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挣扎了,你该分手了!
21844500000001

第1章 导言 一本为所有人而写的分手之书

献给过去和现在与我有缘的所有人

你最近一次历数生命中曾有多少无疾而终的关系,而你每一次又是怎样放手的,是在什么时候呢?

奇怪的是,这样的关系你竟数不过来。因为,关系就像性高潮:它们有时悄悄地走近你,紧接着就突然消失了;而另一些时候,它们却持续得更久。但掂量起来,没有什么高潮或者关系会持续到永远(剧透一下:我们都终有一死);只是,有些关系像高潮那样,结束得比其他关系更快罢了。长也好,短也罢,你希望自己生命里都不会少,而这样一来,要对它们中的所有都留存记忆就变得更难,只记取最好或最糟的关系就简单多了。

就我来说,只是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我才老老实实地去发掘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分手的细枝末节。而当回过头去看过去那些关系的时候,我意识到,它们的终了更多是出于选择还是出于偶然(也就是说,被遗忘在生活的混沌之流中),已经无从分辨了。

我经历过很多种分手。我们都会有。不论我们是否有意于此,这都是司空见惯的经验。在我们的生命中,人们确实走进又走出。有时,他们留下一声哀叹,而另一些时候,却留下印象过于深刻的一幕幕。

我想到这本书的主题是在几年前了,当时我刚经历一次极为艰难的了断(endship)——我用这个词来指代亲密友谊的结束。当我静坐着,为我自己和我的损失(或者说她的损失?)感到惋惜的时候,我左思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继续前行。毕竟,如果我不能再求助于我已失去的那个朋友,我就得为自己那被剥夺了权利的悲伤找到别的出口。

当然,我也能去找别人,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们共同的朋友,都不想掺和在我们中间(他们也不应该)。别的人则不理解为什么了却这份友谊要如此小题大做。真能理解的人,要去对付一个为闺密情的不再而长吁短叹的女人,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所以,我开始寻找别的资源。我发现,有很多分手题材的书,都是为了那失去的欢爱时光而写,但对于失去了另一种爱——一种原以为会像大糖球那样持久而有保障的爱——的女孩,却什么也没有。那个时候,我才想到,一本这样题材的书会让我感到不那么孤独。并不是说,这种书总是会让我感觉好受些,或者能驱散伤痛,而是它能让我明白,这样的过程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虽然我们在做法上会有些微的差别,但一般性的原则是有的,它们能确保一种更为平稳和幸福的结局。而且,即使我们当中不是所有人都会分手,或者从分手中复原,体验也会是相似的。那是因为,分手的方式终归没有101种,虽然你做起来的方式会有很多(面对面式的、打电话/发信息、写信、通过中间人,或者消失)。

这本书的写作也提醒了我,想要对分手感到心满意足,是有可靠的方式的。尤其是当你有信心做到心安,而且有能力忠于自己的选择的时候。除此之外,保持理智清醒,尽可能让散场的谈话简短宜人,也很重要。

研究发现,了结一种关系的金律是面对面。面对面式的了结更能带来个人的满足,让人更有了却的感觉。我还和一些以别样的方式(比如发邮件和父母断绝,被从邪教团体中剔除,或者通过发送信息的方式和商业伙伴断交)了结关系的人交谈过。虽谈不上理想,但有时理想化的情境会叠加上一层压力,没有人能对付,也没人愿意去应对。

本书最后的两个章节所关注的是关系的收尾和宽恕。我,和心灵导师还有宗教领袖一起,讨论了宽恕的概念。不消说,这是一个意涵复杂的词,也是一个容易激起情感的话题。当涉及要去宽恕一个你原本要忘却的人的时候,你往往会严重动摇自己信仰的根基。

一直以来,我都用这本书所传达的信息让自己生命中的分手更快乐、更健康。希望我说的话能增加你选择的自主权,让你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且能在事态无法挽回的时候说出你自己的心声。不论是断离还是逃离,我都希望这本书能帮你自由地离开。

伽麦·韦克斯曼

圣克鲁斯山,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