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太古
22454000000003

第3章 自序

上古神话是我国远古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发现以及对其表面现象之认知,继而产生较为理想化的想象,随之将其人格化,也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朴素而朦胧的理解,初步形成理想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等。我国上古神话极具庄严感和沉重感,其中不乏救世和悲壮型的英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坚定执著、坚韧不拔的责任感,以及高贵的精神品格。

上古神话所表现初民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历代文化传承,深深扎根于人们心底,对民族文化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民族性格,以及思维、行为和生存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便是上古神话充分体现初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初民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等,塑造后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力量,通过不断传承,强化了后人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从上古初民那里继承了这种高贵的精神品格,并将这种精神品格转化为战胜自然灾难的精神力量。

我创作《太古》这部小说,缘于我在山西省怀仁县的一次野外考察。早在1963年7月,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就在山西省怀仁县城西北的鹅毛口村西1公里处的瓜地沟内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在《山西怀仁鹅毛口古石器制造场遗址》一文中推断:“如果在附近能发现他们的住地和墓地,那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居民区。”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我在距离鹅毛口村瓜地沟旧石器遗址2公里外的一处斜坡土下发现了文化层堆积,并从文化层堆积中发现了100余件比较粗糙的石器。为了体现成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我将发现的石器、动物骨骼和陶片样品送检,经过碳十四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10500至11600年。基于这次野外考察,我开始尝试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为蓝本创作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希望为影视化提供详尽的原始素材。

神话题材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表现的对象,如古希腊神话,它不仅是希腊文学丰沃的土壤,而且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传统神话虽零零散散,但也足够丰富多彩,相关记载散见于如《山海经》《易》《书》《诗》《淮南子》《楚辞》《列子》《庄子》等古籍中,甚至《史记》《帝王世纪》《左传》《国语》等一些史书中也有不少神话记载。汉文古籍保存下来的神话大都残缺不全,一部分主要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天问》等古籍中,而其中多有抵牾之处,未可尽据,多有遗憾。如女娲和伏羲来自哪里?女娲挥鞭甩泥点儿造人的依据又是什么?三皇、五帝究竟都是哪些人?盘古和形天为何争帝?女娲是如何补天的?补天的依据是什么?共工氏到底死于谁手?夸父究竟是何人?他又为什么要不可思议地追日?上古时天上真有九个太阳吗?天神与人类因何联系在一起?粗举一二端,然不能尽备,皆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娱乐。

长篇小说《太古》共一百余万字,主要讲述创世大神盘古经过三次轮回一统三界的故事。泰初,盘古创世后去往未来世界,遗命弟子泰初四神守护天阙。后泰初四神被天斗所弑。在盘古化身指引下,天斗借照石之力造了五大弟子——女娲、女姬、伏羲昊、轩辕昊、笪殷昊,众弟子又造了众神。女娲又率众神下界在太行山一带造人。伏羲昊和女娲吃芃果互生情,生下须菩提。天斗坐化后,玉帝继位,伏羲、笪殷、轩辕三昊借机夺星自立为祖。后笪殷顼又弑玉帝篡位,自封天尊。此时,盘古轮回体龙帝轩辕健自太阳宫而出,与形天轮回体轩辕姝涵结为夫妻。笪殷顼闻轩辕健乃龙帝出世,恐危己之天位,便设计将轩辕健投入烊龙池以绝后患,结果反助轩辕健炼就大乘道法。笪殷顼又逼迫须菩提将轩辕健骗至西天门,将其投入凡间轮回。龙帝轩辕健下凡后,生于叶氏人家,名铭昌。在陆正及众神的帮助下,铭昌记起三界之事,并在冥界建立根据地,带领冥兵打上天极星,剿灭了轩辕昊、伏羲昊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推翻了笪殷顼为首的中央天廷,建立了强盛无比的轩辕神国。

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完全是以救世英雄的形象出现。《太古》中除了泰初盘古、天斗等部分内容外,主要是以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为主线展开故事的,创作灵感来自我在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的野外考察,其中的很多发现不禁令我联想到上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画面。

怀仁,心怀仁德、归服于仁德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因以怀仁。“怀仁”二字一语双关,作为地名出现意义非凡,《太古》核心所说:“天下之事莫过于怀仁。”古人云:“忝此钦贤性,由来常怀仁。”《礼记》曰:“君子有礼,故物无不怀仁。”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女娲造人地,我选择以太行山作为大背景,怀仁作为具体地点。

创作《太古》这部小说,我研究了大量古籍。譬如《山海经》,颇为复杂,随其想象而再想象,根据多方学科还原真貌,实难也。地理多参考《水经注》,亦难免有谬误,因遂忽视,故不依引。如研究怀仁地名,发现《地理志》记载:“怀仁县有夹山。”又发现《左传》记载:“夹山在县西四十里,齐鲁会于夹谷。”我查阅资料,发现山西省怀仁县并无夹山,原来《地理志》中所记载的怀仁县实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历史名称,与山西省怀仁县并无涉。

