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2153800000037

第37章 辩论战术的运用(12)

诗人接着那人的话把顺势说:“那好,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如果您还没有腐烂的话!”

诗人面对论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列发难,沉着冷静,思维敏锐,应对巧妙,或反推对抗,或故作愚言,或采用博喻,既幽默风趣,又气势逼人,显示出非凡的应变才能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辩论有时会出现不便于直接回答的问题,或者出现别有用心的议论,或者出现暗含侮辱的诘难……倘应对不当,常常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于是,机辩术便成了这时候必不可少的利器。它在回避、辩辱、规劝、解窘等方面,都能发挥出一些特殊的作用。

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他虽无点化之术,却颇有应变之才。

那年,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往天童寺而来。圆智闻知此事,马上到山脚下等候。不一会儿,乾隆皇帝便来到了眼前。圆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圆智接驾在此,万望恕罪。”

乾隆问道:“你既然知道朕躬行到此,为何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为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若劳师动众,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小僧只身悄悄在此迎候。”

乾隆听他说得入情入理,便恕他无罪,让他前面带路。爬了一段山道后,乾隆对圆智说:“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笑着说道:“万岁爷上山,好比佛爷领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极不舒服: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乾隆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么比?”

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折服圆智的口才。很有文化修养的乾隆皇帝未尝不知他是一种即兴胡诌,但却很欣赏圆智和尚的机智和处变不惊的幽默趣味。

要做到随机应变,需要我们用乐观的态度冷静地面对,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活跃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人所说出的话语往往比通常情况下聪明得多,也有趣得多。这种话常常是机智而又幽默的。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非常喜欢钓鱼。有一天,他正在钓鱼的时候,一个人走到他面前问道:“怎么,你在钓鱼?”

狄更斯回答道:“是啊,今天真倒霉,钓了半天,一条也没钓到;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了15条哩!”

那个人说:“是吗?你昨天钓到很多鱼!”接着他又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个地方的管理员,这条河是禁止钓鱼的,你必须缴纳罚款!”说着,他取出收据簿,要给狄更斯开票罚款。

狄更斯看到这个情景,连忙反问:“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当那人被这一反问搞得摸不着头脑时,狄更斯对他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那人没办法,只好让狄更斯走了。

有的时候,幽默比聪明更胜一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巴黎。有一次,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将他暴露德国***狂轰滥炸西班牙暴行的杰作《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发给来参观的每一个德国官兵。一个德国秘密警察的头目问毕加索:“这是你的作品吗?”

毕加索愤懑而又含蓄地答道:“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的机智,就在于把“杰作”这个词的肯定意义转化为否定意义,使得德国警察毫无办法。

随机应变也常常被用在对概念的解释上。

有一贪官,专爱搜刮民间珍奇。一天,解缙提着一只乌龟路过这位贪官家门前,声称这只龟能活一万岁,剖活龟取胆,还能医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药功,是世上最珍贵的稀有长寿龟。贪官一听,就想买下这只龟。解缙开始佯装不卖,后来以一锭金子成交。

第二天,贪官邀来亲朋好友,请他们来观赏这稀世珍龟。当贪官从水池中捞出乌龟时,乌龟已经死了。贪官气愤地找来解缙,责问道:“你为什么骗人?”

解缙说:“噢,我根本没有骗你,今天刚好是这只乌龟的一万岁生日。”

随机应变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并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他在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嘴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随机应变,抢得先机

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辩论者对外界情况突然发生的变化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巩固自己的防线,摆脱被动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批科学家要试制原子弹,他们把这项工程命名为“曼哈顿工程”。核物理学家西拉德草拟了一封信,由爱因斯坦签署后,请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面呈总统,信的内容是敦请美国政府一定要抢在德国希特勒的前面研制原子弹。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萨克斯先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签署的长信,接着又朗诵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可是,罗斯福总统听不懂那深奥的科学论述,反应非常冷淡。

罗斯福对萨克斯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如果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讲得口干舌燥也于事无补,就只好向总统告辞。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就邀请萨克斯第二天早晨七时共进早餐。鉴于事态的严重和责任的重大,未能说服罗斯福的萨克斯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良策。

次日早晨七时,萨克斯和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萨克斯尚未开口说话,罗斯福就先发制人地说:“今天不许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先生,我想谈一点历史。”萨克斯笑着对总统说:“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来到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拿破仑却认为,船没有风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汽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酒,他把酒递给了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萨克斯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个故事中,萨克斯如果再用直言劝谏的方式肯定是不行了。特别是罗斯福先发制人地提出“不许再谈”的禁令后,更是堵死了萨克斯直言相劝的路。这种情况下,萨克斯巧用历史借鉴法这种辩论之术,以古喻今,从而使罗斯福从一个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制造原子弹建议的意义。萨克斯获胜完全应归功于他的随机应变。

在下围棋的时候,古人总结出了一句箴言:宁失一子,不去一先。先,就是所谓的“先手”。围棋中的先手意味着掌握主动权,对手会一直跟着你的棋路走。

围棋如此,辩论也是如此。所以,在辩论中,辩论者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使自己或己方占据有利地形,抢得先机。随机应变的方法就是抢得先机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天上朝,国王阿克巴问比尔巴:“我的手掌上为什么不长毛?”

