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2149900000012

第12章 为人之道——方圆有术(11)

李白有“铁杵磨成针”的耐心,终成一代文豪,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写了整整二十年,他的耐心最令人佩服。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等待。在梦想中养精蓄锐,在静寂中整装待发,等待是一种坚韧自信。在等待中,可以不断让自己成长,养精蓄锐,可以检讨自己往日的得失,为未来打好基础。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当年,柳生拜师宫本。学艺时,柳生向宫本说:“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也要十年吧!”柳生说:“哇,十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柳生一脸疑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非常吃惊:“为什么?”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只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成功必须包含等待,没有学会等待的追求难以成功。所以,耐心对于一个人很重要,机会会在你耐心等待的时候出现在你的面前。

学会厚脸皮

上天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有时候,“脸皮厚”也是优秀的心理素质的代名词,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有不折不挠的勇气。当代厚脸皮人才所创造的不凡业绩,是厚脸皮人才以其特有的本领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价值,由此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辉煌。可以说,没有“厚脸皮”人才的参与,就等于没有经济商战中的重要武器,商战的竞争也就不会如此激烈残酷、扣人心弦、精彩夺目!没有“厚脸皮”人才,就没有有力的竞争;没有“厚脸皮”人才,就缺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先锋气概。“脸皮薄”的人,因为羞涩和畏怯,错过很多机会、很多事、很多人。

“脸皮厚”的人则相反,他们不会对过去的失败或不快耿耿于怀;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因较少顾虑而轻轻松松;他们不会忸怩作态地把自己那可怜的自尊紧抱着不放,而是想着如何尽快地融入人群,娱人娱己,快快乐乐;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时展示自己的才华,主动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难题。他们在情感、职场、生活中,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更加畅通。

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时,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他手下有三千个门客,可是真要找文武双全的人才,却并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十九个人。

他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

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您来到这儿三年,我没有听说您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这把锥子。要是您早点把它放在袋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光露出个尖儿就算了吗?”

旁边十九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赏识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凑上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到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谈判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个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从早晨谈起,一直谈到中午,平原君为了说服楚王,把嘴皮都说干了,可是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阶下的门客等得实在不耐烦,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说的一番豪言壮语,就悄悄地对他说:“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高声嚷着说:“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都直了,还没说停当呢?”

楚王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骂毛遂道:“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着仗势欺人。我主人在这里,你破口骂人算什么?”

楚王看他身边带着剑,又听他说话那股狠劲儿,有点害怕起来,就换了和气的口吻对他说:“那您有什么高见?请说吧。”

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原来是个称霸的大国。没有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都替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跟大王来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也不是单为我们赵国啊。”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紧紧盯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决定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

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如果毛遂的脸皮不够厚,不敢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大概就不会有用武之地。

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成功,那就快乐地去学做一个“厚脸皮”的人,让脸皮保持弹性,因为“厚脸皮”的人,机会永远最多!

四、方圆为人辨人读心

画人画虎,知人知面。人生万难,识人最难。具有识人的本领,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时候用不同的策略.这也是一种“方圆”之道。看透人心,你可以在交际中掌握主动权,观其行而知其本质,做出最佳的应对之举。

保持判断识人有方

一个人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穿透对方的表面现象,发现对方隐藏在肚子里的实情。测度他人需要很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而观察人的品性、气质比认识一般事物重要得多,也复杂很多。

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什么人都是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没大没小、无尊无贱。尤其当对方是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会认为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他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甚至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了自己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遇到障碍。

其实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认错人。洞察人的气质,分辨人的性情,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这也是人生的非常微妙的事情。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一个人的言辞能够透露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行为能够透露的东西更多希望在某个方面有所收获,特别需要小心谨慎,要具备极强的观察力和鉴别力。

南宋时期,岳飞奉朝廷之命到洞庭湖围剿起义的杨么,军队驻扎在洞庭湖畔。第二天来了两员将领,声称是杨么的手下部将,因慑服于岳家军的声威,特地来投降的,并带给岳飞许多有关杨么的军事情报。

岳飞安置好了二人,便一心一意训练部队。训练中两名降将表现得十分出色,岳飞便把二人都提为总兵之职,让他们带领军队。同时把作战计划告诉二人,声明中秋节全军休整,中秋节后即发兵攻打杨么的水寨。

中秋节之夜,岳飞命人带着另外一支军队突袭杨么的水寨,寨中军队毫无防备,岳家军长驱直入,杨么被打得大败。

原来,岳飞第一次就看出二位降将是诈降,借机来刺探自己的军事情报的,便将计就计,把虚假的情报告诉二人让他们把假情报送回去,麻痹对方,然后趁机突然袭击。以最少的力量牵制对方军队,使其按自己部署行动,这种巧用谎言诈术的手段也成为借力打人的奇效的典范。

将计就计最关键的两个环节首先是要先识破对方的谎言,然后让对方相信自己已被他的谎言骗住了,这样,才可能行使计谋。如果不能识破对方的谎言,就会被对方欺骗;如果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已经受骗,对方就会起防备之心,再使计谋就达不到效果了。

识破对方的谎言固然需要智慧、需要机敏,但稍微具备防骗意识和警惕性的人几乎都可以做到。困难在于如何装出一副已受骗的模样来,这是将计就计的关键,那种大智若愚、装傻弄痴的样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天衣无缝的,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精心的策划、巧妙的掩饰与装扮。因此,它对一个人的心智提出更高的要求。

