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2153800000065

第65章 辩论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15)

说话的方式与诸多因素有关,不同的语调、停顿、重音、神情、姿态、动作,以及词语的选用、语言技巧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说话方式。前文所介绍的22种技巧,有许多就涉及到了谈话的方式,后面所要介绍的语调、停顿、重音等也涉及到谈话方式,我们请读者把这些内容综合到一起,来体会和理解谈话方式的重要性。

选择说的方式,与通过说要达到的目的密切相关。

我们直截了当地说,不能说服人时,就要换一种方式,改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说,也许人家就接受了。

孟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她每天到处去拉广告。一天她到某厂去揽业务,因为她和这个厂办公室主任过去曾有过业务往来,就伪装路过,顺便来看老朋友。她一见到厂办主任,先是寒暄,把谈话气氛搞得很活跃,后又神秘地说:“主任没忘了我这个小人物朋友,我很感激,怎么报答呢,我没钱,你也不会要钱。不过,我可以奉告一条信息,它可价值连城啊!”说到此,故意压低了声音:“我们公司在省城最繁华的地区争到一块显眼的广告区,地方不大,公司怕客户太多,发生争抢不好办,所以始终没敢公开张扬,贵厂如有兴趣,我当然会帮忙。倘若你们不打算要,我也拜托千万别走漏消息。”这种亲近的窃窃私语,深深打动了厂办主任,他倍感亲切可信,两天后,这位主任陪同经营厂长来拜访孟小姐,做成了一笔生意,以两万元的价格做一路牌广告。

这就是选择说话方式的效应。试想,在辩论中选择好说话的方式,将能发挥怎样的效力啊!

正确地使用多种语调

相同的语句如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产生不同的表达效应,展示丰富立体的情感色彩。

语调是指口语表达时因情感和表达的需要,在声音处理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语调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表达者的喜怒哀乐等,还可以展示内容的逻辑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说,相同的语气如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产生不同的表达效应。比如打电话时,一个“啊”字,运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出疑问、明了、不满、惊讶等不同意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道出了语调的作用。语调分为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四种。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有个村干部对敌人说了这么一段话:“皇军好啊,皇军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这里运用曲折调,使字面上的意义变得正好相反,表达出一种嘲弄讽刺的语调,使敌人如鱼刺哽喉,吐不出,咽不下。

在交际活动中,要正确运用语调技巧,一旦出错,表意将会相去甚远。比如“你呀,真是了不起啊!”如果用降抑调,说起来语气诚恳,表示赞美、称羡之意;如果用曲折调,说起来拐弯抹角,表示讽刺之意。

妙用语调可以更好地运用声音色彩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在论辩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辩论中的语调常常藏有锋芒,这是指掌握语言表达的口气,使对方辨别不清是疑问句还是非疑问句。对方果真“上当”,我们就可以灵活选择我们需要的意思,反驳得对方措手不及。

语调藏锋,一是自己要善于创造机会,二是要善于利用对方“配合创造”的机会。

阿凡提是个智者,善于说话,常常作弄欺负穷人的巴依老爷,给穷人出气。

为了报复专门和自己作对的阿凡提,巴依老爷摆出和老婆下棋的样子,把阿凡提叫到跟前说:“阿凡提,大家都说你聪明,那你就来猜猜我们这盘棋的输赢吧。猜对了,我赏你一个元宝;猜错了,我打你20皮鞭。”

阿凡提答应了,当场铺开一张纸,写上了“你赢她输”的字样。巴依老爷看在眼里,阴险地一笑,就和老婆像模像样地下起了棋。

故意把棋输给了老婆之后,他得意地对阿凡提说:“你输了,该打你20皮鞭了!”没想到阿凡提捧着那张纸高声念道:“你赢她?输!我猜对了。”

挠挠头,巴依老爷又说:“不行,再猜一盘才算!”看见阿凡提答应了,巴依老爷赢了这一盘,没想到阿凡提打开纸一念:“你赢,她输!”

巴依老爷又没打成阿凡提,眼珠一转,又要再来一盘。看见阿凡提又同意了,巴依老爷和老婆故意下了和棋。这时,阿凡提又打开纸念道:“你赢?她输?”

