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要悟玄机
2146500000003

第3章 玄机二 求人办事——死缠烂打通幽径(1)

在工作中,有些事不可能单枪匹马就能做到,托上司,同事办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托人办事一定要有技巧,有手段。这就要用巧劲,所谓巧,就是死缠烂打通幽径,多用感动深人心。当然,这里千万要注意,宁愿死缠也不要出手乱打,来硬的,不仅不得人心还会得罪人。

1.套近乎要套牢

托人办事之前首先要通过语言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俗称“套近乎”,也叫“名片效应”或“认同术”。套近乎是职场交际中与陌生人、上司、同事、下属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套近乎就是要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会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议员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职场中,特别是刚来公司上班的员工要别人办事,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且套得磁实,套得牢靠,你所要求办的事当然就好办了。

记住,在办公室里求人办事,别忘了套近乎。

2.恭维尤如春风暖人心

在办公室里,会说恭维话的人,肯定比较吃香,办事顺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

相信谁都有到私人商摊处买衣服的经历。在你试衣时,肯定会受到卖主的恭维:

“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朴素、大方、有风度。你比以前年轻了几岁。”

本来你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第二天,你神气起来,可是穿了不到两小时,某条缝线断了,裂开了一个大洞。此时,你才晓得,是商家的恭维使你上了当。

要想在办事时求人顺利,首先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观意识,尽快地养成随时都能恭维别人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成性”,当恭维别人已经变成你的习惯时,你的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

要想求领导办事,就必须掌握会说恭维的话这一条。会说话同办事是相辅相成的。话说的好听,说的到位,领导便易于接受你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办砸,所以要学会说恭维的话,就必须学会顺情说好话。顺情说好话一般叫做赞美或者颂扬,世俗的说法即是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之类。其实,这种世俗的说教是最不利于办事的。要想把事情办成功,总得拣对方爱听的话说,才有利于解决事情。所以,要学会说赞美的话。

几乎任何人都爱好虚荣,其特点往往是在他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极乐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中任何一桩加以颂扬时,都会发生你所期望的功效。

吉斯菲尔伯爵说:“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们自以为优越的地方。在其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喜爱。”

恭维赞扬不等于奉承,欣赏不等于谄媚。赞扬与欣赏领导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是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领导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赏识,但在他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领导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是最禁不起恭敬的动物。所以在办公室里求上司帮忙办事,恭敬他是理所当然的。你恭敬了他,他也反过来恭敬你和重视你,得到恭敬的人是不会放着对方的难题不管的。

3.哭诉苦衷,软化对方心肠

流泪能打动对方的心肠。有人说女人告状比男人强,因为女人说着眼圈儿就红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淌下来,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

你有没有在与人谈到某问题时,对方突然哭起来的经历?这或许是你的不幸。想想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事?当你和先生、太太、子女为某件事争论不休时,你占据了情、理、法,各项事实完全偏向于你,而让对方毫无辩解余地,对方突然泪流满面求你饶恕时,你怎么办?

大多数人会说:“噢,对不起,别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许我火气大了些。”甚至更进一步道:“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钱在桌子上自己拿去买点东西吧!却很少有人说“好啊,这会儿你无话可说,任凭我发落了吧!”

求领导办事也是如此,当你在领导面前哭诉你的困难时,即使铁石心肠的领导也会被你打动,起码不至于当面把你请求的事挡回去,这就留有充分回旋的余地。

一般的人都是感情型动物,只要你能博得同情,你的所求目的就可达到。

在日本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有一位田中派的候选人,由于田中形象的阴影使他处于不利的形势,但仍当选了。他就采取“我被沉重的田中事件的十字架压得透不过气来”等低姿态,以流泪的神情来争取民众的同情,而他的夫人也立于街头,向来往的行人哭诉,因此获得了多数民众的同情票。

这就是眼泪的妙用,不信,你在办公室里也试一试吧。

4.求人办事,“礼”轻情谊重

中国是礼仪之邦,送礼很有奥妙,很有讲究,很有窍门,可算是一门很有实际用途的学问。不好好学会这门学问,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人,多半是办不成事和办不好事或者说是办不了大事情的人。

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过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办事。这同民间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意思大体相同。送礼,在中国虽古已有之,却于今为然。自古以来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送礼都是和办事密不可分的,送小礼者办小事,送大礼者办大事,这似乎也算是一个一般规律。

所以,要想找人办事,就要首先学会给人送礼,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掏钱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之”了,就要“为”好,就要把礼送到位,把事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第一,是给谁送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不会成为问题,而事实上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选错了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份量显得很轻,有时可能起不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漏,对事情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力臂,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了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第二是何时送和何处送的问题。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可能接受。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时间,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却另有外人夜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对方未动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不久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见面,便于说话。另外,有些礼物也可以在办公室送过去,如一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场合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酒时也可以当场送些烟酒让对方带回去。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第三是送多少的问题。

给人送礼送多少主要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份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便可以少一些。三是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价值的水平。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如今办事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这东西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有些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第四是送什么的问题。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的所谓“好”不是以自己喜好的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某上级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上级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方说,有的喜欢喝酒,有的爱好吸烟,还有的很高雅,他们对古董、字画、典籍感兴趣,还有的人干脆就只是喜欢钱,真是人心方圆,各有千秋。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

第五是怎么说的问题。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纯粹为了办事,大有点“先买先卖”和“现把现搂”的味道,这种时候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蝎蝎螫螫地说:“今天想求你办事,所以才给你送些礼物让你受用。”那样一来,对方是不会接纳这个礼物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安理得接受礼物的说法。一般而言,为了办事给上级送礼,上级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何把上级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驾回去,是能否让受礼者心理是否舒坦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面是一位记者就这一问题在送礼者那里采访到的所谓“经验之谈”。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说法五: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有失”处

比方说:“你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你搭钱破费?这钱你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说法六: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时存放在对方手里的

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先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你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以上这六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放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所以,以上六种说法堪称“经验之谈”。

送礼之技巧,可谓至关重要,掌握这一绝招,将有助于办事,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攀附点关系是人之常情

关系是一种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关系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希望。所以,不但寻常百姓重关系,达官显贵也重关系;不但下级重关系,上级也同样重关系。一旦哪一个环节的关系结了扣子,出了问题,便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切身利益甚至仕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