《太古》中将女娲造人的地点安排在怀仁,将伏羲教民佃渔畜牧安排在桑干河一带。而怀仁就地处桑干河上游。《怀仁县新志》载:“桑干河,西北距县治三十里,邑中诸水俱汇入桑干河,而过境处,止黄家庄、西安堡十余里。”

《水经注·漯水》载:“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此处武周应为武州。“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故城即指武州故城南。“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日中城即今怀仁县金沙滩镇日中城村古城遗址。早起城即今怀仁县金沙滩镇安宿疃村古城遗址。《金志》载:“怀仁有早起城,在今怀仁三十里,亦曰食时城。”旧志又谓之“鸡鸣城”。从《方舆纪要》记载来看,诸城俱是北魏孝文帝所筑。“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此为明确记载桑干河流经怀仁地域。

《水经注·漯水》又载:“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汪陶县之故城。”此即指怀仁县海北头一带。先秦文献记载蚩尤曾居南池城(《怀仁县新志》一曰兰池城),后被黄帝所灭。《太古》中详细介绍了蚩尤被黄帝所灭的具体细节。“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怀仁县有火山,即此。《魏书·孝文帝纪》:“秋七月辛亥,行幸火山。”《元和志》《环宇记》并云:“火山在云中县西五里。”云中县即在今怀仁县西南。“元魏初居云中,即今山西大同府怀仁县,后迁洛阳。”此可说明。

《太古》中将女娲补天主要地点也安排在怀仁。小说中女娲携众神下界勘察火灾,就住在怀仁玉龙洞中。《怀仁县新志》载:“怀仁县七峰山有玉龙洞。”火山(或为七峰山之一支)即在此。《怀仁县新志》又载:“考〈水经注〉,火山南岸有风穴,阙大容人,其深不可测,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不可暂停。”而《御览》四十五、《环宇记》俱载:“南崖下有风穴,阙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不可暂停。”对比只有个别字之差,也可以作为小说里玉龙洞设置的一个依据。

清学者杨同桂所辑之《渖故》记载,怀仁县有“神穴”,据考为今怀仁县之燕家山。《怀仁县新志》载:“东北距县治六十里,上有燕家洞,石镌‘燕洞宾重修’五字。又西南十里,曰金龙山……”据此可知洞中有修道者。县志记载与《渖故》记载,距离只有十里之差,或为笔误。《渖故》记载:“怀仁县东七十里乱山重迭中有穴焉,土人名曰‘仙人洞’,名襚神者也,口极狭,入者须匍匐蛇行,再进百余步,乃能伛偻,四壁皆石,作龙凤狮象,种种形状,再进则临陡崖,越而下如击鼓声,盖中空也,再进则有石七级……”《怀仁县新志》记载玉龙洞的神奇,曾有人见“仙人跌坐洞口。相传,芒鞋草笠,肩挑巾箱,独跻三清殿上,尸解于此,至今巾箱犹存。”又记载怀仁县有燕家洞:“在县西南六十里燕家山,其西向阳之石洞,名张良洞,子房(汉初功臣之一)辟谷从赤松子游寓此。”说明此地极具仙气,吸引方外人士来此修道。《怀仁县新志》又载怀仁县有聚仙台:“在县西南六十里,产房村北之天罗寺。寺废台存,上有仙人铁拐李脚迹拐印。”又载:“滴水崖,在县南西六十五里之金仙洞,石壁有孔,曰滴水数壶,可供一人用。”又载:“神泉,在县北四十里,泉二眼,水甚甘冽。”又载:“双井,县南九十里。地一丈,涌泉二所,古镜泉,莎泉。今砌为井,故名。”又载:“黑龙池,在县西南一百二十余里,土山下涌出泉水。”又载:“五龙海,在县西南十五里,广亩余,深不可测。”又载:“镇子海,在县东二十里,脉通黑河。”又载:“娘娘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与山阴接界。上有北岳圣母诸庙,因以得名。”又载:“南寺山,中林木茂盛,石径崎岖。上有千佛寺。”又载:“得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口名寺峪。入口石岩暂峭,山脊崎岖。又名葫芦峪。隆庆年,上建元帝庙、老君庙。下有石井,深不可测。”又载:“禅房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他不胜枚举。结合这些历史记载,我把怀仁这些可挖掘的神话传说都写进了《太古》中。

贾平凹先生说:“《太古》是一部中国神话史诗。”它所描绘和歌咏的不是众神在物质欲望方面的斗争和索求,而是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奋斗和追求。它是大千世界和万众生灵的一面镜子,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的一部历险记。

殷谦

2018年6月18日

于新疆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