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死于盲肠炎(今天一般称阑尾炎)。这种病即使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大病,并不会夺命,但他最终就因为这病而死去了,因此,赵声的生命完全与黄花岗的烈士们一样,都是为了起义,为了中国革命而付出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拼掉的!
听到赵去世的消息,硬汉黄兴昏了过去……
六
广州起义后五个多月,武昌起义成功。
对于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我在本文开头就写到,孙中山曾对此作了总结。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看孙中山所写的这一段话吧,或许是因为文体的要求,这段话虽然写得饱含深情、文采斐然,但并没说出多少实处,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无非是说广州起义给后来的武昌起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至此人们自然要问: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在广州起义的“影响”下产生的,那么这革命的胜利未免来得也太容易了吧?但若不是这样,那么这“影响”的意思又是什么?它与一场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所造成的“影响”又有何本质的不同呢?可起义毕竟是付出了一群热血青年的鲜血和一批中华精英的生命的呵!
正是在这种追问中,人们又记起了赵声。
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保路运动”。所谓“保路运动”是指发生在清末的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铁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运动。它的起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政府强行将粤、川、湘、鄂四省的商办铁路收归国有,而实际上收回后却是为了进一步出卖给外国列强。这不能不激起各地人民的反对,于是各地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等组织,与清政府对抗,而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为了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湖北革命党人趁机而动,动员余下“新军”倒戈,并获得成功。这就是武昌起义。可见武昌起义与广州起义实际上是属于这篇革命大文章中的两个不同的章节和段落。就连孙中山本人也在后来的另一篇《有志竟成》的文章中写道:“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初不意一击而中也。此殆无心助汉而亡胡者欤?”
然而历史实际上是不存在“意外”的。
武昌起义成功的关键是“新军”的倒戈,而新军之所以会倒戈,原因当然有许多,但是请别忘了赵声的《歌保国》在他们手上“人手一纸”所起的作用。
辛亥革命最终在长江流域取得了成功,这当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但是别忘了这长江流域同盟会的“总盟主”正是赵声,是他曾经的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才在天时、地利之外为革命在这一带成功赢得了人和。
当广州起义制订计划,将武汉与南京首当其冲地选为北伐目标,其原因便是黄兴曾长期在武汉宣传革命活动,而南京则更是赵声学习、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几乎是他革命的根据地。
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时,最先与之策应的便是南京九镇“新军”对南京的包围进攻,而这些“新军”正是赵声当年战斗过活动过的部队,他们中有许多人就是赵声当年的战友、部下和朋友。
……
的确,这一切,使得人们在民国成立的伟大时刻很容易想起赵声,想起这位国民革命的实干家的。
英雄一死清朝亡!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为了表彰赵声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孙中山追授赵声为“上将军”,并决定在赵声故乡镇江营造烈士陵墓,让烈士魂归故乡。
英雄赵声,因此而实现了“得归当卧大江湄”的人生愿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赵声终究不会被人们忘记,相反总时时被人们记起。
七
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我每天生活在南京,那些民国遗迹我大多是游了又游、看了又看,如“总统府”,每有客至,我必陪之参观,次数多了,竟清楚地记得刻在一块石碑上的一篇奇文,那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读过的誓词:
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以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这一誓词,我每读一次都会想,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总统就职誓词了吧,因为作为总统,还没上台却在一心想着下台的事。
然而这就是事实。
怎么会这样呢?国民革命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一次革命吗?它立志创建的民国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国家制度吗?
是的,曾几何时,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但每一次都实际上是前一次的翻版。推翻了一个旧王朝,来了一个新皇帝。朝代更替,但制度亦然。孙中山、黄兴和赵声们,经过一次一次的失败,一年一年的探索,终于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找到了一条新生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前人所从来没有走过的。中华民国的建立,它标志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生的道路上已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它是革命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赢得的胜利。
然而胜利仅仅就是走出了这一步!
