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有些事赤脚女人不能做
22389800000002

第2章 译序

20世纪后期,拉美掀起了一阵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卡洛斯·富恩特斯等作家为代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浪潮,被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如今,一些女性作家和出版社认为,近年来,一场由女性领导的“新拉美文学爆炸”正在文学界孕育、萌芽。智利女作家保利娜·弗洛雷斯说:“的确,近年来,另一种‘爆炸’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我认为这和出版社是有关系的,它们给予女性作家的空间越来越大。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成为女性作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也不是惊喜,因为读者更集中关注的不是作者是男性或是女性,而是好的文学作品。”[7]而就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和类型而言,文学意义上的21世纪当代拉美人,拉美女性的社会生活仍旧是一个空白点,我们需要了解当下的拉美,了解它最真实的一面。

玛格丽塔·加西亚·罗瓦约,哥伦比亚当代女性作家,出生在美丽的加勒比海港城市卡塔赫纳,现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她笔下曾创建过一个名叫“苏达吉亚”(Sudaquía)的博客和“怒放之城”(La ciudad de la Furia)专栏。“苏达吉亚”(Sudaquía)精彩地记录了拉丁美洲世界的各式风情以及各种优劣、善恶和根深蒂固的思想。南美人会嘲讽地自称“南美佬”(sudacas),玛格丽塔将这种幽默的自诩方式变成名词形式“Sudaquía”,来命名描写这片大陆的记录文章。“sudaquía”的成功带动了玛格丽塔另一专栏作品“怒放之城”的广受欢迎。这次她要讲述的不是拉丁美洲,而是直奔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讲述这个传奇城市不一样的故事。

玛格丽塔还为西班牙语美洲多种著名杂志写过新闻报道,曾在卡塔赫纳任电影分析教师,担任过由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创建并主持的新伊比利亚美洲新闻基金会(FNPI)研讨会协调员。2010年至2014年间,任托马斯·艾洛伊·马丁内斯文学基金会(FTEM)常务理事。2014年获“美洲人之家”文学奖。其作品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多国翻译并出版。

《有些事赤脚女人不能做》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于2009年在拉美首次出版,2010年相继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版。讲述由九个女人主导的九个故事、九种生活的琐碎片段以及她们孤独和失望的情感。这部作品里的女主角和作者本人玛格丽塔一样,有属于她们的魅力。玛格丽塔2012年出版小说《即使一场狂风掠过》(hasta que pase un huracan),并在2017年出版其英文版;2013年的作品《我没有学会的》(lo que no aprendí)也在2017年被译成英文;2014年,玛格丽塔以新作品《糟糕的事情》(Cosas peores)荣获当年“美洲人之家”文学奖;2017年出版她的最新力作《死亡之时》(Tiempo Muerto),继续在文字里探索她曾经写到过的拉美大迁徙,丢失的民族身份,家庭关系,种族和阶级冲突……

2005年起,玛格丽塔开始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生活,据她本人透露,她全新的写作生涯开始于阿根廷,《有些事赤脚女人不能做》这部作品的灵感也来源于在布市的生活。因为在卡塔赫纳,人们记得她,更多的是因为她身上的标签:哥伦比亚《宇宙报》(El Universal)的电影专栏作家,或者是哥伦比亚波哥大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的电影分析学老师,又或者是新伊比利亚美洲新闻基金会协调员。而在这座城市,她可以开始思考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自2005年至今,作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全新的环境中生活已有十余年之久,她的作品风格和写作视角完全不同于之前描写女性的作家,以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和故事给我们展现了21世纪拉美的社会生活。就其本身而言,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新想法的当代作家:不管从读者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而言,玛格丽塔·罗瓦约都不偏爱充满幸福感的“童话故事”。她认为,文学就应该完全贴近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她是现实主义者,所以她的作品中绝对不会出现魔幻主义元素。她笔下的人性就如同陷入沼泽地一样的困顿中,但我们总会有办法解救自己。比如,说到人性,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组建一个家庭,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单位。所以,家庭是她特别钟爱的一个文学主题。而且,因为她不偏爱幸福的故事,所以她笔下的家庭也不一定是和睦的。对于阿根廷布市,一个多年来让众多其他拉美国家的人心生羡慕的地方,她提出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她在布市的十多年让她觉得,时间能让人明白:很多东西并不如你之前想象的那样。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日益残酷的城市,这里的很多东西甚至不如拉美其他国家。正如她所说:“就我的所见所闻,我发现它已经失掉了以前的光辉,虽然我不知道这种失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只能和40年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相比,甚至更糟糕。在这里的十年,我亲眼目睹了它的衰落,从最基本的收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医疗体系等。”另外,她的作品点出了很多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交流问题。她认为,这是一个零交流的时代。我们通过各种先进的社交媒体,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系,表面上我们是交流过于频繁的,但交流的质量却日益下降。她的素材来源、灵感来源除了现实生活,还有她看过的电视剧和电影。她坦言,闲暇时间,她非常爱看各种电视剧和电影,所以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电视这个元素反复出现,或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或作为一种主题突出的手段。

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一段特别的时期。刚来到布市的她,感受到了背井离乡的孤独,所以很想写一些和孤独有关的故事。那时,她努力地适应新环境,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过去和家庭,因为在罗瓦约的童年和家庭里,女人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一直认为,加勒比地区的女性角色是既含糊不清又不可缺失的,她们总是异常温顺,但内心里又有着想要控制周围环境的强烈意愿。记忆里出现家庭里的女人再加上当下漂泊的境遇,于是有了谈论“孤独”的功能性人物:就是女人。

这是一部讲述九个女人故事的作品,通过九个女人独自成章又相互连接的九个小故事来谈论爱情、死亡、友谊、孤独、失望、空虚等主题。她笔下的这些主题不管是在文学里的生活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易识别的,因为它还有一个共同点:即便再真实,总还是会有优美的光芒点缀。“孤独”则是整个作品的主线。玛格丽塔说:“要谈孤独,我知道我笔下的人物就应该是女性,因为她们在这个主题中是有功能性作用的。我不是女性主义者,我不喜欢被人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不能让我表现这部作品,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次女人们自己写的文学作品。”[8]

她笔下的这九个女人究竟是谁?或许是一群她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女人的集合,她们面对着一系列困难的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并不严重也不特别,但是她们无时无刻都要经历失望、寂寞、痛苦,终究,她们的生活还得继续。这种无奈的屈从什么时候会发生?玛格丽塔觉得,当人物和环境关系格格不入时,正是孤独出现的时候,很像她在布市最开始的时候。作者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过,这里描写了九个女人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女人而作——作者的母亲,玛格丽塔最熟悉的孤独女性之一。那么,究竟更像是她在布市生活里熟悉的身边女性的集合,还是以母亲为代表的加勒比女性味道更浓?让我们一起先去看看“女人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