比尔巴为了嘲笑国王,故意答道:“您经常用这双手向穷人和婆罗门学者进行施舍,因为摩擦所以手掌上不长毛。”

听到这一回答是对自己的赞扬,阿克巴心中暗喜。但他马上悟出,这是对自己的嘲笑,不过他没有吱声,他要寻找一个机会羞辱羞辱比尔巴。他想了一个自认为是好办法之后,就又问比尔巴说:“你的手掌上为什么不长毛?”

比尔巴说:“因为总是不断地接受施舍,所以摩擦也不长毛。”

国王又问:“那么,我们宫中其他人的手掌上为什么也没有毛?”

比尔巴说:“答案很清楚,当您给我或其他人施舍时,宫中那些可怜虫羡慕得直搓手,结果这样一摩擦,他们的手掌上也就没毛了。”

国王听后开怀大笑。

对于国王精心策划的一阵轮番攻击,比尔巴能够做出快速的应变对策,显示了他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机应变是辩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辩论中辩论者思维的灵活性。人在思维的过程中,总习惯于按原有的思路进行思维,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接触了一个新的事物时,总是要将它纳入思维原有的轨道中,使人们比较固定地去认知、反应。当然,如果遇到一般问题、熟悉的问题时,这种思维定势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快速顺利的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时,原有的思维轨道没有“模式”不能接纳,就会使人瞠目结舌、束手无策。所以,一个出色的辩论者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辩论世界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逆境下也要随机应变

一个出色的辩论者的随机应变能力突出体现在辩论处于逆境时。

我国一位著名女作家访美期间,一次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给作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她也都给以直率的答复。

突然,有人问道:

“听说你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你和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

显然,这样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很容易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作家略微沉思了一下,答道:

“首先,我很佩服你。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的确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也许你还不知道,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丝毫离婚的迹象。由此可见,我跟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还是很深的嘛。”

话音未落,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冷静地观察局势,然后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甚至将尴尬留给对方。

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时,针对“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辩题,反方复旦队说: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照此说来,我们不是来不了新加坡吗?”

对此正方台湾大学队反驳说;“至于说父母在不远游,这一点不应断章取义,因为《论语》接下来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就是出门要请示父母,回来告诉父母。”

这段辩词,引起观众的掌声。因为一般人只记前一句而忽略了后一句,台大队全文引用并给出另外解释,这就否定了对方论据的真实性,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这时,复旦队一位队员力挽狂澜,辩护道:

“至于‘游必有方’,游一程,请示一回,那么,‘游’到新加坡,我们这些风华少年都将变成垂暮老年,到那时,何颜以对新加坡?何言以对儒家文化?”

这位辩手的发言,引起更为热烈的掌声,是这位辩手的应变能力使辩论出现了新的局面。

一个辩论者,如果只是会进攻,不会防守,肯定不会赢得辩论的胜利。因为对方肯定不会一味防守,放弃进攻,而且,对手也可能是辩论高手,这也就意味着,在辩论中,己方完全可能被对方“打懵”而仓促防守。在仓促防守情况下,己方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顶住对手的攻击浪头,以挽救危局。否则,肯定会一败涂地。

那么,面对困境,应急自保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

一、承认被动,以退为进

在辩“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时,南京大学队面对对方的攻势,说道:“我们非常尊重儒家,儒家思想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却不能推动经济的成长。这就好比铁拐李的宝葫芦,可以治很多病,却偏偏治不好他自己的拐脚病啊!今天对方辩友硬是把孔夫子与孔方兄联系在一起,这岂不是对儒家的大不恭吗?”

这里,南京大学队以退为进的战术,产生了很好的防守效果。可以说是退中有进,以退为进。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己方的弱点被对方抓住、处于被动时,己方也可以如实承认对方说得部分有理,但光是承认这一点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指出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而这更重要的一面恰恰是对己方有利的,如此把话题绕到对己方有利的范围内,便可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二、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对方刁钻古怪的发问,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万用卡”进行应对。万用卡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不争的事实,或者是对方难以解释的矛盾,或者就如同膏药,不管贴在任何一个部位都难以挑剔,不致招致反扑。这样,己方就可以得到宝贵的暂时喘息机会,化险为夷。

三、搞乱局面,混淆视听

有时候,己方明明知道对方已经将问题说得很清楚了,且十分有力,自己无法回答。但为了摆脱窘境,也可以采取搞乱局面、混淆视听的方式,把水搅浑,以便转移视线。

例如,在有关“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辩论中,正方说:“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

反方说:“对方终于模糊了……”

其实,正方的思路原本是清楚的,也很有攻击力。反方这样说的目的,是把水搅浑,把本来清楚的问题,冠之以模糊的字眼,如此强加于人,似乎对方真的模糊了,其实是意在引导观众的看法,帮自己摆脱困境。

四、转移阵地,伺机反击

在有关“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辩论时,正方发问:“对方已经说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但是我想问对方,教育是用什么教育?是不是要用医学的方法来教育呢?”

反方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对方,你们判断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一段辩论里,反方先是运用了模糊回答,避开自己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之后又转移话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把战火引到了对方的阵地上,使己方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合适的环境能帮助演讲顺利进行。论辩情境是人着意选择和设计的论辩场合,它渗透着选择和设计者的意图,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论辩活动,能很好地为辩论主题服务。辩论者要善于塑造语境,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塑造辩论语境的重要性

不同的情境,有着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情境,当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让情境风格适应于我们的说服(或论辩)的目的,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