就这样,巴依老爷用一个元宝,换来了三个月的心痛。

口头辩论形势变化迅速,因而语调也变化多、变化快。交替展现出高低、疾徐、抑扬、升降、张弛、强弱,显得错落有致,表现出辩论语言的声音美;而且语调的快速变化,也能传达辩者的喜、怒、哀、乐、忧、敬、爱、恨等情绪的不断变化,使得整个辩论过程有声有色,绰约多姿,同时表现出辩论的突出特点——立论严谨,驳论遒劲。这样就能充分显示出舌战语言的雄辩。

这里所谈的语调,主要是指口语的句调,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声,指的是字调。句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调高低的变化,字调放在句子中,就随着句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它是服从句调需要的。所以我们谈语调,主要是谈句调。句调的变化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有四种:

(1)升调

调子由平升高。常以此表示疑问、反问、设问、惊讶、号召、鼓动、命令等语气。

(2)降调

调子由平降低。常以此表示肯定、感叹、请求、坚决、自信、赞祝、祈使或心情沉重等语气。

(3)平调

调子平稳,没有高低变化。常以此表示叙述、说明、解释、庄重、严肃、悲痛、冷漠、平静等语气。

(4)曲调

调子高低变化曲折,先升后降或降后再升。常以此表示感叹、含蓄、讽刺、幽默、愤慨、思索、意在言外、正话反说等语气。

不同的语调,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想使各种语调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声音。首先辩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可高可低,可直可曲,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其次,要善于根据思想感情的变化随时变换语调;再次,辩者还要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交替使用各种语调,而且要自然流畅,使说话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切不可矫揉造作,生硬艰涩,使人反感。

辩论中的语速

论辩的进行要灵活控制,有快有慢。

论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示,但有声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表达速度,做到有急有缓,张弛有度更是首当其冲。

在正规场合中,一些初次上台论辩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慢得没变化。

就环境而言:场合大,观众多,速度可慢点;场合小,观众少,速度可快点。观众情绪受到干扰时慢点,情绪旺盛时快点。

就对象而言,面对一些年轻的辩友,他们精力充沛,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和举止都很敏捷,可快点;面对一些小朋友、老人论辩,因为他们接受迟缓,反应不快,可把音节的时值拉长,语流中间停顿可久点,停顿的次数可多些。

就内容感情而言,表达一些热情、紧急、赞美、愤怒、兴奋之类的内容时,叙述那种无法控制的感情,即表示激动的态度时,以及叙述进入精彩高潮时,速度可以快点;表述平静、悲伤、庄重、思考、劝慰之类的内容时,讲述一些要听众特别注意之事时,讲述有关数字、人名、地名以及引起疑问之事时要慢点。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要想达到什么目的?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竟值得以戴锁链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段辩词,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生质问:“和平安在?”接下来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论辩者激情进发,向“先生们”发出串串质问。“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这里呼唤上帝,乞求得到一种救世之法,发之于心,速度可慢,最后“不自由,毋宁死!”戛然而止,感情达到高潮。

爱尔兰哲学家约翰·司各特·伊里杰纳任法国宫廷学校校长时,查理二世时常同他开玩笑。某次,二人共进午餐。查理二世突然问他:“一个爱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区别?”查理的问话是双关语,因为伊里杰纳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发音是Scot,而酒鬼的发音是sot,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思很明显是要说伊里杰纳是酒鬼。

伊里杰纳话语低沉、速度缓慢地回答:“一张桌子。”意思是说桌子这边是爱尔兰人,那边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顿。

讲述中停顿的运用

论辩中按语境的要求进行停顿,可以使表达新意顿增,产生出人意料之功效。

停顿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既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有效交际的需要。从生理上来说,说话者为了换气和让声带作一短暂休息需要停顿;而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对方或听话者听懂一层意思,认识一个事物,也必须有一个从“人乎耳”到“着乎心”的过程,总要让对方有一点点在脑子里“转一转”的时间。

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停顿,改变句读,能使表达新意顿增,有出人意料之功效。

有一次,周恩来与谈判对手论辩。在我方义正辞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灵机一动,随口接着说:“对!牛弹琴!”

