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2215900000012

第12章 B(7)

辨别、剔除的意思。“别裁”一词源于杜诗。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故后来“别裁”被用作诗歌选本的名称。意在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上有所“裁”。

首先使用“别裁”一词作诗歌选本名称的是清代沈德潜,但由于编选者眼光的局限,仍有一些有悖封建“诗教”的好诗被排斥了,同时又有一些赝品入选。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及稍后张景星等编选的《宋诗别裁集》(原名《宋诗百一钞》)、《元诗别裁集》(原名《元诗百一钞》),后人将五书合刻,称《五朝诗别裁集》。

【别开生面】biékāishēngmiàn

生面: 新的面目。意为重放光彩。原为唐代诗人杜甫对画家曹霸的画艺所作的品评。源出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24位开国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画上他们的肖像。八九十年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这些原来栩栩如生的画像已色泽暗淡。李隆基听说曹髦的后裔曹霸擅长画人物和马匹,就命他让这些画复原。经过曹霸的精心创作描摹,肖像画果然重放光彩。故杜甫作诗赞扬他的画技。

后人据此引出“别开生面”一语,比喻创新的风格或另开新的局面,已不专指绘画了。

【别来无恙】biéláiwúyàng

无恙: 指没有疾病和灾祸,古人常作问候语用。

在古时候,人们过着茹毛饮血、野居露宿的生活。这种毫无防范能力的生存形态,使当时的人非常害怕一种藏在草丛里的名为“恙”(yàng)的虫子。这种虫子往往寄生在人或鼠等动物身上,吸取体液,还传染一种病毒。那时候的人没法消灭这种“恙”,只有听任它骚扰。所以当时的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后来人们终于把“恙”从自己身上赶跑了,而“无恙”一词便流传了下来。

现在常把别来无恙用作分别后通信或重逢时的问候语。

【别人偷牛,我拔橛子】biéréntōuniú,wǒbájué·zi

别人已将便宜得去,当自己也要去占点便宜时,却惹来了灾祸,并且将他人之过一总算在自己的身上,这种情况俗语称为“别人偷牛,我拔橛子”。

清人翟灏在《通俗编》中说此语源自《周易》。《周易·无妄》篇载:“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六三”,卦名。阴阳八卦中的第三卦。无妄,不测,想不到。无妄之灾,即指意想不到的灾祸。系,拴。行人,过路人。邑人,指本地居民。原意是卜的“六三”卦,容易遭“无妄之灾”。路人把拴在道旁树上的牛牵走了,使住在邻近的人平白地受到怀疑和搜捕。但亦由此事而生的俗语“别人偷牛,我拔橛子”,其含义与“无妄之灾”大有区别,其关键在于“拔橛子”,虽然也有为他人受过的成分,但由于自己也有贪图便宜的动机和行动,其“灾”也就并非“无妄”了。

“别人偷牛,我拔橛子”一语,由于叙述者的变更,有时也作“别人偷牛,你拔橛子”。

【别无长物】biéwúchángwù

长物: 多余的东西。除一身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外,没有别的多余之物了。源自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东晋时,有两个人在社会上都很有名气。一个叫王恭(字孝伯,曾历任大官),一个叫王大(即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亦称阿大)。王大与王恭同族,王大辈分高,王恭是他的族子。按当时的习惯,王大辈分高,称王恭为“卿”。

有一次,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kuài)稽(今浙江绍兴)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大去看望他,见他坐的一张大竹席子舒适、美观,心想,他从盛产竹子的地方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回不少,于是请王恭送一张给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去。其实王恭仅有这一张竹席,此后,读书、吃饭仍坐在草席上。王忱知道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原以为你有多余的竹席,所以才开口向你要一条,想不到你只有这么一条。”王恭回答说:“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是不十分考究的,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后来,人们从“无长物”引申出“别无长物”一语,形容某人生活简陋,或称赞人清正廉洁。

