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2164800000020

第20章 内宫制度(1)

皇帝的内宫,分置以皇后为长的妃嫔内官组织和给役内宫的宦官组织。

(一)内官组织

皇帝的嫡妻称皇后。“后”这个词原是王与诸侯的通称。《尚书·仲虺之浩》:“误予后,后来其苏。”西周以后,“后”开始成为天子之正妻之称。《礼记·曲礼》:“天子之妃谓之后。”注:“后之言后也,言以阴从阳,后于天子也。”《白虎通》则谓:“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谓后也。明配至尊,为海内小君,天下尊之,故系王言之。日王后也。”颜师古又谓:“后,亦君也。天日皇天,地日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汉书》卷六七上注)据《日知录》所考:“《白虎通》曰: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凋始立后。今考:帝喾四妃、帝舜三妃,以至周初太姜、太任、太姒邑姜,皆无后名,而《诗》、所云后,皆君也。《春秋》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襄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于是始称后。《曲礼》: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又云:天子之妃日后。而宣王晏起,姜后脱簪,见于列女之传,此周人立后之据。惟《左传》哀元年,后缗方娠,是夏时事,疑此后人追称之辞。自《春秋》以下之文,则有以君为后者,有以妃为后者,杂然于书传矣。”又:“汉时郡守之于吏民,亦有君臣之分,故有称府主为后者。”(卷二四《后》)然自汉承秦制,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帝母称皇太后,正嫡妻称皇后,遂成制度,为后代所循行。后也是君,不过她比君小,故称海内小君。她既是后宫的首领,又是朝廷命妇的长君,所谓“母仪天下”,听天下内治。所以《礼记》说:“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昏议》)在古人看来,皇后以阴调阳,也是关系治道风化的第二号关键人物。

除了皇后之外,皇帝还有大群妃嫔之属。据说,夏、殷之制,天子一娶九女,所以广嗣重祖。“九”,乃阳数之极,是极言其多之意。又说,古者天子除皇后之外,又立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实际上却往往数字更大。譬如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管子·小匡》)。“诸侯僭纵,轨制无章。”(《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秦并六国,“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皇后之外,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汉兴,因循其号,而妇制莫厘。”’初年宫女不过十余人,“选纳尚简,饰玩少华。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至乃掖廷三千”。自皇后以下凡十四等。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倢仔,视上卿,比列侯。烃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俗伴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选。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选。八子,视干石,比中更。充伊,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日食斗之佐吏。所谓家子,是指那些采择人宫之良家女子而尚未有职号者。她们依仿外庭的官僚等级,“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形成一个以皇后为首的内庭女官组织。

光武中兴,后官的妃嫔多有简省,且无爵秩,俸不过数十斛,特岁时赏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后宫名号纷纭,增省不一。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王朝,更是制度混乱。如汉主刘聪,纳靳准二女月光、月华,立月光为上皇后,刘贵妃为左皇后,月华为右皇后,一时三后并列。(《资治通鉴》卷八九)北周宣帝宇文赟,原有四位皇后,又以“坤仪比德,土数唯五。四大皇后外,可增置天中大皇后一人”。他自己号称天元皇帝,五皇后则分别为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北史》卷一四《后妃下》)

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开元改制为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宫官分置尚官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分掌内宫的寝食服御。又有宫正,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六局下辖二十四司,凡一百九十人,女使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妃,正一品,六仪,正二品,美人正三品,才人正四品。(《唐六典》卷十二)然唐自肃宗以后则未尝有正位长秋(皇后赌,史书上所载的皇后都是死后追赠的。元朝循成吉思汗制度,分置四大宫帐(斡耳朵Ordo),为四皇后(可敦khatun)所居。其首之大斡耳朵,相当于嫡后,地位独高。每个斡耳朵除为首的皇后外,还包括妃子多名。皇帝每三日轮流临幸各斡耳朵。皇帝死后,这些斡耳朵继续保存,以后妃之当次者世守。在正街大明殿之御榻旁,设有后座。这同传统的中原皇朝朝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明太祖特严宫阃之政,规定皇后只治宫中嫔妇之事,宫门之外,悉不得预。其宫官则基本上循唐、宋旧制而少省,仍设六局、二十四司。六尚局官服役五六年后,可放归其父母家,听其婚嫁。(《今言》卷二)清以“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妃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传》)在满语中,后妃作“福晋”。这个词,或以为即可敦Khatun的音转;或直认即汉语夫人的借用。然从音译上看,恐皆不是可取的。

