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创世纪
21423900000017

第17章 过秦论

太傅袁隗早就到了,这时正盘腿坐在太子宫的正席上,左手拿着书,右手品着茶。

袁隗约莫四十多岁了,穿着一身浅灰色的官服,高高束起了头冠,两鬓已经有些斑白,不苟言笑,略带威严。旁边服侍的太监正在紧盯着烧茶的小路子,不时的加水换茶,不时的加碳加火。

正席的下方,在右边,坐着一位动来动去,一刻不得安宁的小孩。这小孩子约莫十一岁,身着明黄色的衣裳靴子,头戴一个紫色的抹额,头发也紧紧地绑着发带。

陪同这小孩则是一个看起来年纪稍长得太监。这小孩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研研磨,一会儿拿起毛笔,在纸上随意的涂抹着,哈哈的笑着。

这个小孩便是何皇后的亲儿子刘辩了。刘辩幼时并非嫡出,当时何皇后还只是妃子。

刘辩便被养在了民间的一个道人家里,缺乏关键和教导。后来何氏被封为皇后,何氏外戚又屡屡立下战功,这刘辩的身份才尊贵起来。即便如此村规,也没有被皇帝立为太子。

在刘辩的身后又端端的坐着一位幼子,这名幼子约莫四五岁的样子,也是身着明黄色的衣裳靴子,头带一个红色的抹额,正襟危坐。

这名幼子则是一名老嬷嬷陪同着,老嬷嬷在幼子的身后坐着,低眉顺眼。这幼子便是未来有名的汉献帝-刘协了。

刘元在昭阳殿里拖了又拖,果然成了最晚到达的那一位。虽没有迟到,但毕竟比另外两位皇子要到得晚。

刘元尴尬的看了看在场的诸位。那刘辩正趴在桌子上杵着脸抠着鼻子斜着眼睛盯着自己,刘协则睁大了一双小眼睛,上上下下的打量着刘元,袁隗则是目不斜视,眼睛依旧定在手上的那本书,完全忽略了刘元的到来。

“咳咳,学生刘元拜见太傅,袁大人。”刘元快速的走到正席前,拱起手对着袁隗拜了下去。

“这便是新来的大皇子殿下么?臣上次见到大皇子,还是很多年前荀家小姐...咳咳”袁隗放下了书,仔细的上下打量着刘元。虽然不是很明显,刘元明显的感觉到袁隗的眼睛流露出一丝愧疚和欣慰之意。

荀家小姐?刘元想起先前皇后也提及说什么荀家姐姐,难道自己的母亲是姓荀?那个颍川荀氏的荀?

“拜见袁大人,学生初次来到太子宫,不太熟悉路,导致晚来了,还请先生赎罪。”

袁隗像是在回忆着什么,听到刘元解释才回过神来。不停的说“好好”,便示意刘元去左边的席位中坐下了。随行的秋敏也在刘元席位后面坐下了,随时等候主人的差遣。

“好了,今日我与诸皇子来讲一讲前朝贾大夫的《过秦论》。”袁隗见众皇子也都到了,也不再等,便开始讲学了。

袁隗不愧是太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过秦论的三篇,每一字每一句都完美的背诵和解释。饶是刘元这种特别不喜欢文言文的人,也被感染在了其中。

谈论到“废先王之道,坟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时”,袁隗气愤不已,慨叹诸子百家有多少著作由此焚毁,其中《易》之连山、归藏的失传最为严重。

谈论到“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袁隗又哀叹不已,知其雌守其雄,这道理老子很早之前就已经说过,只是君王如何能做到呢。

谈论到“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袁隗又觉得贾谊略失偏颇,拿周朝制度去对比秦朝,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一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相距很远的。

果然,不是商品不好,而是推销这个商品的人不好啊。刘元想起了前世那个秃头的语文老师,又看了看袁隗,真是觉得人比人气死人。

若是当年袁隗是自己的老师,刘元恐怕早就爱上语文了吧。

袁隗讲了约莫一个时辰。刘辩起先还能认真坐好听着,后面就开始在纸上不知道画些什么,最后就直接睡着了。刘协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坐姿,偶尔拿起笔写下了几句。刘元则全程星星眼对着袁隗,目不转睛,就差口水要留下来了。

“好了,诸位皇子,今日要谈的题目便是,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究竟什么意思?”

