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2251600000003

第3章 绝望与希望(2)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

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闩……于是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破损过无数次,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全都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满是补丁。于是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抱着“修补的希望”,不如抱着“创新的希望”。

安南的“敌人”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自小家境贫寒,他住在一所极其简陋的茅舍里。茅舍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距离学校非常遥远。安南不但没有报纸书籍可以阅读,而且缺乏生活上的一些必需品。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天要跑三十多里路,到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去上课;为了自己的进修,他要去一百多里外的地方去借书,而晚上又靠着燃烧木柴发出的微弱火光阅读。

安南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并处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最后竟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有记者问安南,一位生长在穷乡僻壤茅舍里的孩子怎么会成了联合国秘书长,而那些生长在有图书馆和学校的环境的孩子,却都生活平平。安南说:“我得感谢我的‘敌人’——苦难与困境。”

是啊,与其在“敌人”面前退缩,不如向“敌人”挑战,结果必胜!最固执的希望就是——挑战苦难与困境,只要你坚持下去,结果必胜!

本田的三次挫折

1938年本田先生还是一名学生时,就变卖了所有家当,全心投入研究制造心目中理想的汽车活塞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油污为伍,累了,倒头就睡在工厂里,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产品制造出来,以便卖给丰田汽车公司。为了继续这项工作,他甚至变卖妻子的首饰。

最后产品终于出来了,送到丰田去,但是被认为品质不合格而打了回来。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他重回学校苦修两年,这期间,他的设计常被老师或同学嘲笑,被认为不切实际。他无视于这一切痛苦,仍然咬紧牙关朝目标前进,终于在两年之后取得了丰田公司的购买合约,完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后来他又碰上了新问题。当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切物资吃紧,政府禁卖水泥给他建造工厂。但他没有就此放手,更没有怨天尤人。

他决定另谋其他途径,和工作伙伴研究出新的水泥制造方法,建好了他们的工厂。战争期间,这座工厂遭到美国空军两次轰炸,毁掉了大部分的制造设备,本田先生是怎么做的呢?他立即召集了一些工人,去捡拾美军飞机所丢弃的汽油桶,作为本田工厂制造用的材料。

在此之后的一次地震中,整个工厂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本田先生不得不把制造活塞环的技术卖给丰田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遭逢严重的汽油短缺,本田先生根本无法开着车子出门,也无法买回家里所需的食物。在极度沮丧下,他不得不试着把马达装在脚踏车上。

他知道如果成功,邻居们一定会央求他给他们装部摩托脚踏车。果不其然,他装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马达都用光了。他想到,何不开一家工厂,专门生产所发明的摩托车?可惜的是他欠缺资金。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想出个办法来,最后决定求助于日本全国一万八千家脚踏车店。

他给每一家脚踏车店用心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告诉他们如何借着他发明的产品,在振兴日本经济上扮演一个角色。结果说服了其中的五千家,凑齐了所需的资金。然而当时他所生产的摩托车既大且笨重,只能卖给少数硬派的摩托车迷。为了扩大市场,本田先生动手把摩托车改得更轻巧,一经推出便赢得满堂喝彩。随后他的摩托车又外销到欧美,赶上了战后的消费热潮。

今天,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及美国共雇有员工超过十万人,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之一。若想不被“希望”打败,除了相信没有迈不过的“火焰山”,还需要一些实干的行动。

三根树枝的请求

一个年轻男人想要自杀。入夜后,他走到屋后树林里,想上吊。当他把一根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哪!别在我身上吊死啊,有一对小鸟正在我的枝头上筑巢呢!我很高兴能保护他们。

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就保不住了。请你谅解我,并且也可怜那对小鸟吧!”年轻人听了,体谅了他的爱心,就放弃了这根树枝,找到更高的另一根树枝。

可是当他把绳子绑上去时,这树枝也说话了:“年轻人,请你谅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之后我就要开花,成群的蜜蜂会飞来嬉戏、采蜜,这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被你折弯到地上,花朵就被摧残而死,那么蜜蜂们会非常的失望。”

