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夏桀本来就不得人心,因此商汤一举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
盘庚迁殷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最频繁的王朝就是商朝。商王朝历经600年左右,自商王中丁统治时开始,先迁都于嚣(今河南荥阳东北),后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接着又迁于庇(今山东鱼台附近),再迁于奄(今山东曲阜),最后才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被称做殷朝或殷商。
商王中丁时期以后之所以频繁迁都,主要是因为商朝的王位继承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这两种继承方法的同时存在,很容易引起叔侄之间的夺权斗争,导致内乱不断,阶级矛盾加深。商王阳甲即位以后,商王朝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乱,贵族和大臣也越来越腐化奢侈,商朝的国力日益衰弱。一些诸侯和少数民族不再听从商王的号令,甚至公开进行反叛。导致人民的生活更加混乱不堪,再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商王朝内忧外患,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王阳甲死后,其弟盘庚继承了王位。面对国家衰弱不堪的现状,盘庚毅然决定迁都,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弊病。盘庚选择殷作为新都城,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殷地处黄河中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建设和发展生产;二来迁都以后,重新发展,可以抑制王室、贵族,缓和阶级矛盾;三则从战略方面来说,迁都殷便于进击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适合防守,都城会比较安全。
但王室和贵族们却极力反对,因为他们清楚,只要迁都,自己就不能像现在这般安逸舒适地生活。许多贵族不仅公开反对,还暗地里四处散布流言,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企图阻止迁都。但盘庚意志坚定,并没有因为贵族、大臣的反对而改变主意。他把贵族、大臣们召集起来训话说:“我要效仿先王关心臣民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怀有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不得安息。”接着,盘庚又说出迁都的原因。王室贵族们只好乖乖听从号令,跟随盘庚迁往殷地。
虽然盘庚的迁都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但是本质问题却没能解决。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贵族大臣们不习惯,老百姓也不适应,很多人闹着要回家,王室贵族趁机煽动百姓重返故都。无奈之下,盘庚只得再次召集臣民训话。这次盘庚的态度非常强硬,他警告贵族要规规矩矩地服从命令,否则必将施以严重的惩罚。双方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但盘庚始终立场坚定。经过几年的努力,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政治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动荡的岁月,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因此,盘庚迁殷是商王朝由衰到盛的一个转折。
知识链接
“众人协口”牛骨刻辞
甲骨文甲骨文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学者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所著的《契文举例》中也已开始对甲骨文加以解释。1928年后又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甲骨文。这些文字大多都是商朝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属于盘庚迁殷到商亡200多年间的遗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这些珍贵历史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著名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代表了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峰。
后母戊鼎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同类文物中最大的青铜器。该鼎呈长方形,有四足,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刻有“后母戊”三字,这说明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后母戊鼎的发掘充分反映了商代铸造业的高度发展。
经过盘庚的治理,在殷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繁荣的都市。商王朝的国力、生产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如青铜器的制造,在殷城附近就有一个可容纳上千奴隶同时劳作的青铜器作坊。奴隶们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做原料,冶炼铸造了成千上万件斧、戈、矛、刀等武器,以及鼎、爵、觚、壶、盘、盂等饮食器皿,和斧、凿、钻、铲等工具。当时许多青铜器的造型十分优美,并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后来著称于世的青铜器文化。
