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2149900000004

第4章 为人之道——方圆有术(3)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事无巨细都要求有是非分明的结果,这样就很难圆融待人,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可以把握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即使是作为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点,自己永远生活在社会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同生存,也只有尊重和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在办事过程中,也就必须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所处的环境不同,在经历、教育程度、道德修养、性格等方面虽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也不尽相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应该成为友谊的障碍。友谊的长久维持应该是正确对待这类差距的结果。应该承认自己和朋友在对待事物方面的差距,适应这种差距,双方可以有争论,有辩解,但不可偏激,应在争论中寻找两个的契合点:求大同存小异。而事实上,有许多友情之所以中断,就缘起于对一些小异的偏激争执上。

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自己应该会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置下来,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双方各自的失态呢。

而在当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观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应该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应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抑或是向他求索一点小帮忙,这样往往可以令他重返愉快的心理。这样才可使朋友之间长期相知相交。

很多时候,很多人忽略了朋友的感觉,以为自己用某个理论或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就一定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事实上不是这样。

这样看来,你虽然得到了口边的胜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却从此疏远了,甚至一刀两断。比较之下,你会不会觉得,当初真是有欠考虑,仅仅为了口边的胜利,而得罪了一个朋友——如果那位朋友较小气,说不定他正在伺机报复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脸之后,明知大错已铸成,也故作不后悔状,还经常这样认为:“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其实这样对你又有什么好处?而坏处却很快可以看到,因为和别人结上怨仇,你就少了一位倾吐心事的人。

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圆融为人就要求我们能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仅在一些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求同存异,就是在具体的办事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思路把事情办好,同时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以便日后进一步合作共事。

有个好人缘

在处世交往的问题上,有时并没有绝对的是与非,能否交下朋友,其实就看我们如何圆融对待朋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种是非特别分明,一毫一厘分得很清楚的人往往没有好人缘,而那些傻乎乎、乐呵呵的人,人们都愿意和他交往。

有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某某人在单位内很受欢迎,领导也喜欢他,同事也喜欢他,换句话说就是群众基础好,很有人缘。而有些人则是很少有人喜欢他,而且他也不喜欢别人,他的朋友也不多,即人缘儿很差,像个社会嫌弃儿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人缘儿”和“嫌弃儿”。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术语,用以表明一个社会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我们把它们用来作为人际关系学的术语,也很能说明问题。

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较喜欢“人缘儿”。而“人缘儿”受到大家普遍喜爱的原因则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是因为他诚实可信,值得信赖;或者是因为他沉稳老练,办事踏实;或者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待人和气;或者因为他机警灵活,善处人际关系等等。总之,他有某一方面或者许多方面被大多数人认可或接受。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自己的业务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人缘儿”,而且能使“人缘儿”与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已经成了老生常谈,姑且不提,只谈谈他将给你带来的几个具体好处。

其一,“人缘儿”既然能被大多数人所喜欢,那么他的朋友肯定也不少,他自己必然也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业务关系网络。如果某个“人缘儿”成为了你的业务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或关键)人物,他与你的关系比较密切或者非常密切,那么他的朋友很自然地也会成为你的朋友,他的业务关系网络也会融入你的业务关系网络,成为你的网络中的一部分。这对于你迅速地建立或者扩大你的业务关系网络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二,“人缘儿”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那么他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拥有那么多的人来支持他。一个人的朋友越多,群众基础越好,他的能量就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有时你也会感觉到,找“人缘儿”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或者“嫌弃儿”办事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因此,能够把“人缘儿”吸收进你的业务关系网络,使之成为你要好的朋友,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你的业务关系网络的能量。要是你的业务关系网络全部都由“人缘儿”组成,那么你的这个业务关系网络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此外,结交“人缘儿”还会使你受到启发,学到许多关于如何结交朋友,赢得众人青睐的方法。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讲究交往的方法,要向朋友表达自己的真心,做人一定要讲“人情味”。我们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十九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崂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崂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周恩来患绝症要动手术时,听说云南一个旧锡矿的矿工得了肺病,十分难过,他在手术室指示北京医院赶快派医疗队去为矿工诊治。北京医院李冰院长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给人好处不张扬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这不是圆融为人之道,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就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方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面子。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招的棋,有更高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本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快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美举吧,拜托了。”

郭解这样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顾及其他绅士的面子,这样想必又获得了这些人的心,为他在当地更好地立足、拓宽人脉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其为人的圆融已达到一定的境界。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

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使对方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

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想法,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想法都不要有。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觉得斤斤计较,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另外,帮助别人原本是“施恩”,莫把“施恩”当“施舍”,这样你的帮助才能使人乐于接受。

在一个大雪天,一个贫穷的村民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他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穷人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地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千干净净。他让家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那个村民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那个村民写了一份借契,村民因而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村民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村民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舍”变成了“施恩”,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地不同。

善于“储存”人情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数本的银行存折,如果你年初存五千元,到了年底,你会发现,存折上不只是五千元,还有利息!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有一位批发商,他平时就很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论是大人物或小人物,他都不吝花费地和他们建立关系。据说有一位与他并未谋面的零售商因为急需去向他借钱,他二话不说就掏出两万元。他广结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到处都有人帮助他,他也因而得到很多好机会。后来他在危急时,有很多人帮他渡过了难关。

他就是用在银行存钱的方式来存人情,以此建立他的人际关系。

这些人际关系,必成为你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资产,在必要的时候,会对你产生莫大的效用。

圆融为人的人,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给予”的,而得到此种看似不求回报的好意的人,只要稍微有心,绝不会毫无回礼的,也会在能力所及的情形下与你合作。透过此种交流,彼此关系就能愈来愈亲密,终至成为对你很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人或好意,往往带给你意外之喜。这种情形下,心中常常只有“感动”二字。所以,为了要让对方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意想不到的行动是很具效果的。

例如,突然想到找一位相识的朋友,可能只是顺道拜访,但足以让人开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关心他的,否则不会想起来拜访他,此时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适当地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好人缘。只有人缘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你的人际交往才能如鱼得水,没人缘的人自然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排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只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着极度的饥饿和困苦,干成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土。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个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遇到难处时,也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法国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计划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虽然看起来太过功利,但却是非常合乎现实的,要和别人有交情,别人才能往上拉你、推荐你,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