又作“身无长物”“家无长物”。

【别业/别墅】biéyè/biéshù

“别业”与“别墅”意义相同,都是指本宅外另建的供游息的住宅。“别业”一词是从产业家业引申而来,专指宅邸。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储光羲《荥阳马氏二子》诗:“制岩开别业,桑杨亦依然。”到了唐代,“别业”一词已成为当时较为通行的口语词,而后代也时时沿用。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别业”已基本不用,而代之以“别墅”。“墅”的本义是指乡间简陋的房子。如《玉篇·土部》:“墅,田庐也。”由本义引申出现的别墅义,指本宅外另建的园林住宅。“别墅”一词至迟在唐初就已产生。但在唐朝“别墅”远不如“别业”用得普遍。直到宋元以后,“别墅”才在书面语中普遍得到使用,并大有取代“别业”的趋势。

【宾至如归】bīnzhìrúguī

宾: 宾客。至: 到。如: 就像。谓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公元前542年夏,鲁襄公逝世。襄公逝世后的当月,郑国的子产陪同郑简公前往晋国。晋平公因鲁襄公死了,又因晋、鲁都是姬周之后裔,所以很是伤心,没有接见他。下边接待的人,也就简慢了,客舍太小,门也太窄,子产拆了墙才把车马赶进去。晋国亚卿士匄即范宣子来责备他,反让子产把他训斥了一番。子产说,过去,晋文公重耳当霸主的时候,接待诸侯、使者,何等热情,也很排场,那馆舍,就像宫殿一般,使人很感舒适,就像回了家一般自在。又没盗贼,又没灾患,屋子干燥清洁,也不潮湿污浊。可现在……这番话传到晋平公耳中后,他向子产赔情道歉,并广其馆舍。

“宾至如归”一语即由此而来,现用来形容主人待客殷勤、周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这一俗谚,在汉代哲学家王充的《论衡·状留篇》中有相似的说法:“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斯须”是“一会儿”的意思。河水结成厚冰,不是一天骤然寒冷的结果;用泥土堆积成高山也不是短时间所能办到的。这两句话的原意都是比喻天下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要经过酝酿、发展的过程,绝不会突然生成。

【冰人】bīngrén

旧时的青年男女结成姻缘,总少不了媒人从中撮合。冰人即媒人。典出《晋书·索传》。

索“少游京师,受业太学”,他“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被时人视为通儒。后来,他归乡隐居,乡人还常常来求他“占梦”。

有一次,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谈话。为此,令狐策请索给他占梦。索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这一定指的是阴阳(男女)之事。《诗经》上说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士人娶妻,要赶在冰化开之前),指的就是婚姻方面的事。现在,您站在冰上,与冰下人谈话,为阳语阴,是属于媒介一类的事啊。这梦预示着,您将要为人说媒,到冰快化开的时候,婚事就成了。”令狐策听罢,回答说:“我已到耄耋之年,不再给人说媒了。”

谁料此后不久,太守田豹请他替自己的儿子向张公征的女儿求婚,令狐策不好推辞,只好去说媒。结果一说就成,在仲春时节结为秦晋之好。这样,令狐策真的充当了一次“冰人”。

故事中说的占梦,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从此之后,媒人就被称作“冰人”了。

【兵不厌诈】bīngbùyànzhà

厌: 嫌恶,排斥。诈: 欺骗。作战时不排斥使用欺诈的战术。源自《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是一次著名的大战。开战前,晋文公与其舅父狐偃(又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商量战术。晋文公说:“楚国人多士众,我们军力不足,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义的君子,不厌恶忠信;打仗的时候,不排除使用诈术,偶尔使用诈骗之法也能取胜。”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一举打败了楚军。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时间虽然晚了800多年,但故事传播却比较广泛。这就是三国时代许攸的故事。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也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这个故事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劝袁绍派出轻骑突袭曹操后方许都,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因他与曹操有旧,把他大骂了一顿。许攸出来,气愤不过,一怒之下,连夜跑到了曹营。当时,曹操已上床就寝,听说许攸来了,顾不得穿鞋,便出门去迎接,而且一见面,曹操先给许攸下拜。许攸急忙把他扶起来,说,公是堂堂汉朝丞相,我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敢劳下拜?曹操说,你是我的老朋友,我哪里能摆那套架子呢?许问他,军粮尚有多少?曹操一听,说,还够吃一年。许攸说,恐怕未必吧?曹操改口说,还可吃半年。许攸见曹操奸诈,便站了起来,甩甩袖子,准备回去。曹操急忙改口说,军粮还可吃三个月?许攸听了不禁笑道,说,人都说,曹操是个奸雄,果然不假啊!曹操听了也笑着说,您没听说“兵不厌诈”吗?我现在老老实实告诉您,只剩下这个月的军粮了!许攸听了说,您还在吹牛,现在已吃光了!于是许攸就建议曹操劫烧袁绍的粮仓,这样一来,袁绍60万军马,无粮可吃,不战自乱,曹操大获全胜!

