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chéng yóu qínjiǎn bài yóu shē
原谓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
春秋时期,戎国国王派使者由余去见秦穆公。秦穆公听说由余是个贤士,就向他请教说:“我常常听人谈论圣人治国之道,但没亲眼见过。请问先生,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道:“臣尝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是说: 我曾经听说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
秦穆公听了,不高兴地说:“我虚心向你请教兴盛之道,你怎么用‘勤俭’二字来搪塞我呢?”由余说道:“我听说,过去尧虽身为天下之主,却用瓦罐子吃饭、饮水,天下部落没有不服从他的。尧禅位于舜,舜开始讲究起来,用精雕细刻的木碗用餐,结果诸侯认为奢侈,国内有13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号令。舜禅位于禹,禹则更加讲究了,制作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器皿供自己享用,奢侈得更加厉害了。结果国内有33个部落不听从号令。以后的君主越来越奢侈,而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才说勤俭是兴盛之道,奢侈是败亡之源。”这一番话说得秦穆公连连点头称是。
此后,唐代诗人李商隐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后来,“成由勤俭破由奢”演变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作为谚语流传下来,告诉人们,勤劳俭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贪图享受则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成竹在胸】chéngzhúzàixiōng
见“胸有成竹”。
【丞相】chéngxiàng
我国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早在周朝时就有这样的官,称“地官司徒”。秦朝始有丞相之称,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商鞅、李斯就是当时秦国的名相。汉承秦制,也设丞相一职。“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意思是秉承皇帝的意旨,助理皇帝统治全国。汉高祖十一年,丞相改称相国。相国,也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意思。萧何即为第一任相国。西汉末,丞相一度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又恢复原称,曹操就是汉献帝的丞相。以后历代,丞相职有废有立。到明朝洪武初,置有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结党谋反被诛后,就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并在洪武二十八年下诏明令“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国家大事,从此就设府、部、院、寺分理,而以内阁总集其成,以免在皇帝以外还有能指挥全国军政的首脑。清朝,仍无丞相职,总掌军政大权的除内阁外,加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有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军务”。
在封建官制中,丞相位重权极,品级都是正一品上阶或正一品,“有职有权”,不像太师、太傅、太保等虚衔那样徒负空名。
【承运】chéngyùn
即承受天命。旧时称颂帝王的套语。最早见于《文选》晋·孙子荆(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太祖承运,神武应期。”
从前,皇帝下诏书,头一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是说本身当皇帝是奉天帝的嘱托。“承运”的含义在《汉书·郊祀志》等古籍中有准确说法。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统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叫做“五行”。它们按一定规律运转、消灭和生发,叫做“五运”。战国时齐人邹衍把“五运”称为“五德”,与帝王统治、世事兴衰联结起来,依据“五运相胜”的规律确认统治权合理合法。秦始皇依照邹衍的说法,认为周朝是火德,水能胜火,即确认秦是水德。到了汉代改为土德,以土胜水也。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刘歆父子提出新说,认为皇权转移的五运依据,不是相胜,而是相承。从伏羲起算是木德,秦朝轮到的也是木德,木能生火,火承木运,汉朝应是火德。这种说法为东汉创建人刘秀所认定,这也就是“炎汉”“炎刘”称呼的来源。
从那以后,曹丕以土运承火运,司马炎以金运承土运,刘裕以水运承金运。每次改朝换代,这么把运承下去,一直到帝制被推翻,这才没的承了。
【城府】chéngfǔ
形容人性格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多谋略。出自《晋书·愍帝纪论》:“昔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若城府。”
《宋史·傅尧俞传》载: 北宋傅尧俞,为人厚道,说话不多,“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后人常以“胸无城府”比喻心地坦率,没有坏点子。而称人“城府深”,则比喻其善用心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héngménshīhuǒ,yāngjíchíyú
殃: 灾祸。池: 护城河。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为: 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旧说: 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市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 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皆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相传,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池仲鱼的人,住在城门附近。有一次,城门失火,一直烧到他家,池仲鱼被烧死了。还有一说,宋城门失火,大家都舀取池中的水灭火,把池水都舀干了,池中的鱼儿都被晒死了。后一种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
