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900000039

第39章 势在必争(5)

作为一国之主,向别人俯首称臣是痛苦的,他所要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卑词恭顺,有时是尊严,乃至于权力。在这方面,孙权则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和智慧。黄初二年十一月,魏文帝接受孙权为臣,封他为吴王,并派邢贞为使下达策命。孙权必须带众臣到郊外都亭去接。邢贞自以为是上方使节,态度傲慢,孙权的臣下都觉得无法忍受,将军徐盛更是激愤,涕泣横流。他说:“我们不能为国家奋勇献身,并许、洛,吞巴、蜀,而使我们君主与邢贞这样的人结盟,真是耻辱啊!”别的臣下也认为孙权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接受魏国的策封,而孙权却坦然地说:“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曹魏又遣使让孙吴贡献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物,群臣都不主张给,孙权却说,我们正与西北的刘备相争,“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孙权处理与曹操关系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争取外交主动,以对付刘备。事后,孙权在向众臣解释他之所以忍辱负重接受曹魏封号,答应曹丕的要求时说:“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促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

正因为如此,孙权对曹魏方面的要求,能忍则忍,能接受就接受,实在不能接受,也不明确拒绝,而是采取软磨的方针。例如,魏国曾向孙权提出,拜孙权的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但要叫他入魏为任子。所谓任子,就是人质,如果孙权真的把儿子送走,那么就会处处听任曹魏摆布,这是孙权万万不能答应的。但孙权又清楚,曹魏提出这个要求,是在考察自己是否真心归附,如果直接拒绝,就是向曹丕透露出了自己的真心,就会失去对付刘备的外援。于是,孙权既未答应,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找了一个巧妙的借口。他对曹魏使臣浩周说,孙登年纪还小,不宜接受策封,等他稍长一点,又经过一定的礼仪训练之后再入朝受封。这个浩周,曾是于禁的部下,关羽攻打襄樊时,与于禁一起被俘。孙权袭取荆州,得到浩周,对他很好。曹丕称帝后,孙权又让他与于禁同返魏国。这次,浩周又随魏使前来,他对孙权的话自然深信不疑,他对孙权说:“如果陛下(指曹丕)不相信您派子入朝的诚意,我愿用全家百口的性命为您担保!”浩周回朝后,讲了孙权暂缓派子入朝的理由,又把孙权如何流涕沾襟、指天为誓的情形惟妙惟肖地叙述了一遍,说得曹丕果然相信了。为了使曹丕不产生怀疑,孙权又给浩周写信,托他为子孙登在曹魏夏侯氏中选个媳妇,以与曹魏联姻,又表示将派宗室孙长绪和大臣张昭陪同孙登入朝。黄初三年六七月问,吴蜀夷陵之战进入决战阶段,为了稳住曹丕,孙权又向曹丕表示愿派儿子入朝,并把入朝日期具体定为十二月。孙权这一招果然有效,当时曹魏内部有人主张应兴兵伐吴,“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则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然后再灭蜀,但曹丕拒绝了这个建议。孙权利用外交手段,不仅解决了北顾之忧,而且争得了外援以对付蜀国,取得了主动。

蜀汉方面则不是这样。本来,刘备欲伐孙吴,也需要联魏。曹操死时,刘备也曾派遣韩冉奉书吊唁,“并致赙赠之礼”,可以说是争取外交主动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最后却失败了。因为刘备一贯是以“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的,而曹操死后不久,曹丕便正式取代了汉朝,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怎能放弃兴复汉室的目标去联魏攻吴呢?刘备把曹魏视作国贼,就使他不能利用魏、吴之间的矛盾,击吴还得防魏,结果陷于外交上的被动。由于孙吴与曹魏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曹魏曾扬言出兵助吴,这虽然仅仅是个姿态,但却使刘备不得不分散兵力来防魏。当刘备率大军东征时,同时又派黄权“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同时伸出双拳对付两个对手,这就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外交上的被动状态。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显然都是吴优蜀劣,这是经过全面比较后的结论。

当然,这并不是说吴国在决定战争胜利的诸因素占有优势,其胜利就是必然的。此时吴国胜利还只是具有一种可能性。

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如何一步步地变成现实的呢?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既是名言,也是真理。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到其政治进程受到阻碍时,是不会轻易使用战争手段的。

占有荆州,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孙吴的政治任务。为此,孙吴在用其他方法达不到目的时,不惜采用战争手段。

