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208000000026

第26章 讽刺妙联(3)

此联还巧借成语,笔调幽默滑稽,讽刺更加辛辣。上联“吐故纳新”,典出《庄子·刻意》,本指人体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此处借指那些贪图享受的轻佻女子,弃旧图新,抛弃原来的丈夫,去傍大款。只要钱多就好,管他多大年纪!下联“挑肥拣瘦”,原是指根据需要对某些事物反复挑选,含有过于挑剔之贬义。此处借指那些“花心”的男子,对女人的身材和相貌挑来选去,只要长得好看,管她心地善恶和贤愚辇辈并车,夫夫竞作非非想宄究同盖,九九难将八八除这是一副讽刺“白字先生”的趣联。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生被人戏称“洋翰林”。其中有的人国学基础很差,出国后又对汉语疏于复习,因而常出笑话。

朝廷里有位御史中丞叫何秋辇,接到一位留学生的信。信里把他名字中的“辇”写成了“辈”,又把研究的“究”写成了“宄”(音鬼quǐ,指奸邪之坏人)。何中丞看罢,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于是写了上面这副对联作为复信,既含讥笑之意,又有规劝之情,劝那位留学生认真学好祖国的文化。

此联妙在巧借析字法就错言错,贴切得体;且比喻形象,语调诙谐,令人过目难忘。对于识别和纠正形式相近的错别字很有益处。上联“辇辈并车”,是说“辇”、“辈”二字下面都是“车”字;“夫夫竟作非非想”,“辇”字头上两个“夫”,“辈”字头上是个“非”,化用成语劝人切莫“想入非非”,把它们弄错了。下联“宄究同盖”,是说“宄”、“究”二字同是宝盖头;“九九难将八八除”,借用数学常识,说以上二字皆有“九”,但前者无“八”,后者有“八”,若不仔细辨认,很难分得清楚。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巧妙如此,令人叹绝。近代著名联家吴恭亨评论此联曰:“用拆字手法夹攻,神妙欲到。心灵之巧,真不可阶。”

有的联书把这副对联的下联首句写作“究宄同盖”,起首二字互换了位置,致使全联的平仄声调一开始就失对、失替。若秋辇翁地下有知,断然会提出抗议的。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尽失夫从前有一官宦人家,父子两代进士及第。但却为官不正,贪赃枉法;为富不仁,欺压民众。百姓对其恨之人骨,但因畏其权势,皆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年除夕,为了炫耀自己门第高贵,这家大门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尽夫人过往行人看了,莫不嗤之以鼻,摇头苦笑而去。夜深人静时刻,有个穷秀才来到门前,借着门头两边大红灯笼光亮,把上联三个“士”字下面的一横加长,使其变成了“土”字;把下联三个“夫”字各添一撇,使其变成“失”;又给三个“人”字各加两横,使其变成“夫”。寥寥几笔,使全联立刻变成开头那副意义完全相反的讽刺妙联,见者无不拍手称快。

此联妙在无论原联还是改联,尽皆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原联“进士/夫人”,为偏正名词对;改联“进土/失夫”,为动宾词语对;两者的声调同为“仄仄”对“平平”,完全符合对联的声律要求。然而两相对比,意义却大相径庭。“进士”是科举中经殿试而考取的学衔,后来亦被视为官名;“进土”指人死了埋葬于土中;“夫人”是对官人妻子的尊称,“失夫”指女人死了丈夫。改联讽刺有力,骂得解恨。

咳,我纵丧心,有贤妇必不如此啐,余虽长舌,无奸夫何至于斯杭州西湖岳飞墓前,铸有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夫妇的铁像,让他们半裸着身子跪在墓前,向岳飞的英魂悔罪。有人别出心裁,以秦桧夫妇吵嘴时互相埋怨的口气,戏作了上面这副讽刺对联。上联挂在秦桧脖子上,下联挂在王氏脖子上。游人看了无不开心一笑。

此联活画出一对奸夫、奸妇的丑恶心态,看了令人解气、解恨而又觉得好笑。不足之处是,上联末句中“必不”二字当平而仄,造成全联失替、失对。不知是本来如此还是书报转抄有误,若将其写作“焉能”岂不更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吾与尔有是夫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副对联是明末清初之际,镌刻于钱谦益手杖上的铭文,也是讽刺钱谦益的一副名联。

