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21652100000002

第2章 放下欲念:修一颗清净心

1.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於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长久地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见到她,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吃多少、怎样吃,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申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够长寿。每天都这样担心,怎么能开心?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有一次,法师到宁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不少的云游僧人,住的地方很简陋,床铺分上下两层,他住在下层。

他对夏居士说:“到宁波已经三天了,前两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

夏居士问:“那家旅馆好不好?”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气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马湖小住几日。法师的行李太简陋了,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法师打开铺盖,把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子,用衣服当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居士说:“这毛巾太破了,帮你换一条新的好吗?”

“哪里!还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打开给夏居士看。

“臭虫不多,主人待我很客气”,法师就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恬淡的表现。

如果换作我们,哪怕只有一只臭虫,也会大叫起来,立即找老板投诉臭虫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店主人若有一语为自己辩护,马上便会认为,店主真是太黑心了!第二天,还要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旅途中的经历,说这地方的人如何如何不好!真是越说越郁闷,越说越愤怒。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只臭虫罢了,却能令你生气好几天。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吃亏的感觉?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何止一只臭虫,有很多事情会使得我们“动”。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种种弊端时,往往会义愤填膺。

当一个人每天赚10元钱,仅仅能吃饱饭的时候他很轻松,但是幻想着每天赚100元的生活;当他终于过上了每天赚100元的生活,比原来累了一些,却不太满足了,因为有人过着每天赚1000元的生活;他工作更加努力,终于过上了每天能赚1000元的生活,他开始买车子、房子,过上了曾经向往的好生活,但他又开始向往一天赚1万元的生活……我们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我们总以为得到了某些向往已久的东西,心就会安定了、满足了,从此就可以幸福了。可是,得到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来,目标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累了。因此往往一个人有了别墅、汽车之后,他更不幸福了,因为他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这样的生活,于是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逼迫自己每天要赚100万,赚80万就唉声叹气,每天生活在害怕失去名利的恐惧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怎么能不生病?当然,不是说人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因为名利于凡人来说本来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是说,如果这样的日子令我们感到压力倍增、烦恼不断,毫无幸福感可言时,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思路。不一定非得抛弃别墅、汽车这些东西,只要放下固守这些东西的执着心,就算每天赚100万也不觉得得意,每天赚10元也不觉得失意,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要逼迫自己,就能立刻感觉到幸福感的提升。

内心恬淡的人,即使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仍能悠然自得,没有一丝不适和不快的感觉。即使面对烦恼和生死,也能安然对待,心中不生一丝痛苦的波澜,这样的人生,并不需要吃穿玩乐这样的感观享受进行配合,一样会感到宁静和幸福。

2.无它求,无奢望,所以生命强大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寡欲”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讲的“清心”是一个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种超凡脱俗的意味,世俗人难以做到,“寡欲”却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静,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人生如果没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也会索然无味。对正常的欲望,每个人都可以用正常的途径去追求,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不满足是人的一种本性,我们是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多的。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粗茶淡饭,能吃饱就是富有了,如果这时候还幻想天天吃肉,那就是奢望了;有衣服穿,冻不着就是福气了,如果还能穿着不打补丁的衣服,就是富有了。如果还天天奢望穿绫罗绸缎,就超出了人的正常欲望,如果此时不加以克制,就会陷入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之中,如果他为了钱做了不好的事情,就会使人生走向罪恶的深渊了。如今,我们希望自己每天有肉吃,每天有漂亮衣服穿也不算是奢侈的事。“寡欲”不能再以过去的标准来定。那么,对现代人来说,欲望到底在一个什么度上,才算合适呢?