另《吕氏春秋·必己》“宋君亡珠,殃及池鱼”,《淮南子·说山训》“宋君亡其珠,而池鱼为之殚(dān,尽)”。说的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官名,掌管军事)桓魋(tuí)得了一颗无价的宝珠。宋国的国君想夺取他的这颗宝珠,便给他加了一个私藏国宝的罪名,把他驱逐出境。桓魋却始终不肯交出宝珠。宋君派人去抄家无果,只好逼问他:“你到底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答道:“扔到鱼池里了。”这个爱财的宋君竟下命令: 汲干鱼池的水,细细寻找。结果,宝珠没有找到,一池子的鱼却遭到了意外的灾殃。
由此,后人以“池鱼之祸”形容飞来横祸;以“殃及池鱼”比喻无辜被牵连受害;以“池鱼”比喻无辜受害的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主持编著的。《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应劭则是东汉人。《风俗通》的意思,是在解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来历,可知此语在应劭之前就有了。这样看来,“宋君亡珠,殃及池鱼”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种说法在古文中是并存的,现在一般只引用后者。而且,此语原本还有比喻坏事蔓延牵连到好人的意思,但后来这层意思逐渐淡化了,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城市】chéngshì
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一词始见于《诗经·庸风·定之方中·序》:“文公徙居楚丘,始建于城市而营宫室。”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聚落群体。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城”的解释为:“城,以盛民也。”意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四周围以城墙扼守的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管子》中说:“内五为城,城外之为郭。”所以城的兴起是以守君卫民为最初动因的。
“市”的出现比“城”要晚一些,《说文解字》曰:“市,买卖所之也。”即为买卖的场所。《易·系辞》中又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又有晨、朝、夕的区分: 晨市以百姓为主,朝市以商家为主,夕市以贩妇为主。以后,随着城内人口的不断增长,买卖在城内进行的多起来,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从而出现“城市”一词。
【城下之盟】chéngxiàzhīméng
指敌国兵临城下,逼迫被侵略者与之签订屈辱性条约。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公元前700年,楚国侵略比它弱小得多的绞国,很快打到了绞国的都城。绞国军队坚守都城,楚军难以攻下,就在南门外驻扎下来。楚国大将屈瑕说:“绞国国小而轻敌,轻敌则少谋略,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化装为打柴者上山打柴,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人按屈瑕的办法做,故意使绞国人轻易俘虏了楚国30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驱使被俘楚人上山为绞人劳役。这时,楚国埋伏在北门外山脚下的军队突然出击,大败绞国,在迫使其签订投降条约后才撤军。
“城下之盟”即由此而来。现用来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
【乘风破浪】chéngfēngpòlàng
船趁着风势,破浪前进。源自《宋书·宗悫传》。
南朝宋时,有一个名叫宗悫的人,小时候跟他的叔父宗少文读书。宗少文是一位大学问家,他见宗悫很机灵、有心计,而且学习刻苦,就问宗悫:“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小宗悫见叔父问自己,微微地昂起头,睁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冲破一切困难,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后来,宗悫经过不懈的奋斗,终于成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被简化为“乘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和奋勇前进的豪迈气魄。
又作“长风破浪”。
【乘龙快婿】chénglóngkuàixù
乘龙: 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 称意的女婿。旧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誉称别人的女婿。语出《魏书·刘昞传》。
北魏时,年轻人刘昞跟随博士郭禹求学。郭先生虽是“国师”,做事却挺开通。一天,他当众设一席位,对在场的所有高材弟子说:“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80多人,都不敢当众表态,只有刘昞大大方方地坐了上去说:“昞,其人也。”郭禹说话算数,刘昞就成了他的女婿。
“乘龙”,则不太确切。此词源出《周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说的是人君乘纯阳以御大器。杜甫《李监宅》诗句:“门阑多喜事,女婿近乘龙”,也正是引此夸赞李家女婿当上了皇帝的侍卫之臣。还有一典,东汉太尉桓焉(叔元)两个女儿嫁的丈夫都是当代名人。人们艳羡地称赞:“桓叔元两女俱乘龙。”按之,二者都和女婿本体不沾板,都不能喻代。
语词误引误用者多有,相沿成习,也没必要较死理一一纠正了。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chéngxìng’érlái,bàixìng’érguī
