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700000050

第50章 “孙子兵法”精华解读(3)

2.“用而示之不用”。例如,公元1385年,思州少数民族反叛明朝,朝廷派汤和为征虏将军,周德为副将,率军前往镇压。叛军听说明朝大军开到,多逃匿山谷之中。汤和等率军到达后,于诸洞分屯立栅防守,并命士兵与当地百姓共同耕作。时间一久,叛兵不再怀疑明军有其他意图,纷纷出山,汤和诱俘其首领,叛兵溃散,汤和留兵戍守其地。

3.“近而示之远”。例如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率军迎击,双方于笠泽夹水对阵。越军决定从当面渡江攻击,但为了隐蔽企图,故意派出小股部队从距敌较远的左右两侧利用夜暗鸣鼓佯渡。夫差受骗,分兵迎战。越军主力便乘机渡江,出其不意地实施正面突击,大败吴军。

4.“远而示之近”。例如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0万大军自应天出发,进入太湖,扬言攻打平江,实则向湖州进军。徐达在粉碎太湖诸岛张士诚部队的抵抗后,突然间出现在湖州城下并将之包围,在张士诚派出的增援部队被歼后,湖州守将李伯升开城出降。

5.“利而诱之”。例如秦朝末年,刘邦领兵进攻关中,一路收降略地,进抵武关。刘邦采纳张良的计谋,派郦食其和陆贾去游说秦将,用重金利诱秦将。秦将果然愿与刘邦联合。刘邦趁秦军懈怠之机,出兵突袭,迅速攻破了武关。

6.“乱而取之”。例如公元383年,东晋军于洛涧(今安徽怀远南)大败前秦军,迫使秦军沿淝水西岸布阵,晋将谢玄利用秦主苻坚骄傲的心理,声称愿意渡河与秦军决一胜负,要求秦军先后退一步。苻坚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诱使晋军渡河,乘其半渡而击之,于是命令部队稍向后退。但一退不可遏止,造成阵势混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大败秦军。

7.“实而备之”。例如公元1595年,鞑靼永什卜部侵犯南州被击败后,明朝西宁参将达云判断鞑靼一定会再来进攻,于是集结重兵严阵以待。一月之后,永什卜果然联合浩尔齐部入犯西宁,结果因西宁军防守坚固,攻不能破而退走。达云追击数十里而还。

8.“强而避之”。例如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平定七王之乱,派周亚夫率军东攻吴、楚。周亚夫见吴楚联军兵势强盛,难与争锋,采取了“以梁委之,绝其粮道”的谋略。于是进据昌邑,避而不战,听任吴楚联军进攻梁军,以便利用梁地拖住敌方。后进至下邑,仍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到吴楚联军饥疲不堪而不得不撤退时,周亚夫才率军乘势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9.“怒而挠之”。例如公元前203年,汉军乘项羽东攻彭越之机,围攻成皋。楚将曹咎起先按照项羽“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的告诫,坚守不出。后来由于汉军连续挑战和辱骂,曹咎一怒之下,便率部出击。汉军趁楚军半渡汜水时发起进攻,取得很大胜利。

10.“卑而骄之”。例如春秋时,庸人趁楚国闹饥荒之机攻楚。第一次交锋,楚军败下阵来。有人主张倾巢出动,立即向庸人发起进攻。师叔则说:“不行,不如再和他们交战,我们继续败退。这样庸人就会骄傲起来。敌人骄傲,我们奋发,然后才能取胜。”楚王认为师叔言之有理,就依其言接连与庸人交战,屡战屡败,一连退却了七次。庸人本来就缺乏组织性,连连获胜,便认为楚国不堪一击。及至后来,庸人竟不再设防。于是,楚王动员全军,分两路展开猛烈的攻击,很快消灭了庸国。

11.“佚而劳之”。例如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加以劝阻。吴王于是根据伍员的建议,把吴军分为三军,轮番袭扰楚军,连续六年忽南忽北地骚扰楚国边境,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公元前506年的破楚入郢创造了条件。

12.“亲而离之”。例如东汉初,耿弇率军进攻张步,连战皆胜,张步被迫逃奔平寿。这时,苏茂带领一万余人,前来援救张步,与张步会合在一起。刘秀得知这一情况,派人去告诉张步、苏茂,能诛杀对方而投降的,给予封侯。张步迫于穷途末路,遂即杀掉苏茂,来到耿奔军营门前,请求归降。联奔用驿车把张步送往洛阳,自己率军平定了平寿城。