袁隗重重的咳了一声,刘辩突然睡醒了,擦了擦口水茫然的看了看四周。在他旁边的那位老太监则立刻上前对着耳边说了几句。刘辩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抢先举起手来。

“哦?刘辩皇子在睡梦中,竟然能解我的问题,看来真是神童了,那便说说吧。”袁隗冷嘲热讽,在场的诸位都笑了起来。

刘辩还以为是大家佩服他,从蒲团中站了起来,又擦了擦粘上墨汁的嘴说道:“秦朝以武力战胜六国夺取天下,终其所有是一个暴字。暴字,兵者也。兵力强盛,则处于攻势。兵力衰弱,则处于守势。”

“大秦一统天下以后,没有施行仁政,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兵力自然就不会跟以前一样强盛。一旦有动乱发生的时候,军队战斗力不行无法镇压,那么动乱就会越演愈烈。双方的优劣势就会互换。那么强者就变成攻势,弱者就变成守势了。贾大夫的过秦论强调的就是仁政和兵力强弱的关系。说白了,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

刘辩一段说完,身后的老太监便鼓起了掌,成为了最佳捧场王。刘元的语文很差,听刘辩这么说,还觉得挺有道理,也跟着鼓了鼓掌,成为了第二个捧场王。

袁隗点了点,表示还比较认可。“军事的实力,一直都是国力强弱的基本保证。我大汉朝昔年抗击匈奴,和亲也是没用的,最后还是靠着卫将军和霍将军的勇猛将他们给端了,从此我大汉边疆稳定,八方来朝!”

“不过,那是对外。但一个已经和平统一的国度都是从内部开始滋生裂痕的。”刘协此时接了过来,“袁隗大人,我虽读的书不如哥哥们多,但也知拳头大才是硬道理。我跟哥哥打架,肯定是万万打不过的。但如果哥哥生病了,我就有可能打赢哥哥了。”

袁隗一听,兴趣瞬间就来了,从正席上快步走了下来,走到刘协旁边,惊喜的说道:“刘协皇子年纪虽小,见识却不凡。这个比方听起来很简单,是非常到点上的。还请继续说下去!”

刘协见老师走了过来,也立马站了起来,拜了一拜,说道:“贾大夫的这篇过秦论,看来讲的是秦朝如何发家,如何打败其他六国,实际上要讲的是秦国是怎么衰亡的。一个强大帝国的衰亡势必是由内到外的。秦王不施仁政,导致黎明百姓流离失所,无法生存,自然就会暴乱。”

“普通的农民暴乱武装力量并不强大,就比如当时的陈涉吴广军队战斗力很差。他们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军队,而是一个强大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暴秦没有什么可怕的。有了这样一个信念,秦朝用以统治天下的恐惧这一政策就失效了。”

“反观我大汉朝初期,高祖以下三帝都以黄老之说,无为而治,实行放养型的仁政。武帝又以独尊儒术,普及仁义道德三纲五常,实行自省型的仁政。一旦施行仁政,则黎明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自然就不会产生暴乱了。即便有些小的动乱,百姓们也不会揭竿而起,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日子是好的,自然不愿意冒险了。”

“所以,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讲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要从精神层面上来做,仁义是最好的教义法则。所谓攻守之势,其实就是精神认同上的兴衰与灭亡了。”

袁隗鼓了鼓掌,成为这次的最强捧场王,表示十分满意。

“刘协皇子如此年幼,就有这番见解,未来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袁隗摸了摸刘协的头,“我定要向皇上陈述今日皇子的见解,真乃我大汉之福啊。”

袁隗夸奖完了刘协,意识到今天其实还有第三个皇子在场。但这个刘元皇子一直傻乎乎的看着自己,难不成也是跟刘辩一样的二傻子?

袁隗显然多虑了,刘元在文言文这个方面可是比刘辩更弱的二傻子。

“那么大皇子,你怎么看呢?”袁隗终于把枪对准了刘元。

谁来救救我?刘元抬头望了望苍天,看到的却只有太子宫的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