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700000048

第48章 “孙子兵法”精华解读(1)

始计第一

经之以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③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④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⑤,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计篇》)

【注释】

①经:纲领。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②校:通“较”,比较。索:探求。③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④曲制:指军队组织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队后勤供应管理制度。⑤闻:知道、了解。

【译文】

所以,要以五个方面为纲,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冷热、四季更替。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作战地域的广狭、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制度、将吏管理制度与后勤供应制度。以上五个方面,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解读】

用兵作战前,首先要比较敌我双方的制胜条件,这就要确定在什么范围内、用什么标准来计较胜负。如果比较的内容与标准搞错了,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导出错误的结论,制定错误的谋略,指导错误的行动,埋下失败的根子。因此,在运筹帷幄、决算庙堂之时,是否有全面准确的比较内容与比较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孙子在进入始计篇时,首先提出了“经之以五事”的比较内容与比较标准。

孙子对比较胜负条件的“五事”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这里明确提出道的标准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孟子提出的“人和”。同意、同欲,才能上下同心,三军一心,为道义而战,死不旋踵。

“二曰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问题。古代春秋不兴师,恐妨碍农耕;冬夏不出征,恐伤害健康,都是考虑到天时条件的制约。

“三曰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地,即地理条件,孟子谓之“地利”。用兵须讲地理条件;远者宜缓,近者宜速;险地宜用步兵,平地宜用车骑;地广宜用大兵,地狭宜用精兵;地高不宜仰攻,地下不宜处军;死地宜战,生地宜守。

“四曰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为将帅,应该智能谋划,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敢,严能立威。曹操称此“五德”为“将德”。

“五曰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指军事制度、治军法规、后勤管理以及调兵遣将、任人用才之术,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条件。

孙子的高明处是,他在制定决定胜负的比较内容时,不就战争讲战争,不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全面考查军事、政治、人力、物力、天时、地利诸因素,注重综合实力的比较。临战之际,“五事”是制胜的条件;和平时期,“五事”则是治国治军的基本内容。只有平时注意“五事”的治理,才有战时突现的综合优势。而军事上的胜利,正依赖于“五事”优化产生的综合实力,正是综合国力的胜利。

此外,孙子不是将“五事”等量齐观,而是通过先后排列,表明这五种制胜因素有轻重、主次之分。孙子将“道”居于“五事”之首,与孟子强调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暗中相合。根据对“五事”的不同具备情况,可以把军队分为“仁义之师”、“节制之师”、“权诈之师”。根据将帅对“五事”的不同掌握和运用程度,又可以把军事家分为不同的等级。李靖把他们分为三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认为有道之兵,无施不宜,可威服海内。据有“天地”优势者,可以居守;占有“将法”优势者,可以进攻。历观古今兵家,他赞扬“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材,缮完自固,安能尔乎?”可见孙子“五事”不仅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也是考察军事家优劣的尺度。

孙子尖锐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战役胜负预测验证了“五事”要素的正确性、合理性。以着名的三国“赤壁之战”为例,公元208年时,曹操率军攻打江东,孙权召集群臣商议,群臣大都以敌众我寡,难以抵御为理由,主张归降曹操。惟独周瑜坚持抗战,并以“五事”为标准,分析了孙权必胜的根据:“曹操虽然名为汉朝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凭借着父兄的基业,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应当纵横天下,为汉室除暴去秽,为什么要去投降曹操呢?况且曹操引兵前来,已有多处违犯兵家的忌讳,可以说是自投死路。如今曹操北方未定,马腾、韩遂尚在关西为其后患,而曹操率众久居江南,这是一大犯忌。北方军队不熟悉水战,弃鞍马而驾舟船,与江东争锋,这是二大犯忌。目前正是隆冬盛寒,粮草短缺,这是三大犯忌。中原士兵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这是四大犯忌。有此四大犯忌,曹操虽然兵精将广,却注定要失败。这正是捉拿曹操的好机会。我愿领精兵数千,屯驻夏口,保证为将军破敌。”孙权听后大喜,立即让周瑜统兵拒敌,果然获取了以后的赤壁大捷。

孙子判别胜负的“五事”内容,不仅适用于昔日的兵战,而且能够指导今日的商战。对商场上激烈竞争双方的实力评估与胜负判别,同样离不开道、天、地、将、法这五项基本竞争力要素的考察。

商战中的“道”,是指企业奉行的基本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企业只有确立起以人为本、以义为先、服务民众、报效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才能从经营管理者到全体员工“上下同欲”,团结一心,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商战中的“天”,是指市场竞争中最有利的时机。机遇是生产要素在某一时空段的最佳组合,抓住有利时机,企业发展就会事半功倍。

商战中的“地”,是指竞争环境,包括地缘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环境。企业借助地利,就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商战中的“将”,是指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者作为统领全体员工的“将领”,同样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德”,只不过这“五德”的内容必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知识。

商战中的“法”,是指企业的组织管理、劳动管理、财务制度等。企业中各种生产要素只有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凝聚力、执行力与高效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只有如同军队那样“经之以五事”全面考量、营造综合的竞争能力,才能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与竞争谋略,真正掌握商战的主动权与制胜权,使自己处于“百战不殆”、长盛不衰的有利态势。

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道①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计篇》)

【注释】

①道:道的本义是路,后引申为道理、规律。意为一定的道理,正如道路一样为人所共同遵循。孙子从政治规律与军事规律的角度论道,这里的“道”,指治国之道。

【译文】

所谓道,是说要使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与君王一起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解读】

“道”是前面所讲的“五事”之一,这里再提出来专门讲一讲。

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一直想不明白蒋介石的800万“飞机加坦克”的军队怎么会被“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一口一口吃掉。黄维改造出狱后,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提出要到指挥三大战役的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西柏坡村去看一看。这位蒋介石恩宠有加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参观完西柏坡村后,感慨唏嘘地连呼:“蒋先生当败!蒋先生当败!”