商战如同兵战,许多精明的商人与企业家把孙子的“十二诡道”同样演绎得淋漓尽致,变幻无穷。例如1815年,当英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后,首先获得这一新闻的英国人奈森·罗斯兹尔德,在交易大厅里佯装得知英国战况不利,故意抛售公债。此举引起连锁反应,公债价格很快跌入低谷。此时,奈森又突然停止抛售,转而以低价大批买进。几天后,英军获胜的消息传出,公债价格暴涨,奈森获得了巨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战,也必须讲经营谋略。但是我们在运用孙子的“十二诡道”时,选择的策略手段应受到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的约束,应把“兵战重道”的原则与“兵者诡道”的谋略尽可能统一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战,才不会因使用谋略性的诡道而滑到坑蒙拐骗、违法乱纪的邪道上去。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①,不可先传②也。

(《计篇》)

【注释】

①胜:佳境、奥妙。②不可先传:不可以事先具体规划。

【译文】

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或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种只有军事家才能达到的高超境界,不可以事先具体规划,而必须在战争中根据情况变化灵活运筹。

【解读】

孙子在列举了“诡道”的十二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之后,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八个字作总结,这就点出了“诡道”十二术都要以此八字为依归。“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兵法“诡道”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则。对这一精髓的领悟,对这一原则的运用,孙子还强调“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就更突出了它的随机应变,因利制权的高度灵活性、智谋性。

在利剑白刃之上拼实力,在刀光剑影中拼消耗,并不是孙子崇尚的善战者的形象。仅靠赤膊上阵、硬拼蛮杀,只是匹夫之勇。善战的军事谋略家重在“伐智”、“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需要灵活的运用“诡道”,特别是把握住“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活的灵魂。为此,以后的历代兵家都把这八字战术总则视为珍宝,推崇备至。《孙膑兵法·威王问》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以一当十”之“道”。诸葛亮在《怡军》篇中也写道:“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与阵,出其不意。”把“攻其无备”视为克敌破城的要诀,把“出其不意”看作是陷阵略地的妙法。

如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多次作了具体论述,其要点有:

第一,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孙子在《虚实篇》中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所攻之城根本无守,当然攻而必拔;所守之城根本无攻,当然守之必固。实施这一必胜战术的关键在于军事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智谋找出敌之不守作为自己的攻击点,预计敌之不攻作为自己的固守点。例如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遣卫青、李息等率兵出击匈奴。匈奴右贤王正当汉军打击的方向,却以为汉军无法赶到自己的驻地,因而整天饮酒作乐,不加戒备。卫青得知这一情况,当下派出一支轻装骑兵,迅速赶到匈奴右贤王驻地,把右贤王所部匈奴兵包围起来。右贤王看到汉军突然而至,大为惊恐,溃围而逃。卫青所部经过一番追击,俘虏匈奴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以百万计,大胜而归。

第二,《虚实篇》又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不趋,指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汉简、《太平御览》均作“必趋”,也就是“攻其必救”的意思。运用“攻其必救”这一战术的成功战例,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其中刘邓大军发起的陇海战役是极为精彩的一例。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其南线兵力集中围攻中原解放区,并进犯苏皖边解放区,陇海线徐州至开封段和这一段的南北广大地区,只驻有两个整编师和保安团队。晋冀鲁豫野战军决心发起陇海战役,迫使敌军回援,以策应中原解放军的突围和华东战场的作战。刘邓亲率野战军主力三个纵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展开这一战役。8月10日夜,野战军兵分两路,急行军秘密通过敌人密布据点的60里纵深地区,在数百里宽的正面上,突然向敌发起攻击,至12日,即控制铁路一百余公里,攻克车站十余处,歼敌5000人。蒋介石眼看开封受威胁,急忙从围追中原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中抽调三个整编师回援。接着,刘邓又于8月13日越过陇海线南下,先后攻占杞县、通许、虞城等地,歼灭蒋军整编五十五师的181旅和29旅的一个团及部分保安团。整个陇海战役,刘邓大军获得了奇袭歼敌一万六千余人的重大胜利。