在殷墟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刻有文字的乌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些文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据考古研究,这些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造字方法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已经具备了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甲骨文有4500余字,而且大多已经被考古学家破译。这些发现说明,盘庚时期的商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盛,百姓安居乐业。
武王伐纣
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又经过了几代的发展。到了商纣王在位时,商朝已经走向了衰落,国内外的局面十分危急。起初,商纣王也曾下过励精图治、改变国家现状的决心,并率兵亲征江淮地区,扫平叛乱,俘虏了大量的奴隶。
商纣王
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冲昏了纣王的头脑。于是他开始了“酒池肉林”的荒淫生活,和夏桀相比,商纣王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朝的酒池肉林与夏朝的酒池肉林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都是君王为了讨好宠妃而兴建的。酒池建在富丽堂皇的王宫中,池中灌满美酒,其面积大到可以在里面划船,足够3000人不停狂饮。“肉林”则是在树上挂满肉,随手就能取食。建酒池、悬肉林,纣王让男女裸体追逐嬉戏于酒池肉林间。当然,这些是不够的,还得有美人为伴,这个美人就是苏妲己。为了取悦妲己,纣王投其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刮钱财,修建高达10多丈的宏丽鹿台,里面装满了奇珍异宝。
纣王为了女色,离经叛道,肆意妄为,视天下人为草芥。王朝内的贤臣对这种做法极为不满,多次进谏纣王,望其知过而止。这当然也遭到了妲己的嫉恨,而纣王对妲己的宠幸已经达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程度,所以这些大臣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国家本来就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纣王却荒废朝政,荒淫无度。再加上诸多贤臣被杀,各地诸侯心生不满,逐渐不再听从纣王的号令。而纣王为了压制诸侯的反叛和朝内大臣的怨恨,以杀戮和重刑来威慑。据说,在妲己的怂恿下,纣王发明了许多残酷的刑罚。其中最为著名的叫做“炮烙之刑”,就是在一根粗大的铜柱上涂满油,下面架炭烧火,周围烈火燃起,让犯人们光着脚从铜柱上走过。犯人们在上面走不了几步,就因无法忍受痛苦而掉进火海,最后被活活烧死,而纣王和妲己则在一旁幸灾乐祸。
“纣”是周朝给纣王的谥号,“纣”的含义就是“杀戮无辜”。据史书记载,纣王曾经把九侯剁成肉酱,把鄂侯做成肉干。其堂兄箕子无法忍受他的残暴行为,前来规劝,结果却被纣王关进监狱,箕子装疯卖傻,才免于被杀。其后,他的叔叔比干也进宫劝谏说:“大王您不按先王的圣德和法律治理天下,只听信妇人之言,为所欲为,再这样下去,我们商王朝很快就要亡国了。”纣王听后,暴跳如雷,认为比干是在给他难堪,盛怒之下,又听了妲己之言,便将比干处死。由于比干被传为圣人,纣王还挖出他的心脏,看看圣人的心是否真的有七个窍。这下子,一些忠心为国的大臣再也不敢进谏了,他们有的装疯卖傻,有的偷了商朝太庙的祭祀用品,前去投奔准备夺取天下的周武王。
此时的纣王可以说是众叛亲离,尽失民心。诸侯不再支持他,就连他的兄弟微子都离他而去。在纣王的暴政统治下,人人自危,很多人都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在这种局面下,地处西部的周部落等到了时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戎车300乘、虎贲先锋3000人、甲士4.5万人,会集依附他的诸侯军队起兵伐纣。周与诸侯之师到达商郊牧野,庄严誓师。纣王仓皇部署,调集大军,开赴牧野,与武王对阵。虽然纣王之师远远多于武王,但是因纣王暴虐至极,遗弃骨肉兄弟,任用奸人,残害百姓,士兵大多不肯为纣王卖命。战争一开始,商军前锋部队便倒戈投降,反过来帮助周军攻击商军,只盼望武王尽快打败纣王。武王乘势指挥军队冲入敌阵,商军兵败,纣王逃回国都,在鹿台上用4000多块宝玉环绕周身,然后自焚而亡。武王对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用剑击之,再用黄钺砍下了他的首级,悬于大白之旗示众。武王伐纣成功,商王朝至此灭亡。
公正地说,把商朝的败亡全部归咎于“美女祸国”,的确有夸大的成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在纣王的统治下,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最后民心尽失、众叛亲离;二是因为商朝在长期的掠夺战争中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商朝的统治者对周部落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致使最终被周部落击败;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平时对军队要求不严格,军纪散漫,不注重训练,当战争到来时仓促应战,最终一败涂地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武王伐纣后,进入了商都,并将商的畿内分为邶、鄘和卫三个诸侯国:邶由纣王之子禄父(即武庚)管理;鄘由自己的管叔鲜管理;卫由蔡叔度管理。安排妥善后,武王便继续带兵征伐那些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在征服了所有诸侯后,武王还师西归,在新迁的都邑镐京举行了庆典,建立了周朝。
周王朝建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政治形势很不乐观。当时,为了巩固政权,武王采取按功行赏的方式理顺了家族内部的关系。武王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先后封了鲁、齐、燕、卫、晋、宋和虢等71个诸侯国,让周王室成为了众星拱月中的“月”。