年轻人听了,只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树枝。“原谅我吧!”他还没绑绳子,树枝就开口了,“年轻的朋友啊!我把自己远远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要使疲惫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阴凉,这带给我很大的快乐。如果你吊在我身上,会使我折断,以后我就再也不可能享有这种快乐了。”

年轻的厌世者陷入了沉思,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自杀?只因为我承受痛苦吗?树枝都如此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事物,而我……”于是,他走出森林。以利他为目的的希望容易成为现实,并且还能鼓舞他人,甚至拯救他人。

苏格拉底的求生哲学

一个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来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推开,爬到岸上。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只想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绝处求生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变绝望为希望的万灵丹是——做任何事都必须有绝处求生的决心。

卢迪求学成功记

丹尼尔·卢迪是一位富于鼓动性的演说家。卢迪在伊利诺伊州乔列特长大,从小就耳闻圣玛丽大学的神奇传说,梦想有一天去那儿的绿茵场踢足球。

朋友们对他说,他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又不是公认的体育好手,休要异想天开了。因此,卢迪抛弃了自己的梦想,到一家发电厂当工人。不久,一位朋友上班时死于事故,卢迪震骇不已,突然认识到人生是如此短暂,以至你很可能没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1972年,他在23岁时就读印第安纳州圣十字初级大学。卢迪在该校很快修够了学分,终于转入圣玛丽大学,并成为帮助校队准备比赛的“童子军队”的一员。卢迪的梦想很快要成真了,但他却未被准许比赛穿上球衣。翌年,在卢迪多次要求后,教练告诉他可以在该赛的最后一场穿上球衣。在那场比赛期间,他身着球衣在圣玛丽校队的替补队员席就座。

看台上的一个学生呐喊道:“我们要卢迪!”其他学生很快一起叫喊起来。在比赛结束前27秒钟时,27岁的卢迪终于被派到场上,进行最后一次拼抢。队员们帮助他成功地抢到那个球。17年后,卢迪在圣玛丽大学体育馆外的停车场。一个电影摄制组正在那儿,为一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拍外景凡是我们希望的,我们都能实现。

下岗工人创业始末

秦丽在下岗之前,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纱厂工人,她干活兢兢业业,走路小心谨慎,说话声音大了都怕吓着别人。但前一段时间她却受到了惊吓,原因是她下岗了。下岗对现在的中国人虽然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秦丽还真没想到会落在自己头上。

她跑到厂长办公室哭诉,可换来的只是很不耐烦的敷衍:“好好,你的问题我们知道了,会解决的,大家都困难,也不是你一个。”

对于生活的无奈,这个脾气平和的人也动了火气,她想不通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怒之下她想:“下岗就下岗,不见得活不下去!”但靠什么活呢?除了纱厂的工作,她是个纯粹的家庭妇女。

突然她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前两天看到超市里卖“净菜”的,不过就是普通的蔬菜。洗干净,分拣好,价钱就高了一倍。她想,别的不能干,洗菜我还是在行的嘛!于是她联络了几个一同下岗的女工,张罗了一个月后,成立了一家净菜加工厂,她任厂长。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核算,竟挣了三四千元,比上班的工资高出好几倍呢。

这时,她想:“命运真是奇怪,没想到我这个工人也能当起厂长来。下岗倒是下对了,要是不下岗,也许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个能耐。”我们想要过上我们希望的那种生活,有时还真需要一种外在的刺激帮我们打破原有的现状呢!所以不要害怕工作发生变故,或许希望就藏在工作变故里!

一位返城知青的选择

19年前,一贫如洗的北京返城知青李晓华在艰苦的挣扎与搜寻中,被机遇锻造成今日的亿万富翁。李晓华说:“我出身于工人家庭,没有任何靠山,全凭自己赤手空拳打天下。这样也好,它使我没有退路。

在绝境中求生存,就能调动一切潜力,做十二分的努力。”北京小胡同里的快乐童年、平平的学习成绩、10年的插队务农,都没显出他的才干,但“文革”后的改革开放却给了他表现的可能,也逼着他从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开始了一发难收的奋斗历程。

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次,某国修建公路招标,给了很优惠的政策,但因路段不够长,车流量不算大,没人愿意干。李晓华前去考察时得到一个信息:此路段附近发现一个储量很丰富的油气田,但最后确认工作尚未结束,这就给此项目蒙上一层危险的诱惑。经过周密策划,李晓华决心顶着破产的风险夺标,为此,他压上了全部资本并贷款3000万美元,贷款期限半年,到期还本付息。“也就是说,如果半年内公路项目出不了手,贷款还不上,我就得跳楼!”

