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2252200000024

第24章 用宽容心容纳世界(2)

气量大,还表现为在小事上不较真,不因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碰到这样或那样的让人不快的小摩擦、小冲突。他人一冒犯了自己,便犯颜动怒,或者记下一笔秋后算账,这样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私怨宜解不宜结”,在处理朋友关系当中,尤其应该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小事,这是一种美德。假如朋友之间可以心地坦然,相互信赖,相互谅解,有了意见可以及时交换,那么,彼此之间即便有些成见也是不难消除的。有些青年互相之间容易结死疙瘩,就是由于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爱纠缠小事,时间久了,意见变成成见,怨气变成怨恨,感情上就会格格不入进而反目成仇。在小事上宽大为怀,不会让你蒙受损失,只会让你受人敬佩。西汉时的韩信,在年轻潦倒之时,曾有人逼他从胯下钻过去,确实是够欺人的。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他不仅没有杀这个人,反倒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大受感动,不仅消除了私怨,最后还成为舍命保护韩信的勇士。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办法,比起有些青年一感到被欺负便“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做法来,实在要高明得多。

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在心平气和时较难辨别,而在和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将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常常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与他人的争论中,在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就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在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常常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体现。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豁达大度的人,不应当因为他人与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当因为他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

宽宏的度量,常常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且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可以原谅他人缺点与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应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他人过于苛求,常常让自己跟他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可能要求他人讲话办事全符合自己的标准与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在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可以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与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最豁达、最可以宽容的人,就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豁达的度量,从根本上讲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与目标,其心胸必定狭窄,就像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看到的全是自以为吃亏的事情。比方说,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往往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看了他几眼,就把这个人看成世界上最可恶与最卑鄙的坏蛋。

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可能有豁达与宽容的胸怀与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心里常常装着更远、更大目标的人,才可以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可以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们处得来。可以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可以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与委屈。

容纳世界,才可以得到世界

和宽容相对的是狭隘。人们常常对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不能忘怀。狭隘就是源于过去不愉快的记忆,人们之所以要记住过去的不愉快,就是想要努力防止那些不愉快的事再次发生,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但假若一定要将过去的伤痛加诸现在,那你就永远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永远也抹不去曾经的伤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你狭隘的心理习惯。法国有句谚语:“原谅过去,才能释放自己。”一旦你可以让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成为过去,原谅一切,你的生活就会重现生机。

林肯被美国人称为“英雄总统”,他善用宽容包容一切,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景仰。早在林肯竞选总统期间,芝加哥人茅谭曾不断向他发出尖锐的批评,乃至刻薄的谩骂。当林肯终于当选了总统之后,林肯在华盛顿为芝加哥人茅谭举办了一个欢迎会,茅谭由于过去的言论而不敢面对已经在竞选中获胜的总统林肯,远远地找了一个位置坐下了,林肯则不以为然,仍旧十分有风度地说:“茅谭,那不是你坐的地方,你应当过来与我站在一块。”每个在欢迎会上的人都亲眼目睹了林肯赋予茅谭的殊荣,茅谭感激不尽,也正因为这样,茅谭成为林肯最忠诚、最热心的支持者。

在他人伤害你时,你记住的只能是事情,而不应当是仇恨。记住事情你就有了前车之鉴,不记仇恨你才可以忘却忧愁。

一位从日本战俘营里死里逃生的人,去拜见另一个当时与他关在一起、后来也幸运逃脱的难友,他问这位朋友:

“你已原谅那群残暴的家伙了吗?”

“是的,我早已原谅他们了。”

“我可是一点也没有原谅他们,我恨透他们了,这群坏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仍叫我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们千刀万剐。”

他的朋友听了之后,静静地讲:“若是那样,那他们仍监禁着你。”

朋友的话叫他理解了宽容,他终于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变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宽容是一种胸怀,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所作出的让步。的确,宽容不等于姑息,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姑息、迁就只会让错误继续错下去,让误解继续加深,让不满一步一步积蓄成仇恨。

能容纳世界,才可以得到世界。那些富豪们之所以可以呼风唤雨,就是由于他们懂得宽容,懂得用宽容的习惯支配自己的行动,为他人也更为自己开启了很多方便之门。

宽容别人是在解脱自己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指责他人,都会直接打击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与自尊心。这会使他想反击,但绝不会让他改变心意。即便你搬出所有的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相当于:“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让你改变看法。”

这是一种挑战,若你挑起战端,在你还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他人的主意也不容易。

假如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便你知道是错的也该虚心接受,随后,用探讨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大部分人都具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与傲慢的缺点。所以,假如你十分想指出他人犯的错误时,请读一读下面摘自哈维·罗宾森的《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假若有人说我们错了,反倒会让我们迁怒于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能毫无依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倘若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反倒会全心全意维护自己的想法。很明显,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们想一下,自己在说“不”、心里同时想着的也是“不”时,身体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状况?那也许会是所有的身体组织,从内分泌到神经再到肌肉,完全收缩、凝聚成一种抗拒状态,一种拒绝接受的状态。当然,情况倘若相反,说着“是”,心里的本意也确实是“是”时,便没有这种收缩现象发生,身体组织呈现的也是前进、接受与开放的状态。

当我们错的时候,或许会对自己承认。但假若对方处理得十分巧妙并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他人承认,甚至因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

换句话讲,不要与你的顾客或对手争辩。不要说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而应运用一点外交手腕。所以,倘若你要让别人同意你,切记:“尊重他人的意见。切忌指出对方错了。”

有一个国外案例讲的是:

一位名叫卡尔的卖砖商人,因为另一位对手的竞争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拜访建筑师和承包商,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很坏,其生意也即将面临歇业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