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2170300000071

第71章 成功演讲的技巧

19世纪中叶,美国维护奴隶制与反奴隶制的斗争空前激烈。1858年,伊利诺伊州南部奴隶主对废奴主义者十分愤恨,声称林肯若来演讲,必置之于死地。林肯并没被吓倒。他十分自信:“只要他们给我谈几句话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他在演讲的一开头,运用的就是擒纵手法:

“南伊利诺伊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让我们大家以朋友的态度来交往。我立志做一个世界上最谦和的人,决不会去损害任何人,也决不会干涉任何人。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的,只是请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并请你们静心地听。你们是勇敢而豪爽的,这一点要求,我想一定不致遭到拒绝。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讨论这个严重的问题吧。”

面对强悍的反对者,林肯开头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纵”的手法,先颂扬他们勇敢豪爽,和他们套近乎,为他们唱赞美诗,渐渐地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使演讲得以顺利进行,最后竟赢得了喝彩大潮。这可谓欲擒故纵手法运用的经典案例。

所谓欲擒故纵,就是首先故意避开目标,使人放松戒备,然后抓住要义,一举擒拿,达到目的。它往往异峰突起,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一些演讲中引用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是运用擒纵法的典型事例。西门豹要破除迷信,却不明言,反而故意装做十分虔诚的样子,与大家一同为河伯选女,等到看过河伯妇之后,他突然对三老、巫祝说:“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待更求好女,后日送之”。便相继把巫妪及弟子、三老一一投入河中。他巧妙地借神权迷信来打击神权迷信,以出其不意的突然一击,严惩了害人者,挽救了受害者,使广大群众猛然惊醒,陋俗得以破除。

在演讲中,特别是在论辩性较强的演讲中,擒纵手法经常被采用。其原因在于它符合“情随境迁”的心理活动过程,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演讲得常常把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为听众接受的主题中去,使听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演讲者与听众在观点方面是相近的,造成演讲者与听众心理吻合的情境,使演讲者的观点自然被听众顺利接受。例如,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演讲中就采用了擒纵法。

《含泪的忏悔》这篇演讲,主旨在于用具体事例,说明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者一开头就说:

“朋友,我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像被押上那“良心”法庭的被告席,忏悔,羞愧,无地自容,心在绞痛。”

这几句饱含感情的话,立即会在听众的心里引起疑问:为什么忏悔、羞愧、无地自容、心在绞痛?犯了什么严重错误要被押上“良心”的法庭?很自然地使听众产生急于得到解答的迫切心理。然而,演讲者接着并没有立即正面回答,而是以大量事实讲述母爱;然后话题一转,讲述仅仅十天,自己的“孝情都起了质的变化”的情况,点出开头“像被押上那‘良心’法庭的被告席”的缘故,使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叙事性较强的演讲,往往设置悬念,紧紧地吸引着听众,使听众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强烈的关切心情,急切希望能得到解答。悬念能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思维力,使听众从质疑、释疑中受到启迪。没有悬念,难于吸引听众的兴趣。

悬念的设置在演讲中也需要呼应,往往是先把疑问悬置起来,引起听众对某一事态的密切关注,演讲者却引而不发,故意暂不理会,让听众念念不忘,做出种种猜想;在蕴蓄一段时间后,再行作答,与开头呼应,揭开谜底,产生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

悬念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既要新奇,又要真实;解除的过程必须入情入理,交代清楚。没有根基的悬念,无异于空中楼阁,自我否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严谨的逻辑推理,首先设置疑问,然后逐层剖析,也是一种“悬念吸引”。演讲者常常喜欢用设问开头,实际上就是对“悬念吸引”的青睐。

《请看看我们头顶的月亮》这篇演讲,有力地批判了那种崇洋媚外的民族自卑心态。演讲者在列举了时下又兴起的颇为走俏的买卖——免费推销外国人的“最高指示”后,摆出了那些崇拜“外国月亮”的人可能提出的“质疑”:

“……说到这里,恐怕那些正在目不转睛观看‘外国月亮’的先生们又要转过来教训我们:你这是严重的讳疾忌医,阿Q!各位,这能说是讳疾忌医吗?这能说是奉行阿Q主义吗?不!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非常迫切需要外国朋友真诚的批评,公正的评价,但绝不是歪曲和侮辱!”

接下来,演讲者列举了我们奋扬国威于世界的典型事例,并且说:

“大量雄辩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不但有骄傲的昨天,更有自豪的今天;中国不但可以面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也有能力,也有信心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演讲者就这样采取主动进攻的手法,先声夺人,批判了民族自卑感、赞扬了民族自尊和自信,显得十分深刻有力。

演讲者事先估计听众可能从某方面质疑、反问,在演讲时先主动引出疑问,并加以驳斥,这样便形成了主动进击,先声夺人的局面。这种策略可以从多方面帮助树立自己的观点。

直接讲“天才是在民众中产生的,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可以讲得理直气壮,也可以讲得委婉风趣。请听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是怎样讲的: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赶回,他的举动、言语,若离了英雄的界限,就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他借用一个比喻,不仅从正面说明了民众是天才产生的基础,而且从反面说明天才离开了民众,就要“归入疯子一类”。这种批评,委婉风趣,很有说服力。

同一个道理,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讲,直径近,曲路远。然而,有时候人们常避直就曲,采取“以迂为直”的谋略。诚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哈利所说:“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这种谋略,在演讲中也常运用。明明目标在东而先向西选取一种“抵触情绪”最弱的方式,打开说服的“突破口”,避其锋芒,迂回诱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借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本身就是一种迂回手法,曲径通幽。刘勰说:“喻巧而理至。”新奇而含义深刻的比喻,就像寓言一样,意在言外,引人深思。这类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其实,人们惯常使用的“归谬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迂为直的手段。想指出对方的错误,不妨先假定对方错误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顺着这个论题引申,推导出更为荒谬的结论,让人一看就明白,毋庸置疑。

谚语“如果有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样山羊也可以上讲台了”,显然,山羊不能上讲台。可见以胡子来判断学识水平是荒谬的。

据说楚庄王特别喜欢养马,有匹马因过肥而死了,楚庄王要以“大夫”的葬礼为该马办丧事。大臣们纷纷劝阻,楚王不依,并声称“谁敢再劝,杀他的头!”于是谁也不敢开口了。优孟得知此事后,闯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惊诧不已:“优孟,你为何哭得这样悲伤?”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用‘大夫’的葬礼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做棺,以佳木为椁,让各国使节都来送葬,给它造一个富丽堂皇的祠堂。用金牛金羊祭祀,封它最高的封号。”优孟见楚王疑惑不解,便接着说:“这样,人们就都知道了,大王把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贵万倍。”楚庄王听出话里有话,问道:“难道我的过错有这么严重,我该怎么办好呢?”优孟笑道:“依我说,用铜锅做棺椁,使炉灶做棺套,用葱姜上供,给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进人肚里,这是最好的葬礼。”

聪明的优孟,正是巧用了“归谬法”。他开始虚张声势,为死马大哭,撩人眼目,绕着弯子进入正题,然后一步一步引申到了在荒唐不过的境地,终于让楚庄王醒悟,应允了把死马烹食。试想,如果优孟一开始直接批评庄王的错误,恐怕早就“人头落地”,还谈得上烹马而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