这致命的选择逼来致命的连锁反应,他夫人说:“你要是接这项目,我就跟你离婚!”虽然他相信,与自己走过每一个低谷的妻子不会离开他,但不忍心让妻子再陷回当年的困境。不过,李晓华最终还是没有回头,与妻子坚持到成功的到来——富与穷都不能改变他的平民本色和开拓个性。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尊重自己的希望,是获得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监狱为何成就大作家

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塞万提斯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把小块的皮革当做纸写稿。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来资助他,可是那位富翁答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唯因他的贫穷才使世界富有。”

在那个时代,监狱往往能唤起许多高贵人士心中沉睡着的火焰。《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也是写在牢狱中的,一部《圣游记》也诞生在贝德福德的监狱中。瓦尔德·罗利爵士那著名的《世界历史》,也是在他被困监狱的13年当中写成的。马丁·路德被监禁在华脱堡堡垒的时候,把圣经译成了德文。但丁被宣判死刑,在他被放逐的20年中,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那里工作。

约瑟尝尽了地坑和暗牢的痛苦,终于当上了埃及的宰相。班扬甚至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祈祷更多的苦难降临到我的身上。”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愈为环境所迫,反而愈加奋勇,不战栗不逡巡,昂首挺胸,意志坚定;他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障碍,因为贫穷困苦不足以损他毫发,反而增强了他的意志、品格、力量与决心,这使他成为所有人中最卓越的。对于这样的人,命运无法阻挡他们前进。

有些人,希望之火从来没有熄灭,厄运无法阻挡他们前进,他们甚至利用厄运让自己的希望之火成燎原之势。

将船头勇敢地迎上去

在一艘前进的轮船上,一位年轻的船员问老船长:“假如我们的船在大海上航行时遇到了巨大的暴风圈袭来,你将如何处置?”老船长笑着反问这个年轻的船员:“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年轻的船员想了想,说:“返航,掉转船头,远离暴风圈。”老船长摇了摇头道:“不行,你若掉转船头,暴风还是会迎向船的,不但不会远离暴风圈,反而还会延长船与暴风的接触时间,这很危险。”年轻的船员又说:“那就将船头向左或向右旋转九十度,脱离暴风圈的威胁。”老船长仍是摇头:“这不行,这样会使船身的整个侧面都暴露,并增大与暴风圈接触的面积,结果同样危险。”年轻的船员疑惑了:“那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安全呢?”老船长道:“很简单,那就是握稳你手上的舵轮,让你的船头不偏不倚地迎向暴风圈。唯有这样,才能将船与暴风圈的接触面积减为最小,同时也会因为你的船与暴风圈彼此的速度组合到了一起,而减少与暴风圈接触的时间。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安然地冲过去,欣赏另一片充满阳光的蔚蓝晴空。”年轻的船员沉寂良久,不禁为老船长应变的智慧深深地折服。逃避是最危险的选择,越逃避威胁就越大,越容易陷入绝望。

留美博士三亮证书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辛苦了好几年,总算毕业了。可是,虽说是拿到响当当的博士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他每每地被各大公司拒绝,生计没有着落,这种滋味实在是不好受。他苦思冥想,最后,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最低身份去求职。

这个法子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入员。这活可真是太简单了,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不多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入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这位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即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对应的职位。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这位小伙子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非同小可,于是,老板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质询,这时,这位聪明人才拿出来他的博士证书。

老板这时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凭借着他的绝妙的点子,这位博士终于获得了成功。对自己的未来要怀抱坚定的希望,并逐步实现它。

沈从文第一次登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