黄维在西柏坡村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中共五大书记之一刘少奇的房间里那张从老乡家借来的2尺宽、齐膝高的小桌。刘少奇就伏在这张小桌上起草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他写好《大纲》后,就去村口召开全国土改工作会议。正是这个《大纲》,这个会议,使土地改革的烈火燃遍全国,翻身得到土地的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成果,前呼后拥地跟着共产党打天下。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之多。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民党军队怎能不遭受灭顶之灾。难怪陈毅元帅要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黄维在西柏坡村还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中共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指挥三大战役的指挥部,仅是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一间普通农舍。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是作战科的,一张是情报科的,一张是资料科的。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当时很难买到标地图用的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态势。作战室旁有个放着小石磨的小院子,毛泽东在石磨旁抽烟踱步不分日夜地草拟电报。仅指挥三大战役,毛泽东就在这里亲手写下了190封电报,指挥千军万马歼灭了154万国民党部队。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西柏坡一间大伙房里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还通过了这样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的像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五项决定与当时国民党四大家族的横敛民财、奢侈腐败,判若天地之别。于是人心向背、天下归属、势成定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就是黄维心悦诚服地喊出“蒋先生当败”的原因之所在。

古今之事不同,但古今之理相通。黄维从西柏坡之行中悟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是物,是人心的向背而不是武器的利钝。那么,决定人心向背的是什么呢?孙子认为是“主孰有道”。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的首位,作为制胜的第一个条件。这在孙子以前的军事论着中是没有过的,是孙子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果人们要追根究底,进一步追问孙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发现,后代注家们的阐释就很不相同。

宋人辑录的《孙子十家注》中,孟氏认为“道”为“权术”。孟氏曰:“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论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术之道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同爱憎,一利害。故人心归于德,得人心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以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然而以权术为道,用权术收买人心,可以得一将一士之心,却不可得天下人之心;可以骗天下人心于一时,却不可归天下人心于长久。蒋介石对属于他的嫡系部队的将士就很注意用权术来收买人心。他有一个小本本,专记重要将领及其父母的生日,到时亲自赐予厚利。这一做法,也确实使一些人感激涕零,发誓为其效命。遗憾的是,蒋介石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有限,不仅无法尽收国人之心,就是连他统率的部队也搞得嫡系与杂牌对立,争斗不休,乃至火并。

其实孙子列为“五事”之首的道,指的是治国之道、得天下人心的“天地大道”。对这种治国之道,“天地大道”,荀子说得很透彻:“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议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无敌于天下”。《黄石公三略》说:“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战争不过是流血的政治,而政治则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已猜测到了潜伏在“仁道”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竹简,除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外,还有五篇孙子佚文。其《吴问》篇讲孙子回答吴王的问题:“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在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韩、魏为次、晋国归赵后,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原因。这就是先亡者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主乔(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而“赵是(氏)制田,以百廿步为(婉),以二百卅步吻(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王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问》篇由此得出结论,决定天下兴衰的“王者之道,口口厚爱其民者也。”这就清楚点明了,作为“五事”之首的“道”,是实实在在的王者“厚爱其民”的治国之道,是轻税薄赋、主佥臣收、公贫民富的经济之道。只有首先切实奉行这样的“道”,才能“令民与上同意”,才能万众一心地进行“有道之战”。

翻开一部中国史,我们看到谁实行主佥臣收、爱民富民的治国之道,谁就得人心、得天下;谁背离这条治国之道,实行主骄臣奢、掠民穷民的相反政策,谁就失人心,失天下。在反元起义中,朱元璋率军南渡长江,攻克太平路城后,儒生陶安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攻城屠邑,互相争雄。然而他们的志向只在子女玉帛,而非为了拔乱反正,安顿民生。你现在率军渡江,只要不嗜杀戮,顺应民心,何愁天下不归你所有!”朱元璋闻言大悟,严明军纪,以保土救民为己任,广收人心,终于由弱变强,削平群雄,建立明朝。可是同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统治者在患难中、在决定命运的战争中,尚能记住“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道理。一旦得到天下,其剥削阶级的贪婪本性便要故态复萌,变本加厉地压榨民众,使民不聊生,烽烟再起。

惟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打破了这种王朝更替的历史循环,使厚民富民的治国之道得到真正的贯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不是以一个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制度,让普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她使盼了千年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她使一无所有的工人得到了工厂,她使最大多数人得到了利益,她也就得到了天下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大道”者大昌,中国共产党仅用二十八年的时间就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但对胜利后的共产党来说,能否在长期执政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仍面临着种种考验。前苏联的崩溃、东欧的剧变,已表明执政的共产党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提高综合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保持革命的成果。前车之鉴的惨痛教训,警策中国共产党人要兢兢业业,不断迈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不断开拓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新境界。一个胸怀大志、不谋私利的执政党,如果不仅在患难之际,而且在胜利之时也牢记“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千年古训,那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

良将五德

将者,智、信、仁、勇、严①也。

(《计篇》)

【注释】

①智:智慧谋略。信:信守诺言、赏罚分明。仁:爱抚士卒、爱护民众。勇:勇敢果断。严:执法严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