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王演畴,明江西彭泽人。万历年中进士,官到山西副史。
一、期会款式
【原文】每月两会,或朔望,或初二、十六。先时约于洒扫,摆列书案坐席,东西相向,两边各几层。宗人照班辈序齿分坐,案上各置所讲书。另设讲读之席于前,负前楹向中堂。定二人为约讲约读,择少年音声响亮,或新进秀才充之。中一棹设云板,命一人司之,为约警。所讲书,如《易·家人》、《诗·国风》、《大学·修身齐家》、《孝经》、《小学》。并将国家律法,及孝顺事实,《太上感应篇》,善恶果报之类,每会讲几条。盖导之以经书典故,使知各当如此;惕之以法律报应,使之知不得如此。庶几知所趋避,不为醉梦中人。
【译文】每月聚会两次,或者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日。事先要进行清扫,摆好书桌坐席,东西相对,两边各摆几排。家族中人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书桌上各放所要讲的书。在前面另设讲读席,背前柱而面向中堂。指定二人讲读,选择年轻声音响亮,或者新中秀才的人担任。所讲的内容有,《周易》的“家人卦”、《诗经》中的“国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一节、《孝经》、《小学》等。同时像国家的法律,以及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太上感应篇》和善恶报应等事,每次聚会要讲几条。用儒家经典及典故对族人加以引导,使之懂得做人理当这样,用法律及报应故事引起人们警惕,让人们懂得什么事不可做。这样才能知道应向往什么,躲避什么,不做糊涂人。
二、讲约规条
【原文】每会清茶多备,茶点一行,饭一餐,并不设酒。讲约时,不许离席,不许两人私语,惟各端坐,专精静听。纵有疑欲问,并己另有发明欲吐,止须先时记存,俟其讲毕,然后问,然后发挥也。若有任意走动,及私语搀越剿说之类,宗长命击云板一声,便当翕然禁步杜口。如一人一会两犯,宗长命击云板三声,撤其席,押之拜庙,拜宗长,谢过。又“家人”起于“利女贞”,古今女诫母仪妇道备焉,并讲之。在会者熟记,归而述于母妻,亦为不约之约。讲毕,有数事询问处置,分载于后。
【译文】每次聚会要多准备清茶,并准备一顿饭,但不备酒。讲规约时,不准离开坐席,不准私语,要认真听讲。即使有疑问,而且有个人的见解要发表,也要等讲完后再问、再发表。如果有人随便走动,或交头接耳,听到宗长命令敲云板的声音,就要马上住口。如一个人在一次会中犯了两次,宗长便有权令人撤去他的坐席,押到宗庙谢罪。另外,“家人卦”从“利女贞”开篇,其中包含了古今的女诫及母仪妇道等论述。听会的人要记熟,回去向母亲妻子转述,这是不约之约。讲完以后,有一些事进行询问处理后,分别载于规约之后。
三、周咨族众
【原文】先问会中诸族人,有身家难处之事,内外难处之人,即对众请教。众随所见,与细心商榷。凡可解免其患难,裨益其身心者,无不具告,乃见家人一体之意。此会不为空谈。又闻族中某人,有某善行,即对众称扬,兼书之纪善簿,以共相效法。又闻某人有某过,亦委曲开谕,令彼省悟改图。不可面斥其非,使无所容,庶几恩不掩义。若有显过,为乡里所知,众便救正,无徒避嫌姑息,以长其恶。
【译文】首先问到会的族人中,有什么难办的事或难处的人,可向众人请教处理方法。众人根据自己的看法,与他认真探讨。凡是能帮他解决难题,并对他身心有益的想法,无不倾心相告,以此体现家族集体的情谊。这样聚会才不是空谈。对族中人的善行即当众表扬,并记在记善本上,供人们学习。听到谁有过错,也要委婉加以教诲,令其悔改。但不能当面指斥他的不是,使他无地自容,这样才不伤友情。如有大错,被乡里人都传知的,可大家一起帮他改正,不可爱面子姑息他,以助长他的恶习。
四、讥察正供
【原文】问族中钱粮,各户当依限输纳,不可任意拖欠。至累当里排者,充代比较。若藉口里排科收,则令其自纳,止以官单付里排应比。若数目不明,互相争执,族长令本房公直者一人,就宗约所算明,押之速完。务令本家钱粮输纳在各里之先。不烦催科,庶国为良民,家为肖子矣。倘充里排者,征收钱粮,不即完官,或花酒浪费,或荣运做家,致县中开欠,户解比较,久之则无意完官,妄希蠲赦,深为门户之羞。万一有此,于约所询得其忧,即具呈首告。盖一时拖欠数少,犹可措办,若节年包侵费用,穷年积岁,终必难完,其为身家之祸不小。名虽首弊,实免后灾。
