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2252500000029

第29章 打造平和的心态,告别烦恼与忧虑(12)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别看你是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得意,当众拦住韩信说:“你如果是条汉子,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你没有这点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叉开两腿,作骑马式,立在街上。

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哄然大笑,那无赖也显得神气十足。但韩信却像刚才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起身而去。于是,这件事成为当时淮阴家喻户晓的笑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沉稳冷静的心态,而这一心态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面对屈辱,有的人能当做动力,有的人就从此沉沦。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钻裤裆是奇耻大辱,但当时的他是不得不钻的,如果不钻,他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他被那个人杀掉,从此没有韩信了;二是他把那个人杀掉,他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从此也没有了韩信。因为他杀人了,杀人者偿命,他就会被法律杀掉。任何一个结果都会消灭韩信,历史上就不会有韩信这个人。韩信之所以能作为忍辱负重而成大业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钻了裤裆。钻裤裆的同时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以后,忍受暂时的苦难和屈辱是必要的。

当然,历史上对屈辱、逆境不善处之的,也不乏其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唐代诗人孟郊。孟郊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他对名落孙山,感慨万千,伤心流泪。在《再下第》诗中说:“两次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在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中又说:“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在孟郊看来,天地虽宽,但到了几乎无以容身的地步。

项羽兵败垓下,这无疑是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一生中极大的屈辱。他承受不了这一屈辱而走上自杀的绝路。唐代诗人杜牧对此有一番颇有精辟的议论。杜牧认为:“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兵家胜败难于预料,即使失败,含垢受辱,忍小就大,也是英雄本色,何苦悲观绝望,自刎乌江?何况,江东子弟多英俊之才,如果重振斗志,渡江以谋东山再起,是有可能转败为胜,死里求生的。

所以,忍受孤独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忍受失败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成功的绝对要素。没有强大的精神状态,没有精神状态的人活着是不可能有成就和创造的。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地之间,纷繁复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人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制约,人在社会中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因而,当我们与外界发生冲突时,如何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与谋略,走向成功的彼岸?又如何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利害得失?人在世间必须要“忍”字当头,只有忍耐才会有时机。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一时意气招灾惹祸、身败名裂者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有急躁的心理,这是做人最大的弊病。实际生活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在环境要求你忍的时候,你必须去忍。真可谓心字上面一把刀,能忍则安,从而躲避祸端。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心态才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态,而心态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心态调整的很好,这个时候,忍耐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心态,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心态马上收回来的本事。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人上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全视其能否将心态操控得当。

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倘若不忍辱求生,卧薪尝胆,甘心为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甚至亲口尝粪,怎能博得吴王夫差的同情被释放回国,最后起兵杀死夫差报仇雪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达到这些目标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对野蛮霸道,强权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和亲人的误解,都是应该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并不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在更高层次地显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对待,明天你将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乃至敬仰,尽可能委屈自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伸长自己发展自己。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忍耐需要理性的克制,需要雅量。雅量,将使你面对攻击者保有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动权;雅量,还将最终迫使攻击者情愿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克制,乃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永无机会从头再来了。

我们这里讲的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一种沉稳平和的心态,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适当让步,不要害怕吃亏

有位哲人曾说过:“吃亏并非是损失,吃亏是一种谦让;吃亏是一种牺牲;吃亏是一种成全;吃亏更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无数事实证明,吃亏是成大事者的处事智慧。

在人世间,往往会有那么一些人怕自己吃亏,因此他们总是喜欢和别人斤斤计较,处处较劲;即使是蝇头小利,也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吵闹不休。他们若占了别人一点便宜,心里就会像吃了蜜一样格外舒服。其实,做人是不能怕吃亏的,更不能损人不利己。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乐于亏己。事实就是这样,自己适当主动地吃点亏,就常常能够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够把很多困难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以为吃亏的人是傻瓜笨蛋,不吃亏占了便宜的人就是聪明好汉。事实上,在许多事情上总会有人吃亏,总会有人占便宜。

有些人暂时是占了便宜,但是长久下去,最终还是会吃亏的;有些人暂时是吃了一些亏,但最终他却占了便宜。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比如说:有些人上班时不好好工作,经常早退、迟到,工作也不努力,自认为是占了便宜,可是一旦进行按劳分配,进行严格管理时,他最终因业务不熟悉,或者表现不好而被排除出局。虽然从前面一段时间来看,他可能是占了便宜,少做了一些工作,也领到了与同事一样的工资,但是从长久发展的眼光想想,因为少做工作,而丢掉了饭碗,他就吃一大亏。