据有荆州,确保对中原进行两路夹击的钳形态势,是蜀汉的政治任务。只要能保留荆州这个战略据点,刘备可以向孙吴做出必要的妥协。

现在,孙吴已全据荆州,蜀汉钳形夹击中原的政治任务已经无法完成,为了将政治任务贯彻到底,刘备最终选择了战争。

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亲统水陆大军浩浩荡荡沿江东下,杀向荆州。

这支庞大的队伍究竟有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人们有理由猜想,此次出兵在数量上要大大超过孙吴:刘备这次出兵,志在必夺荆州,因此必然要尽其全力。既然尽其全力,其兵众能少吗?刘备此次征吴,把孙吴“吓”得够呛。孙权先派人给蜀国送信求和,又令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致笺劝刘备息兵罢战,刘备一概予以拒绝。如果不是蜀强吴弱,孙权会有这种表现吗?

于是,有人就猜想,刘备的征东大军没有数十万人也有十数万。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事实上并非如此。

刘备东征,的确是志在夺回荆州,他动员很大力量不假,倾全国之力却未必。上一节我们曾经说过,由于外交上的被动,刘备需要分出一部分力量防御北方的曹魏,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孙吴倾全力来守,蜀汉不能倾全力来攻的战争。退一步讲,即使蜀汉能倾全力来攻,其国力与孙吴相比不能算是强者。

孙权求和并不是害怕。当时孙吴已经得到荆州,上游的威胁已经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想避免战争,希望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与蜀汉的关系。因为战争要死人伤人,要消耗物资,即使是打赢了,也会使实力受到损失。但孙权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两封求和信上,他是认真做好了战争准备的。他把国都从建邺迁到武昌,以便指挥将要发生的战争。他接受了陆逊对荆州人士“普加覆载抽拔之恩”的建议,对荆州士人普加笼络。武陵人潘濬,被刘备任命为管理荆州事的官员。荆州失守后,潘濬不愿投降,“称疾不见”孙权。孙权派人用床把他抬进宫,呼着他的字说:“承明,昔观丁父,都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感动得潘濬涕泣交横,呜咽不止。孙权见状,又让亲近用手巾为他擦脸,潘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从孙权对待潘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为争取荆州人心所做的努力。为了对付蜀汉的兴兵讨伐,孙权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大都督、假节陆逊负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此为前线部队。第二线由诸葛瑾率众屯驻公安,此为第二梯队。第三线是孙权统兵驻守的武昌,此为总指挥部。第二、第三线是一线的后援,总兵力估计也不会少于第一线。这样看来,孙吴所动员的兵力当在十万以上。

蜀汉方面所动员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仍可以根据有关记载做一较可靠的估计。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亡,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同书《陆逊传》也记载,陆逊率兵攻击刘备军,“破其四十余营”,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这两个记载告诉我们,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数万人全部战死或投降。

这两个记载虽告诉我们刘备的东征军的大概数字,但仍不能使我们满意:数万究竟是几万?

《资治通鉴·魏纪·文帝黄初元年》记载:“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这个数字又令人怀疑。刘备志欲夺回荆州,用四万人去攻打陆逊五万守军,是不是少了点?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史实是以当时所能见到的史书为根据的,那么,四万人的数字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记载,刘备伐吴,孙权给曹丕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资治通鉴》所说四万,当根据《魏书》而来。但这四万人只是“刘备支党”,即前锋部队,并不是刘备东征军的全部。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这里说刘备的东征军有八万余人,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不久,孙权出兵袭取荆州南三郡。那时刘备尚未取得汉中,还能率五万人东下,再加上关羽的荆州军至少也有七八万人。此次东征,刘备虽丧失荆州军,却得到了汉中,因此再拿出七八万人与孙权争夺荆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吴蜀双方总的军事实力看,是吴强蜀弱,但就双方投入一线的兵力看,蜀军的八万对吴军的五万,不能不说蜀军占有局部优势。

蜀军旗开得胜。前锋将军吴班、冯习率军沿江东下,进入三峡,在巫县(治今重庆巫山北)大破吴将李异、刘阿。接着,又占领了陆逊防守的秭归,节节取得胜利。

孙吴占领荆州后,一直把边界向西推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在孙吴境内。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长约数百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峡谷。长江自峡中由西向东贯过,江面最窄处约一百米,两岸高山耸峙,道路崎岖难行。蜀军兵至秭归,在此地临江筑城,深入吴境五六百里。