此时,袁世凯手握重兵,武汉三镇,汉口、汉阳二镇已被其占据,与革命军占领之武昌形成对峙。对于袁世凯来说,是继续替清廷卖命进军武昌,与革命军决一鱼死网破,还是听孙中山的,来个反戈一击呢,他拿不定主意;而对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来说,也拿不定主意,这是因为,欲与袁氏决一死战,能不能战胜,没有把握。
1912年1月14日,孙中山不得不给袁世凯写信: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正式宣布离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此时人们又会想起赵声。因为从小站练兵和办保定军校起家的袁世凯,其最大的政治资本便是他手上的这支“新军”,而赵声恰恰是从保定军校和“新军”中走出来的革命党人——如果赵声不死,或许他会有办法和能力对付袁世凯吧!
然而赵声死了。
尽管黄兴等革命党人痛心疾首,但是孙中山还是交出了大总统的职位,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仅仅坐了一个多月。
这条虽四处漏水但已驶出了历史怪圈的中国号大船,又被袁世凯拉回了原来的轨道,伟大的国家计划成了一个历史的笑话,中国的历史呵,也从此变得越发的无常而诡异。
后来的“护法”、“护国”、“讨袁”、“二次革命”等不必去说,就说革命阵营内部吧,竟也发生了纷争。
1912年10月底,孙中山已决意要将大总统一职让于袁世凯,此时黄兴督师汉阳,重兵在握。许多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革命党人,自发地拥至黄兴周围,主张另立黄兴为领袖与袁氏一决胜负。
然而黄兴选择了拒绝。他于1912年10月31日回到了故乡,来到了他早年读书的城南书院,登上了书院的“天心阁”。他在此久久地站立,望着城墙上累累的弹痕,他泪眼迷茫,与身边的随从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少年时阅读太平天国的杂史而起的。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兄弟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兄弟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今之倡义,为国革命,而非古代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为袭取汉高祖、明太祖、洪天王之故智,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翻共和真理,将来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望方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
是的,国民革命虽然有一点还是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无异,这就是本质还是造反,中国似乎历来都并不缺乏造反者,这便是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多农民起义的原因,那些造反者,他们的造反原因往往都是自己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们熟悉的陈胜、吴广,梁山好汉,李自成、朱元璋、洪秀全等等,都是这样,但是,孙中山、黄兴、赵声们,大多家庭殷实,他们如果不选择革命,或许都能够过上比较安逸的生活,他们毅然踏上了革命这一条不归路,是他们不同于历史上所有造反者的一点,也是他们伟大的一点。只要真的能使国家和民族走上一条新生的道路,人民不再受苦受难,他们什么都可以不要,不要说是安逸的生活,就是鲜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至于个人的荣誉、位置、权力,那更是不在话下!
我想黄兴在“天心阁”上说出这番话时,一定想到了与“天心阁”只一字之差的“天香阁”及其主人的吧!因为这位“天香阁主人”早就写过“再以十年事天下,得归当卧大江湄”的诗句。
黄兴的这一番话,道出了他自甘做一枚绿叶的原因,也见出了黄兴的伟大,但历史终究给了黄兴一个“春天”。孙中山说他的功劳“巍巍乎如昆仑”,连法国人也说他是“中国的拿破仑”。听,黄兴故乡的儿童至今还会唱这样一首儿歌:
凉秋时节黄花青,
大好英雄返故乡;
一手缔造共和国,
洞庭衡岳生荣光。
唯有赵声成了一枚永远的绿叶。
我在南京写作本文时,也正是“凉秋时节黄花青”,窗外的绿叶大多已经变黄。文章写完了,我推开窗户,一阵秋风袭来,一枚落叶飘进窗来,落到我的书桌上。我禁不住想,树上的叶儿落了,明年春天还会长出新的绿叶,但历史的季节深处,赵声这一枚绿叶有一天也会变成这样一枚落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