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2248800000001

第1章 中国卷·上古时期(1)

上古时期

混沌初开

在上古时期,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便形成了神话传说。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传说,在万物产生之前,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鸡蛋里是一片漆黑,混沌不分。在这个大鸡蛋里孕育着一个巨人,名叫盘古。沉睡了一万八千年之后,他终于醒了。盘古醒来后,看不见一丝光明,呼吸也非常困难,于是便决心走出这个大鸡蛋。随着一声巨响,盘古劈开了这个束缚他的大鸡蛋,将紧紧缠住他的混沌、黑暗慢慢分开了。清的一部分飘动起来,慢慢上升成为了天;浊的一部分则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盘古担心天和地再次连起来,便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他的身子长一丈,天地也就分离一丈。当天空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时,盘古也已经筋疲力尽,他躺下身来,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死后,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海洋,躯体变成了三山五岳,毛发变成了花草树木;呼吸变成了风,声音变成了雷,开心的时候变成晴天,愤怒的时候就变成阴天。所以,是盘古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美好世界。

盘古像

在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世上有了山川海洋,也有了花鸟鱼虫,变得生机勃勃。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走在这莽莽的原野上。看到这美丽的大千世界,她却感觉到十分孤单,因为她没有看到和自己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塘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好后往地上一放,泥人居然活了,她感到很高兴。后来,女娲甩动蘸上泥浆的藤条,泥点掉落在地上也变成了人,大大加快了造人的速度。

女娲还参照世界万物传宗接代的方法,将人类分为男女,教人类进行交配,繁衍后代。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把人与禽兽区分开来。后世人把女娲奉为“神媒”,尊其为人类的始祖。

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之后,大约在2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又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神祇,神话中称他们为“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在“三皇”时代,太阳和月亮已经开始有规律地起落,昼夜开始分明。

“巢皇”何许人也?

相传在女娲造人之后,人类并不太平。因为上古时期的禽兽数量远比人类多,因此居住在地面上的人类,经常会遭到禽兽的攻击,时刻生活在危险中。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部分人类开始向北迁徙。他们来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今山西和陕西一带),模仿鼠类动物的生存方法,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居住在里面,并用石头或树枝将洞口挡住,这才安全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人留在了南方,他们宁愿继续过着危险的生活,也不愿去忍受北方的寒冷气候。

这时候,在九嶷山南的苍梧,有巢氏出生了。传说他曾经游过仙山,并且得到了仙人的指点,因而有了极高的智慧。他看到鸟类在树上筑巢,受到了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教人们在高大的树干上用树枝和藤条建造房屋,树枝将房屋四周和屋顶遮挡得严严实实,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避免禽兽的攻击。从此人们告别了以前的危险生活,再也不用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了。

人们对有巢氏非常感激,推选他为部落酋长,并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成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不久之后,各个部落都流传着他的事迹,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拥有圣王的才能,便又推选他为总首领,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并尊他为“巢皇”。

传说有巢氏执政以后,将都城迁至北方圣地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有巢氏让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而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石楼山被后世人称为有巢氏的皇都。

有巢氏时期,中华大地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以打猎和捕鱼作为主要的社会活动,女子则采集野菜和挖掘植物的块根。当时人类的婚姻形式也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杜绝了亲属之间的通婚关系,而且同一氏族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只能选择其他氏族里的男女结成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

钻木取火的故事

尽管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但人们仍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因为人们不知道火为何物,更不懂怎么使用火,所以只好吃生的食物,长此以往,就经常生病,寿命也不长。大神伏羲不忍看到人们这般生活,便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想告诉人们火的用处。树木被雷电击中,马上燃烧起来,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得四处奔逃。直到雷电停了以后,周围也没有了野兽的嗥叫声,一个年轻人才慢慢靠近。他小心翼翼地走到火边,不久便觉得身上变得很暖和。他马上让大家都过来,因为火不仅不可怕,还给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人们在取暖的同时,还闻到了野兽被烧死后发出的香味。于是,人们围在火堆边,分吃了被烧过的兽肉,都觉得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意识到了火的用处很大,便捡来树枝,将火种保留起来,不让它熄灭。但是有一天,因为值守的人睡着了,火还是熄灭了。

伏羲看到了这些后,便托梦给最先发现火的那个年轻人,告诉他西方的遂明国可以找到火种。年轻人醒了以后,就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梦中所说的遂明国。可是看到眼前的景象并不像他想的那样,这里一片黑暗,根本找不到一丝火的痕迹,年轻人心灰意冷地坐在一棵叫“遂木”的树下休息。忽然,年轻人的眼前出现一闪一闪的亮光,他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他看见在一棵遂木树上,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坚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它们每啄一下,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看到这里,年轻人忽然明白了什么,他立刻找来了一些遂木的树枝,并用小树枝在大树枝上不停地钻。不久,树枝上果然闪出了火光,可是却并没有着火。年轻人没有放弃,他又找来各种树枝不停地试验。终于,树枝上闪出了火苗。他回到家乡以后,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了大家,从此寒冷和恐惧的生活远离了人们。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了人们的钦佩,人们推选他为首领,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华夏始祖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华夏民族又称“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炎、黄二帝。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皇帝多通过为黄帝设庙祭陵来象征自己的正统地位,黄帝也是中国宗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史记》中,黄帝是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讲述了黄帝始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因为居住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的史实。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兴盛的时代,有史料记载:“自燧人氏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网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后来,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被后人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包括一些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也常自称“炎黄子孙”。

三皇五帝

在儒家学说里,“三皇五帝”是指燧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和禹。前三位是三皇,都是创世神话中的神人,或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进迹的象征。后五位是五帝,主要是部落联盟时代的杰出人物。

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黄帝在战胜炎帝之后,又擒杀蚩尤巩固帝位,所以黄帝与蚩尤之战也被视为黄炎之战的余波;第二种说法是赤帝(炎帝)遭到蚩尤驱逐后,向黄帝求助,二帝联手在中冀将蚩尤擒杀;第三种说法是蚩尤起兵进攻黄帝,兵败后被杀。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与第一种说法相吻合。

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记载的内容讲述了第二种说法,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黄帝的最早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第三种说法见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魅,雨止,遂杀蚩尤。”

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不论哪种说法最为真实,它都奠定了黄帝天下共主(相当于王)的地位。黄帝擒杀了蚩尤后,统一了中原部落。而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族地区,并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告祭天地,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因在其封禅之时天上显现黄色的大蚓、大蝼,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所以号称为黄帝。之后,黄帝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因此才有了华夏九州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