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美术史
2160700000013

第13章 书法(1)

通常所谓书画同源之说,大概是由于仓颉的象形文字而起的。伏羲所造的八卦,虽有画意,但我们不能认为是文字。仓颉仰观奎星圆曲的姿势,俯察鸟、兽、山川的形态与痕迹,体类其象形,而画成字;这种象形的字,谓为雏形的画亦无不可,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但这种文字之为我国文字的初祖,是无疑的了。

之迹而生发明文字的动机。《孝经援神契》上说:“奎主文章,仓颉效彖”。这是说仓颌观天象而生发明文字的动机。

六书的第一条便是象形。象形文字,是把物象画出来随体诘诎而成的文字。例如(日),(月),(山),(水),(马),(鸟)等。这些便是仓颉当时所造的文字,通常称做“古文”,亦称“篆画”。自从黄帝以来,一直到周代的宣王时,二千余年间,我国所通行的字,只是这种“篆书”。

到了周宣王时,有史官名史籀,创制大篆,其体裁和古文不同。“古贞般有祸”金形卜甲铸于周时期的大孟鼎及其铭文这种文字,在现存北平孔庙大成门左右两庑下的十个周代“石鼓”上可以看到。这“石鼓”刻着宣王巡狩歧阳时史籀所作的颂诗,已在雕塑章述过。这“大篆”又小篆体十二字砖称“籀文”,春秋战国时的铜器款识,间或亦用此种文字。

东周亡后,秦并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文差不多完全消失。于是始皇改革文字,命丞相李斯损益仓颉和史籀二家的文字,创造“小篆”。亦称“秦篆”。同时他又命下邦人程邈创造“隶书”。李斯所书的泰山碑残石,至今《尔雅》尚有二三字遗留在山东泰安的东岳中。

隶书的成就,乃是起于官职的多事,以便施于徒隶的。这隶书又名左书,因为其书法便捷,可以佐助篆书的不逮。这一点是我国文字最大的变迁。由篆入隶,在现在也还是并行的。

秦代还有一种字体。叫做八分,是秦代上谷人王次仲所作。体裁和隶书差不多。自来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很多。除《佩文斋书画谱》外,清代翁方纲有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其他如刘熙载的《艺概》及包世臣康有为书中,都曾说到这个问题。

汉代初期,学童在十七岁以上,要受考试。关于书学方面,先令讽籀书九千字,然后才试以八体。所谓八体,乃是秦时流行的书法。即是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字为虫鸟之形,是写在幡信上的),五、摹印(即是后世所称缨篆,其文屈曲缠绕,是摹印章用的),六、署书(凡一切封检题字,及膀题属之),七、殳书(用于一切兵嚣的题识的)。八、隶书,从这八体上可以看出秦代字体改革后的种种不同书法的模样。

从汉代经过晋代以至于六朝,书法又有了许多变化。现在所通行的“真书”、“行书”、“草书”,都是这时候所产生出来的。除此之外,尚有“飞白”一种。

汉代的隶书和秦代的不同,我们在汉碑上可以看到。其书法的精美,乃是学隶书的人的范模。三国·钟繇·《宣示表》

前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章草”;到了王莽时,又有“六体书”产生,但都不足论述,后世亦都不传。到了后汉,有王次中者(不是秦时作“八分”的上谷人王次仲),作“楷书”;刘德升作“行书”;左中郎蔡邕作“飞白”;征张芝作《草书》。这些书家的遗迹,至今已不复有存。汉代的书法,除碑碣上的石刻隶书外,墨迹是很不易见到的。但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书法是有着长足的发达的;凡古、籀、隶、分、楷、行、草等字体都是齐备的。

三国时有个名家,名钟繇,字元常,是魏的颖川人;对于后代书法上,有着显著的影响。他长于草书,于八分亦甚精。他写的草书,有人以飞鸿戏海、舞晋·王羲之·《姨母贴》鹤游天八字来形容。他用八分写的《魏受禅碑》,今尚存于河南许州,是著名古碑之一。

书法到了晋代,是渐趋于艺术化了。晋人是最善书法的,所以人材辈出,为嗣后书法家的典型。有卫夫人者,名铄,字茂猗,是汝阴太守李矩的妻,她是很精于书法的,她著的《笔阵—晋·王献之·《鸭头丸贴》图》,可说是她自己的笔法的叙述,她说:“阵云墜石,断犀管发,枯藤崩浪,悬针垂露,玉箸古钗”。这些话都是她自己的经验之谈,于此可以窥见她的书法的大概。

晋代著名书家而为后世所宗仰的有大常索靖(字幼安)、王右军和他的儿子中书令王献之。这父子二王的书法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很显明的影响。王右军是有着古今书圣之称的。

王右军,名羲之,字逸少,以秘书郎中起家,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的书法是直接受卫夫人的影响,间接学钟繇。他的草书和隶书,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蛇。除精于书法外,兼工绘画。

王献之,字子敬,是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年轻时即负盛名,才气磅礴,豪迈不羁。亦是工“草书”和“隶书”的,与其父并称二王。身为建威将军,做过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去职后,以王珉代之,因此世人有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之称。除工书法外,亦能绘事。