其实,只要是通过正常的劳动便能够满足的欲望,都算正常。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内心的欲望是多是少,可以看他在不能满足欲望时,是否仍能安之若素,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方便、抱怨和痛苦。比如两个人到一个贫困山区旅行,平时这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差不多,到了山区以后,甲在山区物质极度缺乏、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愉快地生活,吃着别人吃不下的食物;而乙则感到非常痛苦,每天抱怨不已,好像生活在地狱中。这两个人在平日的生活里虽然消费差不多,但是乙显然过得很不快活,因为他的欲望太多。

法师说“寡欲故静”,寡欲者大都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为外物所累,因而能够在红尘中做到“静”。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当人有欲望的时候,就会为了满足欲望而“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清心寡欲”,自然不会有任何动作。现实中的我们忙忙碌碌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另一个新的欲望又会产生,永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因此,我们始终不得空闲,难以腾出时间修养身心。

儒家认为修养身心主“静”,所谓“静以养德”,一个人必须要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才能做好修养身心的工作。弘一法师给了我们一个“静”的方法,那就是减少欲望。当我们没有欲望的时候,世间的权势、金钱、名利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内心,心绪就会安定,这对于修养身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孙思邈曾经指出,长寿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五难”:名利难去,喜怒难去,声色难去,滋味难去,神虑难散。“寡欲故静”,静则能排除“五难”,人自然能长寿。弘一法师则进一步提出了“有主则虚”,“有主”就是有目的。当我们做到“静”的时候,则需要用另外一种东西来填充我们的内心,否则,心无一物,必如无根之萍,随波游荡。

有一位老书法家谈及自己当初练习书法的缘由时说:“人长着手,就总想拿点东西。比如,看见女人的腰,就想搂一把;看见钱,也想抓一把;看见官印,更想据为己有。可是我知道这些东西会让我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为了转移自己的欲念,有一天,我就想,就让手抓住这支笔吧,每天都把心思放在练字上,手里也不闲着,那些欲望也就都消失了。”

用健康的爱好代替酒足饭饱之后的各种欲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骤然闲了下来,反而很难适应,这时候,一些人开始学习书法、绘画、唱歌等,人活得充实,精神变得饱满,心头的烦恼也一扫而光了。

3.舍弃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这是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关于戒除浮躁的话。大师认为,一个人在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时,很容易浮躁,将缺点一条条地列出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这样,效果反而更好些。

做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短期内见不到事情的效果,就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这就是浮躁的表现。

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具体表现为:做事情三心二意,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妄想鱼和熊掌兼得;这山望着那山高,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耐不得寂寞,稍有不顺就轻易放弃;急功近利,恨不得一锹掘出一眼井,遇到一点儿挫折,就会焦躁不安,怨天尤人……这些浮躁的毛病,或轻或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人一浮躁,就会终日处在烦躁忙碌的状态中,长期下去,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神经紧张。浮躁还会使我们缺乏幸福感、缺少快乐,太过于计较得失。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

世上有很多聪明但浮躁的人,浮躁的人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取得一点成绩,但是,却很难成就大业。

《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秀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却没考中进士,便发牢骚说:“考官眼睛瞎了,不识货!”一个道士在旁边听了,便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秀才很不服气:“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凭什么说我的文章不好?”道士说:“看你心浮气躁的样子,怎能写得出好文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士一语惊醒了秀才,从此沉下心去读书,再也不自负了。

我听到一个忙碌了半生的男人诉说自己的苦闷:“眼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我辛苦半辈子,什么都没有,像我这种年纪又大、又没有技术的人,一辈子就这样完了。”

为什么过了半辈子却连门手艺都没学到?我们可以平凡,生活可以平淡,但一个人平凡到连门手艺都没学到,是谁的错?试问,有多少年轻人浮躁到连一门过硬的手艺都不想学就想发大财的地步?一个读了很多年书的研究生,抱怨自己的收入不及农民工,这样的人就是读到博士也不会有太高的成就,因为他太浮躁了,不问自己做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成就,只一味算计自己的收入。