兴: 兴致,高兴。原意为趁着一时高兴就来了,兴头一过便回去了。源自《晋书·王羲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有个儿子叫王徽之,生性独特,做事不受约束。有一次,王徽之前往新的寓所居住,一进院,就让人忙着去种竹子。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指着竹子说:“哪能一天没有这个君子(指竹子)陪伴呢?”他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居住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刚下完雪,月色清朗,大地一片洁白。他一边独自喝着酒,一边吟诵西晋诗人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他的好朋友戴逵来。此时戴逵居住在剡(shàn)县(在今浙江嵊(shèng)县西南),便不问路程远不远,连夜乘着小船前去拜访。经过一夜的时间,才来到戴逵的居处。他走到门前,就不再前进,寻思一会儿,又从那里返回来了。有人就说:“你好不容易去了,却又不进去拜访戴逵,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徽之回答:“我原来是乘着兴致高昂的时候去的,但到了那儿兴致却没有了,为何非要见到戴逵呢?”王徽之就是这样一位孤僻倨傲的人。
王徽之原话是“兴尽而返”,并无“败兴”之意。后人改作“败兴而归”,语意便侧重于“败兴”,指乘着兴致来到,结果却很扫兴。
【乘虚而入】chéngxū’érrù
趁着对方空虚或没有准备时,突然进入(或打进)。源自《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二年》。
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央统治权力日趋削弱,藩镇一个个拥兵自重,形成了实际上的割据局面。唐宪宗即位后,便想逐个消灭这些割据势力。他曾几次派兵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但没有解决问题。817年,唐宪宗派沉着而有谋略的李愬(sù)为大将,领兵征讨盘踞在蔡州(今河南汝县)的吴元济。李愬先设计活捉了淮西骑兵大将李祐,后以礼相待。李祐被降伏后,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和四面的边境上,守蔡州城的都是些老弱残兵,我们可以乘虚直抵其城,等前方的敌兵得到情报回来救护时,吴元济就可能已被我们活捉了。”经再三考虑,李愬采纳了李祐的建议。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李愬率精兵九千,兵分三路,以李祐率领的三千人为突击队,出其不意,直捣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
后来,人们从“乘虚直抵其城”引申出了“乘虚而入”这一成语。
【程门立雪】chéngménlìxuě
程: 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 指站在雪中。冒着大雪站在程颐门前以求教。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条是《宋史》中的《杨时传》: 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妻弟,其言应更清楚、更明确。但是,不论从哪一段史料看,说的都是杨时和游酢去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时,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他们就在老师身旁等候。等程颐瞑坐后睁开眼睛,天色已晚,程颐就让他们明天再来。这时,门外下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从此,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形容学生尊敬老师,恭谨受教。
【惩前毖后】chéngqiánbìhòu
惩: 警戒。毖: 谨慎。谓把以往的错误或失败作为教训,使以后谨慎,不致重犯。源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孔颖达疏:“谓管、蔡误己,以为创艾,故慎彼在后,恐更有患难。”
周公(姓姬名旦)的哥哥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的统治。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那时,成王还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周公便辅助他,代摄政务。周武王的堂兄弟管叔、蔡叔是两个野心家。他们暗中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图谋不轨,对周公更是十分忌恨,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企图夺取王位。幼稚的成王听信流言,果然对周公不信任起来。周公为了避嫌,便辞离京城,住到外地去了。
管叔、蔡叔和武庚见周成王不信任周公了,都很得意,叛乱活动就更加明目张胆地进行。这时,周成王才明白了真相,便召回周公,并授命他平息叛乱。叛乱平息后,武庚和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从此周公继续摄政,等到成王长大了,就把政权交给成王。成王正式接管朝政的那天,感慨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意思是说: 我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谨慎办事,以防止后患。“惩前毖后”就作为成语流传下来了。
【惩一警百】chéngyījǐngbǎi
惩: 惩罚。警: 警告,告诫。儆: 警戒。惩办一个人以警告多数人。源自《汉书·尹翁归传》:“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西汉尹翁归任东海(今山东省东南和江苏省东北一带)太守,办事认真,执法严明。他对东海郡内的官吏、良民、坏人的情况都调查得清清楚楚,每个案件都亲自审理。尹翁归还作出规定,凡是要严惩案犯,或是在每年的秋冬召开官吏大会进行,或是在他巡察各县时进行。之所以要这样,主要为了用杀一个来警告成百人,使官吏、人民都服气,使那些行为不轨者都能感到害怕从而改过自新。尹翁归到任,亲自处斩了历任太守都不敢惩处的郯县大恶棍许仲孙,震动了整个东海郡,全郡坏人、歹徒个个恐惧,不敢再触犯刑律。东海全郡在尹翁归任职期间,一直太平无事。
又作“杀一儆百”“罚一惩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