“趋其所不意”,也就是出其不意的意思。能否找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攻击点,这是能否以奇兵致胜的关键。公元1852年5月,洪秀全等率太平军攻占道州。道州四面环山,只有一线之道可以通行,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尾追太平军而来的一万二千余清兵,都是被太平军屡次击败的疲惫之师,只能围堵,不能强攻。于是,太平军在此获得休整补充的机会。当时,朝廷已从各地征调重兵云集广西,而湖南的兵力却比较空虚,而且会堂盛行。经过充分讨论,分析利弊,太平军领袖们决定进兵湖南、湖北,然后夺取金陵,这样既可避实击虚,又可取得比较好的群众基础。这一出其不意的决策一经实施就取得了奇效,次年3月就攻占了金陵,定为都城。

第三,诡诈藏形,令敌失备。

要“攻其无备”,不能单靠敌人的疏忽大意,在许多情况下更要靠运用谋略,调动敌人,令敌失备。其中最常用的战术就是用各种手段诡诈藏形,迷惑敌方。《淮南子·兵略训》说:“用兵之绝,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总之,要使用各种假象,首先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再“攻其无备”。例如春秋时,郑武公欲并胡国,先以其女妻之。并故意问大臣说:“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臣关其思说:“胡可伐。”郑武公佯怒说:“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将他一刀刺死。胡国君臣闻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郑国是自己的保护神,不再提防。于是“郑袭胡,取之”。赵襄子袭杀代君,移其国祚,也是先以其姊为代君夫人,用郎舅关系蒙蔽了代君的戒心。可见,古来败兵破国,不少是误信于敌,无备取败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兵战中的制胜奇策,也是商战中的开拓高招。1975年,印度商人莫汉·梅真尼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牛仔裤革命,打破了多年来主要是男人天下的局面。这个局面的打破,梅真尼使出了三个奇招:一是把传统的、多为农场工人和城市工人穿的牛仔裤,改为高级的、供上流社会名媛淑女穿的时装裤。经设计师别出心裁,设计裁制成的这种新型紧身牛仔裤,穿在妇女身上,使她们娇躯的曲线美更加突出,更显得婀娜健美,青春活跃,合乎女人爱关的天性。第二招是品牌。商品社会里,商品能否畅销,与品牌大有关系。梅真尼专为美国妇女设计缝制的牛仔裤,用纽约市一位芳名叫歌罗莉亚·范德比尔特的名女人的姓“范德比尔特”做品牌名称。第三招是广告。美国在1975年之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牛仔裤,是不上电视广告的。梅真尼一改美国人这种做法,在美国电视大量插播广告,为他的“范德比尔特”女用牛仔裤广做宣传,开启牛仔裤在美国上电视广告之先河。在插播电视广告之前,牛仔裤存货有15万条,但范德比尔特小姐现身荧光屏的广告一播,随即销售一空。他说,这一次的电视广告费共达100万美元,但收效之大,出乎意料。

莫汉·梅真尼成功的女士牛仔裤革命证明,商战中最高明的行动是“出其不意”,想到了竞争对手未想到的顾客的潜在需要,看到了竞争对手未看到的有前景的潜在市场;然后“攻其无备”,抓紧进入壁垒最小的潜在市场,运用奇招,反常出击,捷足先登,全力开拓。当然,没有硝烟的商场同样千差万别,变幻莫测,在具体运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兵法之胜”时,也“不可先传”,而必须视市场需求态势的变化、竞争对象的强弱而采取棋高一着、出奇反常的营销谋略。

庙算决胜

夫未战而庙算、①胜者,得算多②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篇》)

【注释】

①庙算:春秋时期兴师作战之前,要在庙堂举行会议,策划作战方略,预测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②得算多:指计算、策划周密,获胜条件多。算,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引申为胜利条件。

【译文】

在战争开始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可以胜敌;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察,交战双方谁胜谁负就可以看出来了。

【解读】

古代交战双方在开战前,最高决策者首先要在庙堂举行会议,测算双方综合实力,谋划作战大计方略,预计战争胜负趋势。这就是作为军事最高决策会议的“庙算”。“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都是“庙算”的重要性。孙子十三篇,以《计篇》为始;而在计谋运筹的各个层次中,又当推“庙算”为最重要,因而孙子将“庙算”测胜作为《计篇》的最后归结段。

那么,如何进行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庙算”测胜呢?孙子从三个方面作了发挥:

第一,先算胜后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