有一个老母亲生病了,两个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每天都要上山砍柴赚钱买药。一位神仙被兄弟二人的孝心感动,便给了他们一个秘方,用4月的麦子、8月的高粱、9月的稻谷、10月的豆子、腊月的白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里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鸡叫3遍后取出汁水卖钱。兄弟俩按照神仙的秘方各做了一缸。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开缸的日子,鸡才叫第二遍,哥哥已经等不及了,打开密封的盖子,看到的是一缸黑臭的污水。弟弟坚持等到鸡叫第三遍后才打开缸盖,顿时清香扑鼻,原来缸里是又香又醇的酒。

这就像我们做事情,做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急不可耐地求结果,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耐心做下去,用不了多久,完成那未完的部分,成功便唾手可得。

显微镜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你知道吗,显微镜的发明者只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为了打发时间,他试着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磨一副镜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他不断地尝试以提高放大倍数。60年后,他磨出了可以放大300倍的镜片。人们第一次在镜片下看见了细菌,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当然,作为普通人,你不必像列文虎克那样用60年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这也是不浮躁的一种表现。浮躁的人往往焦虑于当下的失败,而忽略了生活的质量和快乐。他们用一些损人利己的手段去赢得金钱、车子和房子,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心灵慢慢被尘埃遮盖,他们不再有淡定的人生,只有更浮躁和不安的灵魂。

淡定而不浮躁的人,即使生活赐予他的是苦难与失败,他也仍然能够从容面对。泰国商人施利华,是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他破产了。这时,他只说了一句:“好哇!又可以从头再来了!”他从容地走进街头小贩的行列叫卖三明治。一年后,他东山再起。

自古以来,真正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心定身安的人。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愈是艰难愈要有耐心。就像流水那样,遇到阻挡就绕过去,绕不过去,便积蓄水量,漫溢过去。能力有限时,如小溪水淙淙不绝;能力大时,便汇成江。只有摒弃浮躁心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4.安禅何必须山水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弘一法师《晚晴集》

弘一法师在《晚晴集》中抄录过莲池大师写的这样一段话:“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冷时,就想夏天很舒服;天热时,又想冬天的好,一年四季,都没有舒服的时候。如果能放下这些不切实际的念头,那么,无论身在何处,环境怎么样,都能够感到安定。粗茶淡饭胜过饿肚子,茅草房好过露宿。人生如果能知足,就会消除烦恼,得到快乐。

苏轼有一个朋友王巩被贬到岭南,几年后才回到京城。岭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还有瘴气,可是,王巩和侍妾的脸上不但没有半点忧愁和风尘之色,反而显得神采奕奕,甚至比以前更年轻。苏轼设酒宴给他们接风,席间,就顺便问了一句:“岭南的生活很苦吧?”没想到,王巩的侍妾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来,心境真的能够改变客观环境。一样的环境,有的人认为条件足够好,过得很开心,有的人却认为很苦,整天愁眉苦脸。其实,环境既然不能改变,倒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不是吗?

一天,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时,遇到一个信徒,正怀抱着一捧鲜花来供佛。无德禅师认得这个信徒,他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来供奉佛祖。无德禅师非常欣赏地说:“你每天都这样虔诚地用鲜花供佛,来世会得庄严相貌的福报呀!”

信徒回答说:“这是应该的,每当我带着鲜花来到佛殿时,便感觉到心灵宁静清凉,可是一回到家里,心灵马上就被尘世的喧嚣所干扰,变得很烦躁。我又不能离开尘世,可是在尘世中,人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我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给花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泡在水里容易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是呀,保持清净心,就像你每天给花换水一样道理,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去掉变质的、不好的杂念,就可以了。”

信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很多人就像这位信徒一样,常说想逃离尘世,去山间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好像变了环境,就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就能让自己得到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实,正像诗中说到的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消除杂念,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有一年夏天,白居易顶着烈日去拜访恒寂禅师。走到半路时,他已经汗流浃背了。可是,当他走进禅房之后,却发现恒寂禅师正一动不动地端坐于蒲团之上,打坐参禅。毒辣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照在禅师身上,禅师面容平静,好像一点儿也不热。白居易惊奇地问道:“禅房如此酷热,禅师为什么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打坐?”