伊素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明了识人不清的危害:

山鹰与狐狸结为好友,为了更加巩固友谊,他们决定住在一起。于是鹰飞到一棵高树上面,筑起巢孵育后代,狐狸则走进树下的灌木丛中间,挖个洞生儿育女。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天,狐狸外出觅食,鹰也正好断了炊。山鹰就飞入灌木丛中把幼小的狐狸抢走,与雏鹰一起饱餐一顿。狐狸回来后,发现山鹰偷吃了她的儿女,极为悲痛。可是她无法报仇,因为她是走兽,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会飞的山鹰。

观察一个人,除了他的外貌以外,还包括印象和名气。有的人名气很大却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对这种人就要善于识破他。

在生活中,小人无时不在,只是小人们的表现有所不同:古代社会中,小人们见利忘义、好造事端,而现代社会中,小人们追逐名利、欺世盗名,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地识别他们。

从一个人的言谈中可以洞察到他的内心世界,一般来说,如果对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的时候,许多人的说话速度变得很迟缓。相反地,如果有愧于心,或者有意要撒谎,说话速度自然会变快起来。

说话的速度忽然比平常缓慢,那就是表示对方怀有不满或敌意。

说话速度是一种特征,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在平日与人交往中锻炼形成的,但是异常的说话速度常常与内心的思想有很深的联系。比如,平时能说善辩的人,突然变得口吃下来;或者相反,平时说话不得要领的人,突然说得头头是道,这就要注意,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他们,以致他们心里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般人对自己不满或怀有敌意的人,因为不愿交往,说话速度会不自觉地放慢,甚至让人感到好像不大会说话。相反,当有人心怀鬼胎或想要说谎,说话的速度往往会快得吓人,特别是想取得对方的谅解时,不仅速度加快,还会找些话题以图亲近。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能简单地以貌取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字子羽。此人本来“欲事孔子”,但由于“状貌甚恶”,孔子就以为他“材薄”,不大喜欢他。于是子羽只好退学了。没想到,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却是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离开孔子以后,“南游至江”,竟然“名施乎诸侯”,“从弟子三百人”。对这件事,孔夫子很后悔,并且总结教训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于细微处观人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中都蕴藏着巨大的发现。而天才与凡人的最大区别正是体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世界上最难懂的一个道理就是: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绝大多数人很少能有机会遇到那种重大的转折,很少有机会能够开创宏伟的事业。而生活的溪流往往是由这些琐屑的事情、无足轻重的事件以及那些过后不留一丝痕迹的细微经验渐渐汇集成的,也正是它们才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英国曼彻斯特市有位医生想在他的学生中找一名具有敏感观察力的人当助手。一次在临床带学生时,当众用指头沾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后用舌头舔其“甜”味,接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做。大多数学生都愁眉苦脸地用同样的方法舔尿液,只有一个女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用来沾尿的是一个指头,舔的却是另一个指头,她也如此仿效。这位医生认为这个女学生具有敏感的观察力,就让她当了自己的助手。

1948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曼斯塔尔带着他的狗去郊外打猎。乔治·德·曼斯塔尔一直想发明一种能轻易地扣住、又能方便地脱开的尼龙扣,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当他和狗都从牛蒡草丛边擦过,狗毛和曼斯塔尔的毛料裤上都粘了许多刺果,这引起了乔治·德·曼斯塔尔的极大兴趣。

回到家里,曼斯塔尔立即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粘在皮毛上的刺果。他发现刺果上有千百个细小的钩刺勾住了毛呢和狗毛。

这使他顿然发现:如果用刺果作扣件,真是再好不过了。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以一丛细小的钩子啮合另一丛细小圈环的新型扣件——凡尔克罗,这是一种能轻易地扣住的尼龙扣,又能方便地脱开,不锈,轻便,可以水洗。它的用途很广,包括服装、窗帘、椅套、医疗器材、飞机汽车制造业。宇航员们依靠它在失重状态下,可将食品袋扣在舱壁上;在靴底上装上凡尔克罗,使他们的靴子附在飞船舱里的地板上。

伊索寓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狐狸因为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保住了性命。

有一头狮子,年纪已经很大了,凭借武力抢夺食物已力不从心,于是,心生一计,希望使用智谋来获取更多的食物……

狮子钻进一个山洞里,躺在地上装病,放出风去,说动物国王生病了,动物们都要来探视。等其他动物来探视的时候,他就可以得到食物了。就这样,不少的动物都成了狮子的战利品。

狐狸来了,远远地站在洞外问:“大王,您的身体现在好些了吗?”

狮子回答说:“很不好!你怎么不进洞里来看看我呢?”

狐狸说道:“我本来是要进洞去看看大王的,可是我发现只有进去的脚印,没有一个出来的脚印,所以我就只好远远地问候大王了!”

日本著名企业家永守重信利用人们进餐的细小动作鉴别人才,准确率高达95%以上。他认为在人吃饭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再高贵的人,在吃饭时,也会显露出他的人品来。如他用吃饭的机会分辨聚会的经理是第一代经理还是第二代经理。作为一般的区分方法,是因为创业性经理都经历了相当的劳苦,上的菜多是一点不剩都吃光了,而且吃得也快。总的说,吃饭时会刀叉乱碰,喝汤时会吱吱作响,不太讲究宴席上的礼节。可是到了第二代经理,就爱挑剔,剩菜也多,总是先挑爱吃的动手。

有的时候,细小的地方可以带来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