章武二年正月,刘备对孙吴发动了总进攻,其部署是:以多路军队置于江北,保护三峡后路,以防受到魏军的攻击。以将军冯习为大督,统率主力大军。以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为别督,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东下。

此时,蜀军正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刘备富有智谋,作战经验丰富,又连战连胜,深入吴境,并将陆逊别军孙桓围困在夷道。

刘备称帝,封赏将士,又带兵亲征,将士皆思立功报效,加之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士气正在高涨之时。

蜀军顺流向东,水陆并进,居高临下,利于进攻。

与蜀军相比,吴军显得有些被动。

主帅陆逊,是个年仅三十九岁的书生,而他下面的将领,或是孙策时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他们开始时对陆逊并不服气,“各自矜持,不相听从”。

吴军一退再退,将士们对主帅的战略意图很不理解,士气低落,一些将领甚至公开反对退却,主张趁蜀军立足未稳,迅速反攻。

然而,蜀军的有利形势中隐含着不利因素;吴军的被动状态中隐含着向主动状态转化的条件。

蜀军进展顺利,接连获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斗争中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顺流而下也有对蜀军不利的一面。大将黄权就看出了这点,他对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但刘备没有接受黄权的建议,他并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他认为吴军的退却是一种胆怯的表现。

事实并不像刘备想的那样简单。陆逊虽年轻文弱,但却是一位称职的统帅,具有驾驭战争的非凡能力。他在战争开始时坚决主张退却,因为他知道三峡不宜据守,那里陆路鸟道崎岖;水路流急滩险,守御无险可据,且使后勤补给战线拉长,给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把山地峡谷让给刘备,就会使他陷入“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的被动境地。

果然,刘备进入峡谷山地后,由于地形狭窄,八万大军只能竖着排列,鱼贯而进,数万人只能排成一条线,而不能集中为一大片,所以发挥不出来八万大军的战斗力。不但如此,随着蜀汉军队的步步深入,其后方运输线也在一步步延长,后勤供应的困难也在一步步增加。

与蜀军情况相反,吴军的战略退却,却一步步摆脱了被动。特别是让出三峡地区后,吴军的后勤运输大大地改善了,在平地扎营,又有利于部队养精蓄锐。陆逊的退却,不是败兵溃退,而是一种战略退却,何时退却,退到哪里都是有预先安排的。当吴军退到夷陵的猇亭、夷道一线,便停止了退却,而是依据坚固的工事固守夷陵。

陆逊退守夷陵,体现了他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夷陵位于今鄂西北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交界处。古人这样描写这个地方:“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故以为吴之关限。”

夷陵是荆州的西大门,对于荆州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回过头看看建安十三年周瑜夺取江陵时的情景,就会对夷陵的重要有更深刻的认识。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西上夺取江陵,但对江陵围而不打,却越过江陵攻打其上游的西陵(即夷陵)。当时,保卫江陵的曹仁也派军支援西陵。双方争夺西陵战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江陵之战,因为双方都明白西陵得则江陵得、西陵失则江陵失的道理。如今,若让蜀国占据夷陵,那么,蜀军就会利用宽广平缓的江面和两岸平坦的地势迅速集中兵力,其向前推进的形态则会由线形变为面形,若如此,东吴的江陵便岌岌可危,荆州也就岌岌可危了。

陆逊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他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因此,陆逊迅速把兵力集中在夷陵,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陆逊手下大将,均为身经百战的老将,如韩当“以便弓马,有膂力,幸于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徐盛“以勇气闻”,潘璋也骁勇善战,“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朱然胆识与吕蒙同,吕蒙临死,特向孙权推荐朱然接替自己。这一班虎将扼守夷陵,自然会使蜀军的进攻势头受到遏制。

其实,刘备曾有机会占据夷陵,那就是黄权要求担任先驱的时候。南宋史家陈亮曾作过这样的设想:“使备能遣黄权率水军以为先驱,顺流而下,掩其未备,而备率步兵分进,疾趋夷陵……”即用少数兵力牵制住陆逊后退的速度,而另出奇兵迅速占领夷陵。这当然是陈亮的一种假设,即便如此,陆逊肯不肯上当还很难说。然而果真如此,就存在着蜀军占领夷陵的可能。刘备开始没有采取措施迅速占领夷陵,而是随着东吴退军向前推进,当吴军从容地退到夷陵,刘备也就失去了占据夷陵的机会。

刘备的七八万水陆大军,被牢牢地拒之于夷陵以西的狭长谷地中,“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