【译文】每户应当按期交纳官粮,不可随便拖欠。以致连累里长,代你受气。如果借里长科收,就让他自行交纳,只把收据交里长查对。如果数目不清,互相争执不下,族长派本房一位公正的人,到宗约所查清,督促他快交纳完。一定要让本家在交纳钱粮上,居各里之前。不用粮官来催,才可成为良民孝子。如当里长的人,征收钱粮,设等交官,或喝酒浪费,或进行买卖,长期拖欠,时间延展既久,不想交纳,妄图赦免,这是家中的羞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随即报告官府。因为短时间拖欠数目少,还可以想办法凑,如果成年累月,就难能交上,是身家的大祸。揭出弊端,可以免日后之灾。
五、平情息讼
【原文】问族中有无内外词讼。除本家兄弟叔侄之争,宗长令各房长,于约所会议处分,不致成讼外。倘本族于外姓有争,除事情重大,付之公断。若止户婚田土,闲气小忿,则宗长便询所讼之家,与本族某人为亲,某人为友,就令其代为讲息。屈在本族,押之赔礼。屈在外姓,亦须委曲调停,禀官认罪求和。虽是稍屈,但留此闲钱作人家。趁此好光阴,读书穷理,不为客气所分,亦是自家讨便宜处。
【译文】问族中有无内外官司。除本家内部纠纷自己解决外,如与外姓有争端,非重大事情不可打官司。如果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宗长就派遣与打官司人家相亲善的本家人,前去调解平息。如果错在我族,要向人家赔礼道歉。错在外姓,要调停讲和。虽有些委屈,但可免掉打官司的钱。子弟要读书穷理,不为一时之气所使,也是自家占便宜处。
古代人物六、矜恤孤苦
【原文】问族中鳏寡疾苦,以相赒恤。《尚书》称文王惠鲜鳏寡。“鲜”字最妙。谓鳏寡之人,垂首丧气,赍与周给之,使之有生意。夫国于鳏寡,尚留其生意,况同宗一气相属者乎?今人酒肉馈遗,每施于外亲近邻、家温能还报之人,即往来不厌其频。而族中鳏寡,曾不一念及之!甑里尘生,门前草长,或鸠杖而倚门闾,或鸡骨而支床第。凄风苦雨,举目萧条。长日穷年,无人愀倸。纵同门共巷,尚且置若罔闻,而况住居相隔乎?偶经道过门,亦必佯为不知,更无特地相向者,怜俟其死,一假哭胡拜之,曰“予为族谊”也。族谊固如是乎?今于讲后,询问应恤之家,派各房先后,每人馈问一次。多寡随分,即寻常饮食果实之类,亦且见意。有病或为求医赎药。盖惠不期众寡,期于当厄。
【译文】关心族中鳏寡人的疾苦,以救济他们。《尚书》中说周文王“惠鲜鳏寡”。这其中“鲜”字用得最妙。意思是鳏寡的人,伤感悲凉,周济他们,使其有生机活力。国且如此,何况我们是同宗。今人常把酒肉馈赠给有回报的远亲近邻,与之往来频繁。而对族中鳏寡之人,却连想也没想到。他们的炊具里落满灰尘,门前杂草丛生,穷困无援,举目萧条,长日穷年,无人理睬。即便同门同巷,尚且视而不见,何况不住在一起的?即便偶然从其家门经过,也假装不知此门此户,更不用说会有特意来慰问的了。有的人只有等到其死后,才装模作样地哭着吊唁一番。今后各房要按先后慰问应抚恤的人家,物品多少看具体情况,即便是寻常吃喝所用蔬菜水果,也足以体现相亲之意。有病的要为其求医买药。鳏寡之人不可能全照顾到,但处于困境的应及时周济。
七、禁戢闲谈
【原文】示约讲读古人经书,商榷族中事体,了此倘有余闲,惟命童子歌诗,或习礼而罢,万不可言及他事。说鬼说梦,总属荒唐。言人富贵,便是羡人富贵;言人贫贱,便是笑人贫贱。惟是一片俗心肠,方有此闲言语。若论饮食之美恶,评女色之妍媸,尤为市井下流。即如援引邸报,谈及朝政,或边境警息,或缙绅差除,古人云:“一日看除目,三年损道心。”又云:“士君子不可无忧国之心,不可有忧国之言。”有忧国之心而言之,已为出位;若无忧国之心而言之,更为讪上。若言及官府得失,人家长短,闺门隐微,便是杀身之道,各宜痛戒。偶有一犯,众共斥之,后不许与会。
【译文】在宗约中讲读古人的经书,商讨族中的事情,这些事做完之后如还有时间,就让儿童读诗经,或者学习礼仪,而后结束,千万不可谈及其他事情。如果谈鬼说梦,都是荒唐的事。谈别人的富贵,就是企羡他人的富贵;说人贫贱,就是笑话人家贫贱。只因自己的心地庸俗,才有这些闲话。如果谈论饮食的好坏,品评女人面貌的丑俊,更是低级下流。即使援引官报,谈论国政,或者边境的敌情消息,或者官宦的任免,也是不可以的。古人说:“一日看了拜官接职名单,就损坏了三年修身养性之诚心。”又说:“人不可没有忧国之心,但不可有忧国之言。”有忧国之心而说出来便是越出自己的地位;如果没有忧国心而乱说,更是毁谤君主。如果谈论官府的得失,人家的好坏,闺门隐私,便会遭杀身之祸,应当痛加戒免。如有了违犯,大家就一同斥责他,从此不许与会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