由于皇帝个人在女宠方面各有差异,所以,内宫妃嫔宫女的数目,往往大有不同。东汉桓帝多内宠,宫女多至五六千人,“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资治通鉴》卷五五)。吴主孙腊时,后宫坐食者多至万有余人。晋武帝后官万人。刘宋的苍王、齐东昏王、陈后主、唐玄宗、后唐庄宗等,都是后庭极盛。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唐明皇“后宫佳丽三千人”,只是泛言妃嫔、宫娥之尤佳丽者;杜甫《剑器行》:“先帝侍女八千人”,亦仅侍女一项之数。据“新唐史所叙,谓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文献通考》卷二五四《帝系五·后妃》)明朝时的宫女,大抵维持在九千左右。

皇后、贵妃的选聘,或以阀阅,或以姿色。西汉时期,后妃的出身颇多卑贱者;东汉以后,例皆取自阀阅、名门、勋贵,唯明朝取自庶民之家。辽、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流行部族世婚制度。下等的妃嫔宫娥人等的采选则完全强征于官吏及平民家。东汉于每年行算赋的同时进行,朝廷遣中大夫与掖廷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后汉书》卷十《皇后纪》)孙皓规定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当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不中者乃得出嫁。(《三国志·吴书·孙腊滕夫人传》注引《江表传》)晋武帝太始九年,诏选公卿以下女备六宫,有蔽匿者以不敬论罪。晋武帝自己主选,中者以绛纱系臂。公卿之女为三夫人、九嫔;二千石、将校女补良人以下。于是“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又诏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人宫选之,“母子号哭于庭中,声闻于外”。并规定在采择未毕时,禁天下行嫁娶。(《资治通鉴》卷八十;《晋书》卷三一《后妃上》)有一位名胡芳的女子,初人选,大声号哭。左右或止之,曰:“陛下闻声。”她抗声回答说:“死且不畏,何畏陛下。”民情之激烈,可想而知。《红楼梦》里的元妃,把宫中说成是“不得见人的去处”,那里虽然极尽荣华,但是违反人性,是没有人甘愿投身于这种非人的荒漠中的,所以避之惟恐不及。元顺帝时,民间讹言朝廷拘刷男女,一时嫁娶殆尽。(《元史·顺市纪》)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曾把元帝选妃作为趣文,大加描述。他说:“鞑翅有一部落名称弘吉刺,其人甚美。每年由此部贡献室女百人于大汗,命宫中老妇与之共处,共寝一床,试其气息之良恶,肢体是否健全。体貌美善健全者,命之轮番侍主。六人一班,三日三夜一易。君主内寝之事,悉由此种侍女司之。君主惟意所欲。三日三夜期满,另由其他恃女六人更番人侍。全年如是,概用三日三夜轮番人侍之法。”在另一个版本中,又记:“更须为君等言者,鞑靼部落名江古者,居住一州,其人色白而丽。每二年大汗遣使至此州选择美女四五百人,其审查美色之法如下:使人抵此州后,召此州一切室女来前,逐一审之,检查其肤发面眼口唇等部是否与全身相称。用迦刺(carat)定其等次,有定作十六迹刺者,有定作十七。十八、二十迎刺者。视其美丑,定其高下。须有二十迦刺或二十一迹刺者,始准进人后宫。”“及献至大汗前,复命人拣选之,以定率最高者三四十人为帝侍女。每人各以大臣之妻一人审查之。于夜间审查该女有无隐疾,肢体有无缺点,卧后有无鼾声,气息是否不恶,身上是否毫无秽气。”“其迦刺定率较次之女,则与大汗其他侍女居于宫中,学习女红。设有某贵人欲娶妻者,大汗以此辈侍女一人妻之,厚给奁金。”(《马可·波罗行纪》中册,第八一章)明朝制度: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皆慎选良家女充之,进者弗受。以故妃后多采之民间;采选亦非通行天下,而在京师附近。这被认为是祖宗定制的一代善政。(《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代选秀女之制》;《毅山笔麈》卷一)穆宗隆庆二年,民间流传朝廷取绣女,于是十三岁的少女无不忙于婚配,急不暇择婿。朋有日问候于门首,见有总角少年经过,即拥之而人,以女相配。(《戒庵老人漫笔》卷五)明末,福王即位南京,采宫女。中使四出,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即持之以去,阎井骚然。(《明史》卷二七七《陈子龙》)清代的宫女,每三岁选八旗秀女充之沪部主选;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则内务部主之。秀女人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宫女备选,人大内,由后载门进。达某处,诸女相接如贯珠,侍立,人齐,内监捧牌人宫门告,皇帝亲览焉。驾至,循视良久,某中选,某不中选,略省其姓名、籍贯、父母名氏,为记之以去。人宫后,除配各宫外,置永巷中,所居屋漏墙圮。巷十室,居十人,一内监领之。内监权甚大,其家有馈赠,必由各门监交进,进一步,非二十金不可。故宫女能生活者,赖女红以自存,不需家人资助。所用材料,悉巷监代购,购价必昂;制成油巷监代售,售价必贱,巷监亦从中渔利焉。每餐,置饭木桶,咸鸡、鸭肉二片佐之,臭腐不中食;还之,下餐复进。故宫女姿色多消减。惟衣由内务府进,绸缎至佳,四时更新耳!平时不能见帝。赐环(还),以二十五龄为度。”(《清稗类钞·礼制类·选宫女》)从这里,我们约略可以窥见这种制度的残酷程度。