恒寂禅师答道:“天气很热吗?我怎么感觉非常凉快呢?”

白居易顿有所悟,当即赋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弘一法师曾写有《清凉》词一首:“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心凉即是心静,《黄帝内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弘一法师作为一代高僧,确是最得“静心”之妙谛。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要除去暑热的苦恼,就要先除去不堪忍受暑热的苦恼心。只要其心不苦热,身体就如同坐在清凉的庭院里。我们常常感觉到这个世界太复杂,烦恼太多,其实,如果我们不以烦恼为烦恼,自然也能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日本高僧快川和尚不慎得罪了有权势的织田信长,织田命人把寺庙团团围住,四面用火烧起来。快川和尚和一众僧人都静静地打坐,泰然地涅槃了。临终时,快川和尚还说了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

一个心中装满欲望的人,即使身居深山古刹也无法平静;一个内心无欲无求的人,即使住在闹市也不会觉得喧嚣浮躁。世上的烦恼多,皆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会产生很多欲望和烦恼。假如能明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和拥有的,用不着抱怨这个、抱怨那个,那么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

5.内心宁静,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既为得失、毁誉所转,犹以禅道佛法?呜呼!

——弘一法师《寒笳集》

弘一法师在出家前,从夏丏尊那里听说,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牟尼、耶稣都曾断食过。弘一法师决定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亲自尝试一下。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回忆道:“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去看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断食回来后,夏丏尊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笑着说:“你不一定能实行。而这种事预先叫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便问他怎样断食,他说:“第一星期,每日逐渐减少食量,由两碗而一碗,而半碗,而断粒;质也渐薄,由饭而粥,而汤,而水。第二星期,除饮泉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一反第一星期之序而行,由水而汤,而粥,而饭,逐渐增至常量。自我感觉良好,不但无痛苦,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象。我平时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里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并不比平日减弱。”

问他第二星期完全断食时,有何异感?

弘一法师说:“经过很顺利,不但无痛苦,而且心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逾于常时,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这就是所谓‘定能生慧’吧!”

断食以后,弘一法师自己觉得“身心灵化”了,还写了“灵化”二字,送给“苏典仁弟以为纪念”,并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

断食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者主要通过断食来提升心灵的境界。其实,人和动物并不需要每天都吃饱饭,动物是经常挨饿的,可从没有听说过它们这样便会被饿死,断食反而让它们更加活跃,连精神也好了很多。

人的身体并不需要餐餐吃饱,偶尔没有东西下肚,不但于人没有任何伤害,反而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如果身体没有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勉强进食,不但不能吸收,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往往会受情绪影响,人在疲倦或心情不佳、身体生病的时候,人体的分泌会与平时不一样,倘有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滞留肠胃,变成有毒物质。所以,我们在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的时候,吃完饭往往会觉得很难受。

其实,佛教断食真正的意义是在灵修锻炼上,因为断食的时候,人的身体用来消化食物的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大脑会比平时更加清醒。弘一法师认为,断食之后,心境非常清静,感觉非常灵敏,平时听不到、想不到的,都能听到、想到了。这说明,内心宁静,对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帮助的。“断食”是一种清净身体和欲望的办法,心清静了,人才能够看见本心的自我,才能够按照自我的样子去生活。佛祖释迦牟尼就曾多次通过断食的方式进行冥想,终在菩提树下开悟。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断食可以让头脑更清明。当然,常人很少用断食来保持头脑清醒。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减少食量、控制欲望、摒除繁杂等方法,不断清空自己的精神垃圾,保持头脑的清晰。肚子吃得太饱,头脑就不够清醒,人就没办法思考,心就不够灵活,更何况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些烦恼,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就要时时清除心头的欲望和干扰。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能安心吃粗茶淡饭的人,都是一些德行高尚的人,他们像冰和玉一样清洁。而那些喜欢富贵生活的人,多半会为了荣华做出一些丧失尊严的事。这是因为,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