钱谦益其人很有学问,但其变节投降的行径却为世人所不齿,详见本书第十四章《回文妙联》。他有一根心爱的手杖,为了自命清高,特从《论语·述而》篇中集句刻于杖上以作“杖铭”,这就是本联的上联(实际上当是下联)。原是孔子对颜渊说的话,此处被他借来对手杖说话,意思是:“国家用我时我就尽力办事,国家不用我时我就隐藏起来。我就和你这根手杖一样啊!”钱氏降清后,这根手杖不翼而飞,急得他到处寻觅而无着。不料过了一些日子,手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他手中。他再三抚摸,仔细端详,始见“杖铭”旁边又刻上一行长度相等的文字,恰巧与“杖铭”配成一副对联,即本联之下联(实际上当是上联)。这行字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是孔子教训冉有和子路的话,此处用来指斥钱谦益的变节行为:“国家出现危险之时,你不去设法维持;国家将要颠覆之际,你不去竭力相扶;相反,你却投降了敌人。试问:要你这样的大臣有什么用!”

此联巧妙之处是,手杖所刻之字皆出自《论语》,先刻者是钱氏借古文以自我标榜,后刻者则针锋相对,借古文对其丑恶行径进行深揭露和无情批判。难怪钱谦益看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议铜板,议银元,议得我八十万人民,怨天恨地会卖官,会鬻爵,会叫你一小群丑类,断子绝孙这是旧中国讽刺贿赂选举的一副对联,作者无考。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20期,据王书声文。

民国年间,湖南祁阳县举行议会选举。大劣绅萧翠楼从萧氏公产款里强行提走5000块花边银元,通过贿选当上了议长。另一劣绅郭子安,也以同样手段贿选,当上了副议长。

有人以“议会”二字冠顶,写了上面这副讽刺对联。

此联深刻揭露了当时议会选举假民主的本质,和“一小群丑类”通过贿选“卖官”“鬻爵”的丑恶表演,表达了全县民众愤怒的心声,真可谓刺得深刻,骂得痛快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政见偏相左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互相讥讽的一副妙联。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创办过洋务和军事工业,指挥湘军并借助洋人势力剿灭太平军,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时残民媚外,激起民愤。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湘阴人。举人出身,曾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办过洋务和新式工业。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阻遏俄、英帝国的侵略。

曾、左同为晚清重臣,又同为湘籍人氏,也都崇尚洋务并热心兴办工业,但在涉外事务中两人政见不同,曾国藩是主降派,左宗棠是主权派,故时常面和心不和,屡次会晤多不欢而散。某日,曾国藩拟定一比上联,又加了几句“恭请赐教”之类的虚伪之词,遣人送往左府,想以戏谑之语教训他一番。左宗棠看罢,淡然一笑,略加思索,提笔对出了下联,交来人带回面呈曾大人。曾国藩看了下联,不禁满面羞惭,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此联妙在巧借嵌字来指斥对方的弱点,以达互相讽刺之目的。上联首句巧嵌“季”、“高”,为左氏之字;“仕未在朝,隐未在山”,是说左宗棠长期奉旨在外,既不像官员,又不像隐士。下联首句巧嵌“国”、“藩”,为曾氏之名;“进不能攻,退不能守”,盖言曾国藩曾在湖口、九江、三河等地被太平军击败而丢失了阵地。上下联尾“左”、“曾”二字巧嵌两人的姓氏。两相对比,上联所指两条,算不上弱点和错误,所以“季子敢言高”;而下联所列几点,才真正抓住了要害,故云“藩臣多误国”。就历史真实和民众口碑而言,左宗棠的形象也远胜于曾国藩。

寿比南山松,松不老,老来皇上赐享荣华富贵,贵客满庭,庭内芝兰八百,百龄再仰仙翁相貌福如东海水,水长流,流去黎民泣嘘血泪伤悲,悲声载道,道旁冤鬼三千,千剐万割污吏心肝这是一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讽刺对联,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40期《贪官征对》,李景尧搜集。

故事说,从前有个贪官60寿庆,某吹捧者献上半骈用“顶针”格笔法撰写的上联。贪官读后大喜,令人贴于大门一旁,悬赏征对。不到一日,果有应征下联贴于大门另一旁。贪官看了,气得七窍生烟;百姓看了,无不拍手称快上联中“芝兰”,典出《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比喻才质之美。“庭内芝兰八百”,比喻才质优美的子弟很多。《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太傅,即谢安;车骑,指谢玄。下联中“冤鬼”,指被冤屈之人,亦指蒙冤而死之鬼魂。《论衡》:“无过而受罪,世谓之冤。”韩愈诗:“孤魂抱深冤。”“道旁冤鬼三千”,言蒙冤受屈甚而致死者甚多。全联顶针接字,巧妙自然,语言流畅,似一气呵成。上联吹捧,令人肉麻;下联讽刺,入骨三分;恰成鲜明对比。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堪称讽刺联中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