如此一答,同样文字,两样内容,巧妙地把敌方的恶意攻击化作了对他们自身的嘲讽。

在古文言文中,没有标点标示出应有的停顿,巧妙地改变断句或标点,能使语言的停顿、组合关系以及思想内容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很多灵巧之士常用此法大做文章。

有一个小伙子,到友人家做客。因为连续两天,小伙子久久不肯离去。友人很心烦,又不便直说,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小伙子的门上:“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没有打标点,小伙子看后,轻轻一笑,朗声念了起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与原义正好相悖。

在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富翁生性吝啬,一毛不拔。儿子大了,需要读书,他想聘请教书先生,又舍不得多花钱,因此再三讲明他的膳食供给很微薄。可是,当时的一位老先生还是一口应允了。富翁恐怕口说无凭,要老先生写一张合约,老先生写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欣然签了字。

哪知吃第一顿饭时,富翁让佣人端出一碟青菜给老先生下饭,先生说富翁违约:“怎么尽是青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富翁啼笑皆非,连呼上当。

这位教书先生巧用语音的不同停顿,使语义产生不同,巧妙地戏弄了富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对解放区实行封锁、禁运,一些汉奸特务则卖国求荣,为其宣传造舆论。

一天,汉奸在墙壁上刷写了这样一幅标语:“不准运粮给八路军吃!”

几个儿童团员看了,悄悄地商量后,偷偷地在标语上加了一个逗号,改成:“不准运粮,给八路军吃!”

汉奸知道后,气急败坏,只得把标语铲掉了。

停顿有下面几种。

1.语法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而安排的停顿,就是语法停顿。一般地说,较短的单句,语意确定、简单,可说完一句后停顿。较长的单句,成分比较复杂,就要以明确表达语意为前提。根据句子成分,只要能说清明确语意的地方,都可适当停顿。复句和句群,都是在说完一个分句后再停顿,倘若这个分句较长,成分复杂,就可按照前面所说的较长单句那样处理停顿。安排好语法停顿,可以使语意清楚明白,语气流畅贯通。

2.逻辑停顿

根据逻辑关系,为突出强调某种重要语意而安排的停顿,叫逻辑停顿。逻辑停顿以语法停顿为基础,配合重音,从辩者的意图、情绪出发,去安排适当的停顿。安排好这种停顿,可以使语意明确,重点突出。

3.心理停顿

以说者和听者心理活动的需要而安排的停顿,叫心理停顿。它是以前两种停顿为基础来安排的。这种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说者更好地表情达意,并造成对听者(对手、受众)的心理刺激,制造悬念以激起其好奇心。或强调某种语意以引起其密切注意,或故意等待延宕,以便更好地控场等。

在舌战中,辩者为增强语言的雄辩力量,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对这几种停顿巧作安排:

(1)欲说未说先停顿。说前先环顾四周,在停顿中亮相,一是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再是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威慑力,还可控制辩论现场的秩序。

(2)说的中间停顿。这有许多种情况:摆出己论后停顿,摆出“敌”论后停顿,运用某种修辞手段(设问、反问、排比、双关等)的停顿,语意告一段落后的停顿等。这些停顿都可以引人思考,使其领会辩者的观点和意图;也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以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给辩者机会来观察听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辩论策略。

(3)激人赞赏的停顿。内容精彩,技巧高超,辩词巧妙的地方都可适当安排停顿,给听者留有时间,回味思索,促其赞赏称道。这可令对立方钦佩叹服,动摇其战斗的信心;这也可令受众产生好感,诱使其支持。

4.造成悬念的停顿

在辩论发言的关键处安排停顿,会造成悬念,使听者产生迫切的期待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停顿后再抖出“包袱”,可加深听者印象,增强表达效果,获取大家赞誉,充分表现舌战的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讲述中重音的设置

重音又叫重读,它是口语表达中按照内容和情感的要求对某些词语的重读。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受制于结构,一般不表达特别的意义与感情;感情重音则是由于特殊语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有明显的技巧。我们看下面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语意就不一样。

句子的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比较有规律地出现的重音。

一般的单句,谓语部分常为语法重音。

如:这幅画太美了。

状语、补语、宾语中心词前的定语,也常为语法重音。

如:天海之际渐渐浮起一轮朝日。(状语)

这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补语)

要狠狠打击顽固的敌人。(宾语中心语前的定语)

代词也通常是语法重音。

如:这位是我的同事。

2.逻辑重音

就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表情达意的具体需要,为了强调某些意思,特意把某些词语说成重音。如何安排逻辑重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句话里,因为安排的逻辑重音不同,这句话的语意就会有所不同。比如: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被说的对象)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朋友的所属)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对象的性质)

这位是我的朋友。(强调肯定的关系)

可见,恰当地安排好逻辑重音,可以使舌战的语言更清晰,更鲜明,能增强其表达效果。

在口头辩论中,应该根据这样一些原则来安排重音的技巧:

第一,根据辩论的具体需要,确定说话内容到底要强调什么,结合前言后语的具体语境,恰如其分地安排好语句的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