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2170300000028

第28章 给演讲一个精彩的结尾(1)

演讲结束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总结收拢全篇的主要内容,概括和强化主题思想。这种结尾,扼要地总结演讲内容,能起到提醒、强调的作用,给听众留下完整的总体印象。除非演讲非常简短,否则建议你在结尾中清晰陈述你的主题和主要思想。

演讲者在演讲中,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往往利用一切手段,从正面、反面和侧面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证。到了结尾处,就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这不仅帮助健忘的听众回忆了前面所讲的内容,而且也能画龙点睛,给听众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使整个演讲显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通篇浑然一体。

例如,莎士比亚的名著《恺撒大帝》一剧里,伯鲁特司对市民演讲他刺死好友恺撒全是为国为民的结尾,就用了总结全篇的方法。“临了,我要告诉诸君一声:因为罗马帝国,我不得不刺杀我的好友恺撒,刺死恺撒的便是我,便是这把短剑。假使他日我的行动和恺撒一般,请诸君就用这把短剑来刺我吧!要是大家的行为,也有和恺撒一样的,那么这把短剑,终是不肯饶过你的。请诸君认清这把短剑,请诸君认清卖国贼,认清爱国的好汉。”伯鲁特司的结尾不过短短十几句话,却完全包括了他整个演讲的意思,而且表现出他的热情。

《世界也有我们的一半)的结尾:

……听听我这个没当成的女者的心声吧:

“我相信,女性是伟大的!

我也相信,男性是伟大的!

我更希望我们都相信,伟大的男性和伟大的女性加起来才是伟大的人民!

他们的自信、自尊、自爱焕发出来的巨大搏力才是伟大的文明!”

这个结尾恳切、热情、概括,点化主旨,给听众留下了清晰、完整而又深刻的印象。

这类结尾,虽然基本上是在重复已讲过的话,但因强调和突出了中心、重点和主旨,强化了印象,因此,演讲所发出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了听众的心灵。下面让我们选两个实例,来感受一下这种结尾。

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曾做过一篇演讲,后人追加的题目是《关于对路易十六判刑的意见》。

罗伯斯庇尔做这场演讲时的背景是:罪恶滔天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抓获了,愤怒的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当时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革命政府立刻以绞刑将其处死。然而,处死路易,对刚刚胜利不久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还埋藏了一个危险:由于欧洲各国皇室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血亲关系,处死路易,会使整个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联合起来扑向法国,围攻和绞杀这场革命。出于这种担心,处不处死路易的问题,在新生的政权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时难做决定。罗伯斯庇尔虽一时感到骑虎难下,但立刻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路易必须死!然而执行决定前,罗伯斯庇尔不能不首先说服那些软弱的“理智派”。1792年12月3日,就路易的处置问题召开了一次国民公会。罗伯斯庇尔借此机会,做了主体发言。他在历数路易16种不可饶恕的罪行并分析权衡了杀与不杀的各自利弊之后,以下面的话做结尾:

“国家要生存,路易就必须死。在内外都平静无事、我们获得自由和受人尊敬的时候,也许可以考虑宽大的处理办法。但是,在还没有获得自由的今天,在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牺牲和战斗以后严刑峻法还只适用于不幸者的今天,在暴君的罪行还成为争论题目的今天——在这样的时刻,不能有慈悲的想法;在这样的时刻,人民要求的是报复!”

“人民要求的是报复”是“撞钟”和“豹尾”之句。它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法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新生政权的维持和胜利果实的保卫也要靠人民的力量,没有比满足人民的要求和站在人民一边更重要的了。因此,法国人民的仇敌和暴君——路易必须死!

在技术性或辩论性演讲中,准确地重述自己的主题和要点尤其重要。

在有些演讲中你可能认为这样做显得过于机械。那么你可以选择解释要点而不是重复原话,总结内容而不是原文的重述。例如下句:

“我希望今天的演讲能使你们对其他地方怎样成功利用配偶探监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以及知道这样做可以对犯人和整个社会有哪些好处。”

如果你的发言很简短且只有一个要点,那么即使省略总结也绝对不会出现问题。否则,你没有理由不进行总结——总结没有任何坏处,只会使内容更明晰准确。

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者,总是试图让听众的情绪激动起伏,结尾时运用一些情感激昂,富有鼓动性、号召性的良言激语,注重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把听众的情绪推到最高的浪峰上,使他们振奋起来,跃跃欲试,进一步激起听众的情绪、信念,鼓起干劲,促进行动。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大都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收场。

例如,周恩来的《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的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吧。”

这种结尾多是提希望,发号召,表决心,立誓言,祝喜庆,贺成就,以激起听众感情的波涛,给人以心志的激励。

例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西尼发表的《斥腓力演说》这样结尾:

“敌人正在对我们铺罗设网,四面合围,而我们却还呆坐着不求应付。同胞们,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采取行动?当雅典的航船尚未覆灭之时,船上的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动手救亡。一旦巨浪翻上船舷,那就一切都会同归于尽……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要为自己而战斗。演讲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这个结尾慷慨陈词,号召人们拔剑奋起,反抗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入侵。

抒情式结尾常常是演讲者在叙述典型事例和生动事理后,油然而生的激情。以抒情方式结尾,言尽而意未尽,留有余韵,给人启迪。

例如,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的结尾: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这样结尾,热情奔放,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激励人们向科学进军,拥抱科学的春天,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有位钢铁大王的助手在美国某协会演讲中最后说:“我们州应该领导促进新时代的降临。我们州是钢铁出产最多的区域,是世界最大铁路公司之母,是农产最富诸州的第三位,再没有其他州比其前途更远大,比其领导全国的机会更灿烂的了。”

