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走过荒芜的年少
21479200000057

第57章 少年郎

冬天的最后一趟生意结束,总算可以休息,好好感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

人都有一颗走出去的心,走到哪游到哪,不在乎沿途的风景,只在乎心灵的自由。正如那句广告语“让心灵去旅行”。

李唐也想啊,而且一想就是好多年,想着看看祖国大地不同风光,奈何事与愿违。

大冬天的没几个人打球,李唐独自一人在球场运球,声音传出老远很是寂寥。还没活动开手脚就发现手背有血珠渗出,抬起手一看原来是冻疮太严重的缘故,太用力就扯动干燥的皮肤。

苦笑不已的李唐只好收球回家,看着路上往来行驶的公交车又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于是招手拦住公交上了车。

本来回去是不用坐公交的,路不远也就一两里路,走动走动反而舒服。只是李唐想就这么坐着公交车任由它一路行驶,不能看更远处的风光,那就率性而为看看这“昭阳”。

一连坐了好几趟公交车,从这个站到那个站。十八岁的少年郎抱着篮球面带笑意,坐在车的最后排,开着车窗任由寒风撩动发丝。

从新城到老城,从开发区到工业区,一路只有往来行色匆匆的少数行人,天寒地冻的自然都是在家烤火。

只是“昭阳”就那么大,公交车的路线也就那么多,都用不了太长时间,好在只求舒心,不问风情。

在家待了两天时间就听说大姐忙不赢,说是需要李唐去帮忙看看店。对于此事,李唐当然欣然接受,能出去走走看看甚好。

不用开着货车,坐在客车上看眼前一闪而逝的树木很是轻松。没学会开车的时候想着开车,当开货车都开得厌烦的时候只想着能坐在副驾驶上优哉游哉。现在能坐着客车去不是很远的地方感觉也是极好,因为本质上来说只是去帮闲,不是自己工作所以心态也就轻松。

才刚到大姐的服装店就被嫌弃,原因无他就是衣着过于……李唐大姐是这样说的“年纪轻轻的怎么穿这么土”。

“好吧。我自个也觉得挺土的。”李唐心中也是暗自腹诽不已。

卖的是时尚潮流的男装,李唐大姐认真挑了好几套衣服给李唐试穿,发现每套其实都挺合身的。身材匀称自然好搭配,再说十八岁的少年郎哪有衣服不合身。

行走的衣架就是对李唐最好的形容。不少来买衣服的阿姨都找李唐来试衣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少都不愿跟父母来买衣服。大过年的又得穿新衣,这可就难为了天下父母心。于是乎,李唐也就派上用场了。

哪件衣服不好卖第二天都会穿在李唐身上,也是一种宣传,显眼一点自然也就有些销量,否管你一开始喜欢不喜欢,转悠几圈花了眼,感觉这件说不定也会合适自家孩子。

越是接近年关,服装行业生意就越好。

李唐是大年三十才回的家,穿着大姐送的衣服显得精神抖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过年依旧热闹,年味却越来越淡。小时候憧憬过年,长大啦,才忽的发现还是孩子开心活跃,无拘无束更能体会过年二字的意境与意义。

……

每天就感觉是提线木偶,反反复复做着相似的事情。没有一个同龄人能够聊聊天,每天下乡送货面对的自然也是年纪颇大的人群。

李唐返回“昭阳”的时候有机会就会去看看那些老朋友。在过道走廊等人下课,也说不上几句话,就是觉得这样也挺好的,起码我还记得你,你还在这里。

马均在李唐眼中感觉一点都没变,跟他面对面站着,都笑笑也不多遇。李唐亦如往昔伸手去勾勾这丫头的鼻子,手到少女面前又停住,轻拍拍马均脑袋就放下。两人都扶着栏杆眺望远方的蓝天白云,碧空如洗,望不到边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日子是过一天少一天,有些人是当下还能见到哪怕言语不多也是极好。因为当下那一刻,你我都没变,不曾染上其他色彩。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变就不好,只是当下的纯粹很好。

漫漫人生路上,李唐的朋友越来越少,不是谁不跟谁做朋友,只是许久不见,大浪淘沙的社会又不容你停滞不前,所以你忘了我,我忘了他。无关对错,交情浅薄与否有时也不是关键,长大以后更注重你我是不是同类人,有无相同爱好跟志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可能都有些道理,只是心情也有关系。见着想要见的人自然就是高兴,会心一笑就是这么来的。

那年的夏天李唐十九岁,没能赶上高考为友人送别,可能这一别就是多年不相见,只惟愿若是再相见,如若太陌生就当是路人,擦肩而过不回首,过客匆匆又何妨。

家乡有祭祖的习俗,每十年一次的全体宗族人员一起祭拜老祖宗。李唐是不信鬼神,不问佛道的,家与国那是不能忘的。

不少人是祈福,愿发财家中人丁兴旺,李唐想的是不忘祖不忘本。那天的车队排的很长,浩浩荡荡,李唐开着姐夫的车,挡风玻璃上贴着六十七的号码,后面的长龙还在增加。

集体开车从同宗族的村子把老祖宗的塑像迎接到本村,接下来就是家家户户“请愿”。好酒好菜招待村上的人,敲锣打鼓拜老祖。找当地的“道士”跟“和尚”来祈福,场面热闹比过年都还要喜庆。

李唐站在家门口迎接客人,叔叔伯伯,阿姨伯母的称呼没停过。都是不认识的人,笑脸相迎是客套。

只是这些阿姨们聚在一起难免各自找点话题,最多的都集中在婚嫁上,好好的少年郎已是黄昏独自愁。

谁家姑娘待字闺中,哪家儿郎正是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