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98500000017

第17章 周文(6)

虞国对灭掉夏阳起了主要作用,这是为什么呢?晋献公打算攻打虢国,荀息说:“国君为什么不用屈地所产的骏马、垂棘出产的玉璧送给虞国而向虞国借条道路呢?”献公说:“这都是晋国的宝贝。倘若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不借道路给我们,那么该怎么办呢?”荀息答道:“这些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借给我们道路,肯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假如他们接收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的话,那么,我们只不过是等于把美玉从内库取出来而藏进外库;把良马从内马棚牵出来而安置到外马棚而已。”献公说:“有宫之奇在虞国,他一定不会让虞国国君接收这些礼品。”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虽然内心明达,但性情懦弱,又只比他的国君年龄稍大一点。内心明达,说话就简略;性情懦弱,就不会坚决劝谏;比国君年龄稍大一点,那么国君就轻视他。况且这些玩好之物摆在眼前,而祸患还在虢国被灭之后,这只有中等以上智慧的人才能考虑到。我料定虞国国君是属于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献公于是向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来的使者,他们言词谦卑,而且进献的礼品贵重丰厚,肯定对虞国不利。”虞国国君没采纳他的劝谏,就接受了他们的礼物,同意借道路给他们。宫之奇又规劝道:“俗话说:’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于是带着妻子儿女逃亡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五年以后攻取虞国。荀息牵着原先送给虞国的马匹,拿着玉璧,走到晋献公面前说:“玉璧还是这个样子,只不过马增加了几岁!”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

【导读】

《礼记》是儒家经书之一,是西汉学者戴圣编订而成的,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文物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文记叙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要杀害亲生儿子申生,申生虽蒙冤,但既不愿表白,也不愿出逃,最终含冤自杀。本文对申生充满了同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出惋惜和批评之意,因为这是一种愚孝,即使在当时也是不提倡的。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公子重耳谓之曰[2]:“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3]:“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4],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5],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6]。

【注释】

[1]“晋献公”句:世子,国君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献公正妻齐姜所生之子。献公后来宠幸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欲立奚齐为世子,设计陷害申生,在申生所进祭祀用的酒肉中置毒。献公认为申生要谋害自己,责令其自杀。[2]公子重耳:献公之妾狐姬所生,申生的异母弟,即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3]狐突:字伯行,晋国大臣,重耳的外祖父,曾任申生的师傅。[4]“不念”句:狐突在随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时,已知晋献公有废世子之意,曾劝申生逃走,申生不听。此后狐突便称病不出。伯氏,对狐突的尊称。[5]子少:子指奚齐,当时六岁。[6]恭:申生的谥号。因顺从父命而自杀,故谥为“恭”。

【译文】

晋献公要杀他的太子申生。公予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向君上表白呢?”申生说:“不行。君上有了骊姬才会安适。我那样做申明了事实,除掉了骊姬会伤他的心的。”重耳说:“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那样君上会说我要杀害他。天下难道有无父的国家吗?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遣使人去向狐突致辞告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伯氏您的话,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国君年岁已大,爱子奚齐年龄还小,国家将会多灾多难,而伯氏您不肯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吗?您如果肯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行了再拜稽首的礼节,然后自杀。这就是他的谥号为“恭世子”的原故啊。

曾子易箦《礼记》

【导读】

礼,是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礼制,不同身分、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规矩。春秋末期,旧礼制已根本动摇,所以曾子对自己使用不合乎自己身份的大夫的卧席也未加注意。但他在临终之际,一经提醒,一定让儿子给他换掉,以求死得合乎礼法。

文章短小精悍,将曾子严于律己,恪守礼仪,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神情毕肖,令人印象深刻。

曾子寝疾[1],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2],曾元、曾申坐于足[3],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4],大夫之箦与[5]?”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6]:“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7],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8],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9]。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B10],斯已矣。”举扶而易之[B11],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

[1]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以至孝著称。[2]乐正子春:曾子的弟子。[3]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4]睆:光滑。[5]箦:竹席。[6]瞿然:很吃惊的神情。[7]季孙:季孙氏,鲁国世代执掌国政的正卿(上大夫)。[8]革(jí):危急。[9]细人:小人。[10]得正而毙;死得合于礼。[B11]举:抬起来。

【译文】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很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头,小童手执烛火坐在墙角。小童说:“这席子又精美又光滑,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吃惊地说:“吁!”小童又说:“这席子又精美又光滑,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民赐给的,我没能换它下来。元儿,扶我起来换掉席子!”曾元说:“您的病已经很重,经不起挪动,希望能等到天明,我就敬请您起来换席。”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小童。君子爱人成全他的德行,小人爱人纵容姑息他的误失。我还要求什么呢?只要能死得合乎正礼,也就足够了。”大家扶起他换了席,他回到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

【导读】

本文记叙的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含义的相互探讨。由于思想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句话,弟子们有不同的理解。有子能够不片面、不孤立地去判断,而且和孔子一贯的言行相联;子游能够根据孔子讲话的背景,针对的问题进行分析;曾子则是句句照搬,孤立、片面地理解。文章分析问题的方式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有子问于曾子曰[1]:“问丧于夫子乎[2]?”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3],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4]。”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5],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6]。‘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7],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8],将之荆[9],盖先之以子夏[10],又申之以冉有[B11],以斯知不欲速贫也。”【注释】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弟子。[2]问丧:问,应作“闻”。丧,丧失,此指失去官职。[3]参:曾子自称其名。[4]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弟子。[5]桓司马:宋国司马桓魑(tuī)。椁:古代棺木有两层,内棺叫棺,外棺叫椁。[6]愈:胜过。[7]南宫敬叔:即仲孙阅,因失去官位而离开鲁国。反:同“返”,回来。[8]司寇:官名,掌管刑狱。孔子曾任鲁国司寇。[9]荆:即楚国。[10]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孔子弟子。[B11]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