二王的笔迹,历代都有榻本和刻帖,现今仍为士林所珍贵的。

晋代的流行字体,以真书、行书、草书为最,这是因为这种字既通俗应用,又较篆书、隶书便利的原故。

南北朝的书家,最有名的是宋的中散大夫义兴太守羊欣和梁的国子祭酒萧子云二人。羊欣,字子敬,长于隶书,与王献之甚相交好。萧子云字景乔,他的书法仿钟繇和王右军而稍变其体,最善草、隶、飞白。此二人均为唐宋二代书家所好。

书品是始于南北朝的梁度支尚书庚肩吾。南北朝关于笔法的撰述有二十四诀、永字八法等。张旭书千字文(部分)

唐宋以来的书法家,大都是源出于晋人。书法家之可稽考者,较前为多;其中不乏后世典型的人物。

唐代初年的著名书法家,有秘书监虞世南(字伯施),太子率更令欧阳询(字信本),中书令河南郡公褚遂良(字登善),率府参军录事孙虔礼(字过庭)等。

虞世南、欧阳询,都是学王羲之的书法。虞以道媚胜,欧以险劲胜,世称欧虞体。而欧阳询更能八体,尤精飞白。

虞世南在武德年间书孔子庙堂碑,在陕西西安府学。

欧阳询的书迹,有左列西碑:一、宗圣观碑是武德九年(626年)书的,在陕西整座楼观中。二、皇甫诞碑是贞观初年(63 1年)书的,在西安学府。三、房玄谦碑是贞观五年(632年)书的,在山东章邱。四、九成宫体泉铭是贞观六年(632年)书的,在陕西麟游。褚遂良是学钟繇和王右军的,但能利用天聪,自成其古雅瘦硬之体。他的章草,以婉美称,尚藏锋,如印印泥,锥画沙。其书迹有左列之五碑:

一、房玄龄碑在陕西醴泉县北烟霞洞中。

二、伊阙佛龛碑是贞观十五年(641年)书的,在洛阳龙门宾阳洞外。

三、顺义公碑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书的,在醴泉县北古村。

四、三藏圣教序碑是永徽四年(653年)书的,在长安兹恩寺大雁塔。

五、同上是龙朔三年(663年)书的,在陕西同州府学。以上五碑,除圣教碑微带行体外,其余都是真书。

孙虔礼的书法,最像二王。他没有书碑遗传下来,仅有草书的《书谱》一书传于世。

到了盛唐时候,书家之著名者有北海太守李邕、长史张旭、秘书监贺知章等。

李邕,字泰和。他的书法虽出自王右军,而能摆脱其习,自成风格。他最长于行书和草书,至于八分和隶书,亦有独妙之处。他前后共写过八百通碑,至今尚存者亦不少,都是用行书写的。

兀张旭,字伯高,以狂草名高于世。贺知章,字季真,长于草书。中唐时候,名书家有将作少监李阳冰(字少温),邢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公颜真卿(字清臣),吏部侍郎徐浩(字季海)等。此三人中,以颜真卿对于后世书学最有影响。李阳冰学的是李斯的字,而自成其劲利豪爽之体。徐浩于真书、八分、行书均所擅长。颜真卿的书法,我们应特别提出来说一说的。

颜真卿书法具有雄伟深厚的精神,笔力是遒劲秀拔的,善正书、草书,全从汉碑得来。用笔的方法,是把钟繇参入隶书,换句话说,就是用隶书的方法来写真书。他是兼有帖学和碑学之长的。

颜真卿的字,在他以后,向来不曾绝迹的。在宋代和元代,无所谓碑学,要学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候的书家没有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

颜真卿是唐代山东临沂人,字清臣。玄宗时候做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时,颜氏独自倡义讨伐;到了乱事敉平后,迁任刑部尚书,封为鲁国公。德宗时,慰谕李希烈,持节不屈,为所缢杀。溢号文忠。

颜真卿的书法,分析起来说,是用蚕豆燕尾、折钗股、屋漏痕等方法的。点如堕石,画若横云,钩似屈金,戈同发弩,无一处不是有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大力表现着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麻姑仙坛记》,是大历六年(271年)书的,在江西抚州南城的麻姑仙坛,宋代有拓本。他所写的碑,用真书的较多。

晚唐时最杰出的书法人材是太子少师柳公权,字诚悬,亦是百世宗仰的人物。

柳公权是唐代华原人,元和初进士,官至太子大师。他的书法,宋·蔡襄·自书诗卷极力变王右军的方法,结体劲媚丰润,自成一家。当时大臣家的碑志,若不是出于他的笔,人家便要说子孙不孝。穆宗尝问他用笔的方法,他回说:“心正则笔正。”他的笔迹之存于今日者,有四块碑:

一、西平郡王李晟碑是太和三年(829年)书的,在陕西高陵。

二、义阳郡王符磷碑是太和七年(832年)书的,在陕西富平。

三、冯宿碑是开成二年(837年)书的,在西安。

四、魏暮先庙碑是大中六年(852年)书的,在西安。

上述唐代书家的书法,除碑志外,真迹罕传于世;惟有宋代淳化以下所刻的法帖,间有收人,足为后世的师法。唐代的隶书,小有变化,与汉隶不同。

唐代佛教的写经,亦是一种名贵的古品,传世的尚多,近顷由敦煌石室发现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