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周成王即位时,只有13岁,没有能力治理国家。所以,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即周公)便代其摄政,行使天子的权力。虽然周公竭尽全力辅助成王管理政事,但还是遭到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的猜忌,他们造谣说周公有野心,企图篡夺王位。
当时,不满足于周朝分封的武庚,便借此机会联合管叔和蔡叔起兵叛乱。在武庚和管叔等人的散播下,镐京一时谣言四起,召公奭听信流言也开始怀疑起来。成王年小,分不清事实真伪,所以对辅助他的叔父也不太信任了。
后来,周公出来辟谣,他首先向召公奭推心置腹地表明心意,说他绝没有野心,希望召公奭顾全大局,不要听信谣言,中了小人奸计。周公这番诚恳的话感动了召公奭,使他消除了对周公的误会。周公在解决了内部矛盾后,当即调集兵马,亲征武庚。
就在这时,东方也有几个部落开始蠢蠢欲动。周公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小部落上,于是便授权给太公望,由太公望负责征讨那些不服周朝的诸侯,自己则全力讨伐武庚。3年后,周公扫平叛军,杀死武庚,把管叔革职,发配蔡叔。管叔觉得没有脸面去见哥哥和侄儿,便自杀了。
周公东征时,还抓获了一大批商朝贵族。因为这些贵族反周,便叫他们是“顽民”。周公不想这些顽民闹事,便在东面新建了一座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把他们迁到那里,并派兵管理。因此,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都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都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政期间,不但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还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20岁时,周公便把政权交还给了成王。
周公
知识链接
姜太公
姜太公钓鱼周文王是周国的著名领袖,他非常注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在征收赋税方面也很有节制,深得周国百姓的爱戴。周文王看到商王朝的统治者越发暴虐,便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以便日后能够推翻商朝。而此时,周国渭水附近有一个老先生名叫姜尚(字子牙),他才华出众,满腹治国安邦的才学,但却一直没有用武之地。因此直到他70多岁,依然穷困潦倒。后来,当他听说周文王要招贤纳士,便天天来到渭水河边钓鱼,希望能够见到周文王。果然,没过多久周文王便来到渭水岸边狩猎。在那里姜尚结识了周文王,周文王发现姜尚用的鱼钩是直钩时,便上前询问,姜尚说了“愿者上钩”这四个字。于是两人一见如故,大谈天下大势。之后姜尚便辅佐周文王把周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文王死后,姜尚继续辅助文王的儿子武王,直到灭掉商朝。
成王死后,他的儿子康王即位。在康王统治的50年间,周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这一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
成王、康王之后,周朝逐渐加重了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和剥削。到了第十代君王周厉王统治时期,矛盾更为加剧。公元前841年,平民因为不堪忍受周厉王的暴政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暴动虽然最终平息了,但周朝的统治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到了周幽王在位时,周王朝已经走向了分崩离析,国力日渐衰落。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沉迷女色。为了博美女褒姒一笑,周幽王竟然给诸侯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便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被褒姒迷得神魂颠倒,为了她竟然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
后来,西戎兵攻陷周都镐京,周幽王众叛亲离,最终被杀。周幽王死后,原来的太子姬宜臼被拥立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把周朝定都镐京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
西周灭亡标志着周王室势力的衰落。东周建立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襄公是个很荒唐的国君,曾和已嫁给鲁国国君的妹妹私通,做出了许多有辱伦理道德的事,最后还谋害了鲁国国君。最终,他也因为淫乱无道和不知收敛,死在手下大臣的刀下。因此,齐国也发生了内乱,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为了逃避人祸来到了莒国。
虽然齐襄公一生荒淫无度,但到死前也没留下一儿半女,所以齐国的君位只能由其弟弟继承。问题是,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另一个是在鲁国管仲门下学习的公子纠。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决定立刻回国继承君位,就看谁先回到齐国。
公子纠的老师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按正常速度,一定是小白先到齐国。于是,管仲带了30辆兵车,轻骑先行,准备在路上解决公子小白。很快,管仲就在一个叫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的地方,发现了公子小白一伙。管仲当机立断,弯弓搭箭,准备射杀公子小白。箭射出之后,只听公子小白的随从们号啕大哭。管仲觉得自己阻击得手,便打马赶往齐国,和公子纠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