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众哲学
21496500000001

第1章 编者序

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通俗化的《哲学讲话》的出版,是《读书生活》最初的收获。

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

大众文学和大众科学的呼声,我们已经听得很久了,这是反映着客观的需要。中国方块文字的困难,以及文化水准的低下,使一般人都切望着通俗著作的出现。然而,要紧的是著作者是否肯努力来做这种工作。作者们做惯了高深的学术论文,临到这时,不免多少有点踌躇。“通俗化是不是可能呢?”大家都在怀疑,有的人甚至于认为通俗化无论如何做不到,要通俗,就会流于庸俗。

《哲学讲话》的作者不顾一切的怀疑,努力写成了这本书。这是初试,当然我们不能说它已经做到了理想的大众读物。但普通哲学著作的艰深玄妙的色彩,至少已经在这本书里扫除干净了。这里的哲学,已经算是一般人可以懂得的哲学,而不是专门家书斋里的私有物了。

“通俗会流于庸俗”的怀疑,在这里也得到了一个反证。把正确的理论通俗化,只要理论不歪曲、不错误,是决没有庸俗的危险的。“庸俗”两字的意思,本来是指流俗的、浅薄的、错误的见解,并不是说用语浅显,就会庸俗起来。这本书就是明证。它的用语和表现方法,在那喜欢自炫高深的学者们看来,也许真是不屑一顾,但要使大众能够接受,却不能不如此。从前的人也看重“出浅入深”的写法,这本书的写法,还不是“出浅入深”的一种么?不过它的形式更近于大众的日常生活罢了。

尤其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全是站在目前新哲学的观点上写成的。新哲学本来是大众的哲学,然而过去却没有一本专为大众而写的新哲学著作。这书给新哲学做了一个完整的大纲,从世界观、认识论到方法论,都有浅明的解说。自然,因为要节省生活忙的读者的精力时间,篇幅不能过多过长,大部分是正面的叙述,对于新哲学的反对方面的批评,比较少一点,并不是读了这本书,就可以一切都完全了解。但正因为如此,才使这本书成为很好的入门书。读者由这里把握到新哲学正面的全貌,确立起正确的观点,然后才好做更进一步的高深的研究。

作者对于新哲学中的许多问题,有时解释得比一切其他的著作更明确。虽然是通俗化的著作,但也有许多深化的地方。尤其是在认识论方面的解释,如哲学何以有党派性的问题,如“变革的实践”何以能成为真理标准的问题,我们看了高深的著作,有时还觉得不很明了,在这本书里,却很简明、很深刻的解释出来了。

作者对于新哲学的理论系统,也不是完全照抄外国著作的。在许多地方,他显然很用了些心力,使理论的前后有更自然的连贯。例如通常的著作都把目的性和因果性连在一起叙述,本书却使它归入可能性和现实性的一节,作为全书的最后的结束。这一方面因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和人类的活动、人类的目的实现有直接关系,这样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把人类的目的活动列在最后一节,可以使全部哲学的理论直接转入“变革世界”的实践问题上去。新哲学的“重要问题就在于改变世界”,所以这里的叙述秩序是最适当的。

因此,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是可以普遍地作我们全国大众读者们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李公朴

193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