后宫简省的模范,大概要推北周武帝字文邕。他在建德六年,有诏:“朕运当浇季,思复古始,弘赞后庭,事从简约。可置妃二人,世妇三人,御妻三人。自兹以外,宜悉简省。”史言他“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绩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供。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北史》卷十《周本纪下》)宇文邕确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如果不是早死,全国的大统一事业,很可能会由他来完成。隋文帝杨坚的后官也比较简省,不过这是由皇后独孤氏的奇妒与杨坚的惧内所造成。独孤氏“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隋书》卷三六《后妃序》)。隋文帝不失为有为之主,但这位皇后却是直接从背后操纵朝政。“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帝,政有所失,随即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同上)宫中称为“二圣”。隋文帝幸爱尉迟迥的孙女,独孤氏伺文帝听朝,阴使人杀之。文帝听到后大怒,单骑从苑中出走,不由径路,人山谷二十余里。大臣高杨素仓皇追及,扣马苦谏。文帝叹说:“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力劝他不必为一妇人而轻天下,其意稍解,驻马良久,中夜始归。这位够得上称贤相、能相的高颎,就是因为指独孤氏为“一妇人”这句话,也终至于被她谗毁而致黜。废太子杨勇,立杨广,即后来的炀帝,就是她力促而成的。所以当文帝病危时,见到杨广恶行劣迹,追悔不已,痛苦地哀叹说:“独孤误我。”

女主干政、女主乱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话题。女主干政,据说即使不作坏事,“牝鸡司晨,为家之索”,也是阴盛阳衰,阴阳错乱,后果必是乱政。南宋人马延鸾论古今女祸说:“以古今大势论,则女涡深矣!少女子能蛊惑人主以亡国,老女子能崇长外威以亡国。三代之亡国,皆由此物矣。周之东迁以褒她,周虽不亡于此,已衰于此矣。秦后始有宣太后。穰侯之专,庄襄悦美姬以易其宗。汉高帝起于阎阎,后吕氏初无功于工业也。而汉初诸人之论,每以为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田生语。注谓翼戴以成帝业,若车之行,助推其毂)。又谓日后与高帝共定天下(郦寄语)。是以诸吕之心,自谓与诸刘等,恫然有取而代之之意,而后动于恶。中间霍氏拥昭立宣,阴妻邪谋,特觉之早耳,而终不免新莽之乱焉。曹魏之见篡于司马氏也,一再废杀,专以母后为之主。及晋武帝平吴之后,耽惑女宠,杨、贾实召五胡乱华之祸。天下既为南北矣,齐、陈以女色亡;元魏以淫后亡。隋文帝起外威以篡周,唐高祖主外成,窃宫嫔以取隋。太宗宠武才人,开聚麀之丑,子孙歼焉。禄山之起,为太真妃也,唐虽未亡于此,而已衰于此矣。河朔失而劲兵亡,东南虚而蛮祸起,非权舆于天宝末乎?朱梁以女宠开子祸而亡,后唐庄宗以刘后杀功臣、勒军赏而亡,皆女子之为也。”(《文献通考》卷二五一《帝系二》)把妇女当成耽乐的玩物是人类连兽性都不如的堕落。罪恶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制度,具体罪责的承担者是男性。这个道理,现在大概很少有人能否认了。鲁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引亡宋宫女的诗:“君王城上树降旗,贱妾深宫那得知。四十万军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荒于女色只是君主其人腐朽糜烂的表现之一。一个在生活上腐朽糜烂透顶的人怎么能在政治上不陷于怠情、昏聩的呢?还应该指出,所谓女主干政,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皇帝无能或无力乃至耽乐无暇,而在政治上深切地感到猜忌和孤立;作为孤家寡人的皇帝,已经陷入任何人都不敢信任的绝望境地,他惟一感到可以依靠的已只有自己的老婆。而这个老婆恰恰又是热中权力的悍妇。应该承认,在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大环境里,妇女在文化教养、社会经历和政治经验等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这就导致她们在有机会参与和从事实际政治活动时,缺乏见识和能力。因此,在历史上女主干政而有助于政治清明的事实虽说也有,但终究只是少数。这是不容否认的。传统的评论者都把后妃不干预外庭政务作为后德至美的表现。汉光武的马皇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明太祖的马皇后都是生活朴质,为人宽厚,而且是以不预朝政而律己甚严的典范。为了防止女主干政,曹魏明确规定外臣不得奏事母后(文帝黄初三年)。明初,明太祖申严宫禁,皇后不得预外事。(《典故纪闻》卷二)不过,这种现象事实上很难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