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204300000052

第52章 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

教育者应有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纪律,使儿童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这才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纪律。然而,现实是,凡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种优待;一旦孩子违反了纪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视为大不敬,非得严惩不可。人们常常不自觉地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

殊不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

某些教育家常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习惯。这是错误的说法。

塞德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习惯,而是要经常防止习惯的固定化,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小塞德兹的舅舅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彼特。

彼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是两个极端,因此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特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父亲的愤怒。不过拆东西可算是彼特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父亲怎么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彼特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彼特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父亲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他还说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小塞德兹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扇得坐在地上,接着他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站在一边的塞德兹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高声说:“请不要打了,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彼特的父亲跺着脚说:“你还护着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

“彼特是弄坏了表,但是你认为一块表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吗?”

这时,彼特抽抽咽咽地说:“我没弄坏表……我……我只是拆开看看它哪儿出毛病了……”

塞德兹继续对他说:“不管彼特是修表还是拆表,你都不应该打他,恐怕又一个‘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

他愣了一下,问道:“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算孩子拆坏了金表,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一种好奇心,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亲,就不应该打孩子,而应该解放孩子的双手,要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那天,彼特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已经不哭了,可是眼睛里却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

塞德兹走过去问道:“你还在生父亲的气吗?彼特。”

他看着塞德兹,鼓起勇气说:“没有,我只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彼特突然失踪了。原来他是跟着一个马戏团跑了。当家人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不肯跟回家,而且态度十分坚决。他说自己在家里总是不愉快,而跟马戏团在一起,却感到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快乐,他喜欢马戏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他母亲哭得昏死过去,彼特才不情愿地回家了。这件事对他父亲的震动非常大,他开始认真地对待儿子的天性,不再强求他非要与自己一样。这样一来,他发现自己和儿子都变得轻松愉快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同时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我们不但不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首先是用纪律的条框去规整他,使他符合我们的习惯。这是一种悲哀。

朋敏的父亲严格地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在朋敏学习功课时,朋敏的父亲绝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开始时,平均每天给他安排15分钟的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朋敏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在学习中,即便妻子和女仆人问事,他也一概予以拒绝:“朋敏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客人来访,朋敏的父亲也不离开座位,并吩咐道:“请让他稍候片刻。”可见,朋敏的父亲是如此用心良苦。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朋敏在学习时具备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朋敏的父亲还培养朋敏做事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朋敏做一件事磨磨蹭蹭,即便做得再好,他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孩子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好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朋敏的父亲这样的教育方法,一定会使孩子牺牲很多吸收其他知识及玩耍的时间。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每天只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学习上。正是由于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专心致志,效率极高,才使朋敏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等。

对于朋敏的父亲的这种做法,也有各种议论。对于这一点,让我们先读一段朋敏的父亲在书中记载的一个实例:

儿子6岁时,我带他到L村的E老师家去,并在那儿住了几天。第2天吃早点时,儿子洒了一点牛奶。按在家里的规矩,洒了东西就要受罚,为此他只能吃面包了。我儿子本来就喜欢喝牛奶,再加上E老师全家非常喜欢他,为了他的到来,还给他特意调制了一种牛奶,并添上了最好的点心,这对朋敏还是诱惑不小的。我儿子在洒掉牛奶后先是脸稍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不喝了。我故意装作没看见。

E老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沉不住气了,只得再三让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喝,并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我洒了牛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E老师家的人还是再三劝说他:“没关系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喝吧,喝吧!”我在旁边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然故意装着没看见。儿子还是坚持不喝,在万般无奈之下,过于疼爱朋敏的E老师全家就向我进攻了,他们推测一定是由于我训斥了儿子。

为了打破僵持局面,我让儿子出去一下,待我向老师全家说明理由以后,他们责怪我:“对一个刚6岁的孩子,因为一点点过错就限制他喜欢喝和吃的东西,你的教育过于严苛了!”我只得加以解释说:“不,儿子并不是因为惧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他从内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的。”在听了我的解释后,E老师全家还是不相信,于是我只好通过做一个试验来揭示事实真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试验一下,我先离开这个房间,你们再把我儿子叫来,劝他喝,看他是否会喝。”说完,我就走开了。

待我离开房间后,他们把我儿子叫进屋里,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效果。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来新点心劝诱我儿子说:“我们不告诉你爸爸,吃吧!”但儿子还是不吃,还不断地对他们说:“尽管爸爸看不见,上帝却能看见,我不能做骗人的事”。他们接着又说:“由于我们马上要去××散步,你什么也不吃,途中要挨饿的。”儿子回答说:“不要紧。”实在没有办法了,他们只好把我叫进去,儿子流着感动的泪水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冷静地听完后,便对他说:“朋敏,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因为马上要去散步,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点心吃了,然后我们好出发。”儿子听完我的话,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仅仅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能力,E老师全家都深感不解。

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一般人可能只觉得朋敏的父亲的教育过于严格了。是的,从朋敏与一般孩子的行为方式看,这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很严格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他的教育方法好,这并没有使儿子感到痛苦。因为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很严格,但只要从小抓紧,使他们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对孩子的教育,同砌砖一样,必须打好基础。朋敏父亲正是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朋敏的父亲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

根据这个道理,朋敏父亲从朋敏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从未以“小时候可以放宽一些,稍长大后再严格一些”这条似是而非的想法来管束儿子。

纵观当今的父母,他们的“禁律”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有时不行,有时却又变得行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烙印。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恶,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见;无主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