“兵不厌诈”意思是用兵打仗要善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战略战术来战胜对方。

【病入膏肓】bìngrùgāohuāng

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个典故说的是: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景公梦见大鬼,吓得生重病,便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了著名的医生缓来前去为其公治病。这时,晋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子在说话。一个说:“缓的确是个好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就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他就没办法了。”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脉后,沉思半晌,对他说:“这病没法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攻,攻不到;用针刺,刺不到;吃药更不行,实在无能为力了!”晋景公联想到梦中所见,很佩服缓的诊断。

“病入膏肓”即由这一典故而来,比喻病势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亦加以引申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又因晋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伯乐相马】bólèxiāngmǎ

相传春秋中期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姓孙名阳,字伯乐。时人便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他。

伯乐以相马而著称,一生中识得良马无数,后来,伯乐老了,秦穆公对他说:“不知您家里还有没有人能接替您的工作?”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是可以从外形来鉴别的,但最优良的马就不能光凭外表了。要鉴别它们,需要很高的水平。可惜我的子孙都没有这种水平。”

在秦穆公一再要求下,伯乐推荐了一位叫九方皋的朋友。于是,秦穆公派九方皋去寻找天下最优异的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报告说:“我已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公马,这是天底下一匹非常优秀的千里马。”

然而,同九方皋同去的人报告穆公说:“那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秦穆公生气地责问伯乐道:“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雌雄都分辨不清,实在无能,怎能去识别良马呢?”伯乐回答:“陛下,九方皋的能力胜我十倍。他看马,只看马的风骨品格,而忘了马的那些表面特征。正是这样,他才能发现良马最本质的特点!”

后来,经过骑试,那匹黑色母马,确实是世上少有的千里马。

此后人们便把善于发现、推荐、使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

【伯牙移情】bóyáyíqíng

这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琴师伯牙学习弹琴的故事。典出《吕氏春秋·孝行》。

相传,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学琴。但是,三年过去了,他弹出的曲子仍然不够精妙。成连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伯牙的性情没有经过陶冶,必须使他的感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才能有所成就。

于是,成连对伯牙说:“你学琴三年,未有成就,主要是你的情感没有和曲子水乳交融。我的老师住在东海,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找他,或许可以改变你的性情。”伯牙听了很高兴。

第二天,两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说:“我去迎接我的老师,你在这里练琴等我回来。”成连走后,伯牙留在山上练琴,但一会儿就感到很不耐烦。于是他起身观赏风景。蓬莱山的景色真美啊,犹如仙境!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幽丽、杳冥;海浪层层涌来,由远而近,拍向岸边的礁石,哗哗作响,打破宁静。顷刻,海浪退去,又恢复平静。伯牙看着看着,不觉心潮澎湃。他似乎听到了琴声,周围的一切像奏着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拔弄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优美的旋律。他凝神弹奏着,完全陶醉在动人的旋律中,以至成连来到他的身边都丝毫没有察觉。待到一曲终止,成连连声称赞。伯牙如梦初醒,慨叹地说:“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您让大自然这个老师使我移情了。”

后人将这个故事概括为“伯牙移情”,比喻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把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进去。

【伯仲之间】bózhòngzhījiān

原指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后以“伯仲”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伊尹、吕尚)。”南宋·陆游《书愤》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现在体育比赛中常引用“伯仲”来比喻谁胜谁负难以预测。

【博士卖驴】bóshìmàilǘ

见“三纸无驴”。

【补代】bǔdài

江苏丹阳人把女婿称为“补代”。女婿称“补代”源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