他最后的几句话使听众感到高兴、乐观,因而可激发他们的热情,但是这种结束法若想有效,态度必须诚恳。不要谄媚,不可过分,如若不够诚恳,不是发自内心,便将显得虚伪,听众便不会真心接受。

精彩的结尾能使整个演讲的内涵和风采骤然升格。而巧妙地运用幽默更能使人体味到十足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幽默结束演讲的重要性

一次,“戴维斯杯”网球赛结束后,云南省体委在昆明滇池湖畔的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为印度尼西亚队饯行。印度尼西亚队输给了中国队,队员们的情绪都不高。该队领队在致辞时说: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气候不适应等原因,我们队伍的技术没有很好地发挥,遗憾地输了球。但这对东道主中国队来说,我们无疑是最好的客人。今天我在这里祝贺贵队取得优良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来日方长。如果我们下次再来做客时,不能成为你们最好的客人,也请尊敬的主人不要见怪。”

不卑不亢,礼貌而幽默,领队的答词尤其是那绝妙的结尾堪称珠圆玉润,称为“豹尾”,一点也不过分。

幽默风趣的结束,是整个演讲幽默的升华,也是你全部玩笑机智的总爆发,它能将演讲人徐徐道来的真理印章般打在听众心坎上,使隽永的意蕴久久回荡。

哈佛大学演讲大师乔治·威廉说过:“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通常,笑容等于成功。当你的演讲简短、有力、切题,并且由于充满了迷人的幽默感而显得很生动活泼时,听众才会有意犹未尽之感。而意犹未尽是出色演讲美妙的结尾的极致。

特别是演讲场合是宴会或其他联谊性的餐会,而演讲又被安排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举行时,那么,高度戏剧性的结尾、幽默的结束语能让人精神得到清新的鼓舞,同时使你的演讲最终熠熠生辉,余味长存。

一般成功的演讲整体追求真理的启迪、感情的激发、艺术的感染、行动的导引等效果,隽永是其格调上的体现。它通过以温和的幽默力量来述说一个事实,或表达一句妙语,或向听众道声祝福来生成,每每唤起听众会心一笑。

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自己演讲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用幽默的语言来结束演讲

1.造势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很幽默的。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2.省略

1985年年底,全国写作协会在深圳罗湖区举行年会。开幕式上,省、市各级有关领导论资排辈,逐一发言祝贺。轮到罗湖区党委书记发言时,开幕式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于是他这样说:“首先,我代表罗湖区委和区政府,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过后,稍事停顿,他又响亮地说:“最后,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我的话完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演讲。听众开始也是一愣,随后,即爆发出欢快的掌声。

因为,从“首先”一下子跳到“最后”,中间省去了其次、再次这样的讲话,如天外来石,出人预料,达到了石破天惊的幽默效果,确实是风格独具,别出心裁。

3.概括

某大学中文系一次毕业生茶话会,首先是系党总支书记讲话,三分钟的即兴讲话主要是向毕业生表示祝贺。然后是彭教授讲话,主题是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还引用了列宁的名言。第三个讲话的潘教授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片断,以此勉励毕业生们学习海燕的精神。第四个讲话的系副主任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母校和老师们。紧接着,毕业生们欢迎王教授讲话。在毫无准备而又难以推辞的情况下,王教授站起来,先简单地回顾了数年来与同学们交往的几个难忘片断,最后一字一顿地说:“前面几位给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可我还是喜欢说他们说过的话。(笑声)第一,我要祝同学们胜利毕业!(笑声)第二,我希望同学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笑声)第三,我希望同学们像海燕一样勇敢地搏击生活的风浪。(笑声、掌声)第四,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

在这里,王教授通过对前面四个人的演讲主题的简练概括,旧瓶装新酒,不落窠臼,结束了一次机智、风趣且具有个性特点的演讲。

借助道具产生幽默效果结束演讲

1.对比

鲁迅先生在结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时说:“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着,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慢慢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大笑。

鲁迅先生借助恰到好处的道具表演,与结束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幽默。不仅使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而且使听众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先生演讲的深意。

2.双关

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泽东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毛泽东一边讲,一边继续摸着烟盒,好一会,他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这个“最后一条”,毛泽东的话是最后一个问题,又是最后一支烟。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听众们的一点疲劳和倦意也在笑声中一扫而光了。

借助幽默的动作结束演讲

这样的例子虽很少见,但不乏珠玑。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詹姆斯·罗威尔1883年担任驻英大使时,在伦敦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最后他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笑声)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起身离座,做示范)——即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在欢笑声中,罗威尔重又入座)

这种紧扣话题的传神动作表演,惟妙惟肖,天衣无缝。怎能不赢得现场听(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演讲的幽默式结尾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关键是演讲者要具有幽默感,并能在演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讲的气氛和听众的心态,才能使演讲结束语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轰动效应。

例如,《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是这样结尾的:

“各位朋友,当我结束自己的演讲,走下这小小的讲台时,如果能听到您热烈的掌声,这无疑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无疑将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动力。但是,如果您走出会场,回到家里,仍然用‘好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陈旧观念,去责怪您要参军的儿子,责怪您要找军人做丈夫的女儿,那么,我宁愿不要这掌声,宁愿悄悄地、悄悄地走下这讲台……”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演讲结尾追求的最佳效果。在多种多样的演讲结束语中,幽默式算其中极有情趣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