而他的同事们呢,虽说从前面一段时间来看,多做了一些工作,似乎是吃了亏,但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而一直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从而却占了便宜。所以说,吃亏和占便宜并不是通过一件事两件事就能够得到证明的。对于前面一种人来说,是先占了便宜,后吃了亏,而且吃了大亏;但对于后一种人来说,原先是吃了亏但后来却占了便宜,而且是占了大便宜。

某日,在一个自助餐厅里,那里的餐费是30元,甲君是一个不愿吃亏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也要进行计算是否吃亏了。在餐厅花了30元,就要吃回30元的本钱来,吃多了就等于是赚了,吃少了就认为是赔了。于是边吃边算,喝了多少瓶啤酒?吃了多少盘海鲜?为了不吃亏,一直到吃了50多元才放手,还美其名曰:今天赚了20元,让商家赔了20元,心里面特别的高兴,却不料肚子负担太重,回到家中又是吐又是泻,到最后又花了几十元医药费才了事。

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吃亏和占便宜的事情有关。比如说,有人骂人了,被骂的人为了不吃亏,进而回骂之,这样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是为了不吃亏,互相骂,骂无尽头,到最后,骂赢了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骂输了也没有见到吃了多大亏。

还有人不小心碰了其他人一下,被碰的人就认为自己吃了亏,非要还过来不可,这样,你来我往地吵或者打起来就会没完没了。到最后打伤了还要付医药费,反而得不偿失。

有些人非常要强,为了不吃亏,永远保持着一颗戒心,什么时候都算计着,什么时候都生怕吃亏,这样的人活得很累。为了不吃亏,今天和张三斗,明天和李四斗,斗来斗去,把自己的心情斗坏了,把自己的身体斗坏了,到最后表面上来看是没有吃亏,但是实际上把本钱都给斗完了,最后还是吃了大亏。

古人对于吃亏的理解,很让我们回味,那就是“吃亏是福”。能够做到“吃亏是福”那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是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这种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吃亏,着眼长远,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

对于“吃亏是福”这句话,如今许多人认为已经过时了,有点不合时宜的感觉。在他们看来,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为某事而吃亏,无论是吃小亏或是吃大亏。其实,小亏者,眼前只是一时的失去,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的损失;而大亏者,乃是长远的,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慢慢凸显的,或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小亏,我们往往能一目了然;大亏,如果不是静下心来我们常常就不能够看到。因此“吃亏是福”里面所说的亏指的就是小亏,眼前的一点点小损失,小代价,虽然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在有些时候,有些收获似乎从天而降,但如果仔细想想,其实是以前付出的一种回报。相对于那种从收获中得到的从天而降的喜悦,对于眼前的付出,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西汉时期,有一次在快要过年的时候,皇帝一高兴,便下令赏赐给每位大臣一头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一名负责分羊的大臣看着这群羊不由得犯了难,不知道如何去分才能让每一位都满意。正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其中的一名大臣从人群里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众位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这名大臣不仅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同时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名大臣来说,吃亏难道不正是福吗?

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年轻的时候在一家汽水厂当勤杂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还要他擦地板,搞厂里清洁卫生。鲍威尔干这些活时十分认真,也十分爽快,从不出差错,从不发牢骚。一次,有人在搬运产品时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都是玻璃碎片和泡沫。按照常规,老板应让打碎瓶子的工人把这块地打扫干净。为了节省人工,老板却指令干活麻利的鲍威尔去清扫。鲍威尔本可申述理由加以拒绝,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尽心尽力地把满地的脏物抹得干干净净,弄得浑身是汗。过了两天,厂负责人便晋升他为厂装瓶部主管。

这一切对鲍威尔来说,吃亏难道不是种福气吗?

亏己者,能够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做到如此,亏己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之时,别人也愿意给予支持,给予更多的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大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胸怀宽广又能亏己的人。与此相反,再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爱计较、不肯亏己之辈?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好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到后来却反目成仇了,双方搞得很不愉快。起初相互你好我好大家好地走到一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结果是大打出手地分手,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极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曾这样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父亲什么赚钱的方法也没有教,只教了我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是这样跟李泽楷说的,和别人合作,假如自己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自己拿六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