塞尔在解决每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论证方法。例如,在驳斥“强人工智能”观点时,为了论证数字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具有心灵这一论点,他巧妙地举了“汉语屋子”的例子。这个例子已成为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在讨论有关问题时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例证。此外,在解决心身问题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因果关系理论,以此来取代那种只能描述外在、分离事件的机械的因果模式;在评价认知主义理论纲领时,他使用了将“遵守规则”与“信息加工”两个概念相类比的论证方法,等等。这些论证方法对丰富分析哲学的理论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当然,对本书所阐述的哲学立场和观点有待于人们进一步作出评价。应该指出的是,站在塞尔所坚持的这种哲学立场上是否能够正确地解决所谓人类与周围宇宙关系的“大难题”,这个根本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本书也是作者力图通俗地介绍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尝试。作者对所涉及到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尽量加以简明、通俗地介绍,在与不同观点的论战中提出他自己的哲学观点,作者采取这种叙述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英美哲学在这些领域里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中译本附录收入了塞尔的两篇重要论文,一篇讨论言语行为问题,另一篇讨论意向性问题。两篇论文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塞尔对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和心的哲学有所贡献的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塞尔的哲学思想。

1987年夏,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执教的江怡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小书,并建议我将它译成中文;在翻译过程中,莹珊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译文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杨音莱

注释:

[1] 参阅《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Review),1984,第1期,第129页;《元哲学》(Metaphilosophy),1986,第2期,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