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谁统江山
22622100000024

第24章 和尚克星

周国大军回到大兴(后来长安)10 万大军折损一半,毁损粮草军资无算。宇文邕伤寒病重,大夫御医会诊救治。诏令:太子依旧监国,齐王大司马宇文宪,隋国公左武卫大将军杨坚知内外政事,各部司如常克勤职守不得有误。

因为早期皇帝信佛,佛教在南北朝比任何朝代都兴盛,寺庙田地不纳税赋和尚尼姑不服劳役。战乱饥荒民不聊生,让许多民众献上自己土地皈依佛门,到南北朝后期佛门子弟多达人口十分之一。很多土地成了寺产,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人力物力。

建德元年,宇文邕铲除了权臣堂兄宇文护屠灭了他三族及死党,掌握了国家权力励精图治,推行均田法让无地农民有地种恢复濒临绝境的经济,发现寺庙是大绊脚石。

宇文邕要富国强兵,世家大族圈占大量土地,掠夺人口、战俘为奴隶,他们是贵族世兵免租调劳役。这样国家财政来源就很有限了,打仗靠他们不好动就先拿寺庙开刀。

首先诏令京城大兴周边寺庙和尚尼姑十多万还俗,寺产如民田交纳赋税有劳役,依附寺庙农民一律回归原籍。京城财源改善,和尚尼姑大哗,部分出逃到边远寺庙。

次年下令全国废除佛教,和尚尼姑一律还俗数字统计下来竟然有300万之多!占国民十分之一,以一成编入军籍就是30万。土地竟占户部在册田亩近两成!

为了尽快填补战争亏空,杨坚奉命没收寺庙财产砸碎神像,封门强制和尚尼姑还俗分配土地恢复平民身份,多余土地收归国有安置伤残士兵或无地流民。

杨坚领命,令大将军府长史裴庆负责,带领两个儿子领本部家兵督率州县衙役推行灭佛。

文宏才现在改姓名杨宏才,充当杨英所部家兵,因知书识礼伶牙俐齿又会玩把戏,都是小孩子更好说话,杨英调他为近侍。两人已经混得很熟,在一起常谈些诗文。

裴庆安排杨勇到人口较多寺庙较密的商洛州去,而杨英则去西边凤翔府去。都尉杨宗武集合了本部人马,簇拥了杨英向凤翔进发,杨宏才紧跟在杨英马后。

一路上逢县则停县令迎进县衙招待,杨宗武率领军士由衙役和里正带路,按寺庙名册一个个收缴寺产封门强令还俗。财产造册登记能够带走的装上马车,带不动的封存以后县府收归国库。县府县尉、主簿、师爷书吏负责分配落实田地。

那些和尚、尼姑抽抽泣泣不肯离开熟悉庙宇,他们对获得土地不感兴趣。犹其是老和尚老尼姑,除了对佛有感情之外,主要还因为寺庙土地原本并不需要他亲自劳作,就能够坐享收益。分到土地还得自己劳作而还要交纳赋税,这才能养活自己,怎么能愿意呢?

这些老和尚老尼姑往往赖在佛殿上不肯走,甚至抱着柱子对抗拉扯他的士兵,刀架在脖子上他闭上双眼大声念佛,请佛祖张开双眼惩治毁教恶棍。

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请县令或者公子杨英出面解决,软硬兼施把他们拉出寺庙之外。

杨坚和裴庆根据大兴灭佛情况已知肯定发生这样情况,出发时候就吩咐采取严厉措施或毁神像,或放火烧寺庙均可。杨勇在商洛州就焚毁两百座寺庙,烧死打伤和尚上百人。

杨宏才认为极端措施太残忍无道,而且寺庙是社会财富,承集了前人建筑、木刻、雕塑、绘画等等文化艺术结晶,付之一炬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破坏败家子。他跟杨英建议寺庙不能烧,为了防止和尚再回来,可以赐给有功官员、将士为住宅岂不一举两得?

灭佛是皇上钦定没得说,强制还俗也可以用缓和一些的方法,让他们接受皇上的旨意。砸碎佛像烧掉经卷已经绝了重新出家途径,太剧烈措施最好不要用。

杨英也觉得有道理,尤其是座落城市附近寺庙,变作民居更是受欢迎。杨宗武不以为然,那些老顽固宁死不屈,一把火烧起他自己就得走,多干脆利落!劝他们你去说吗?

这也是实际问题,一把火烧成白地当然省事又干脆利落,如这寺庙是你出钱修建你愿意烧吗?这毕竟不是和尚的寺庙,是历代民众的血汗钱建设的啊!是社会财富也算是国家财富为干脆利落就烧是烧自己的血汗钱,损失的都是自己!

“好吧,都尉,我愿意去说,等我说服不了你再烧不迟。”杨宏才愿意挑水洗马槽了。

扬陵法门寺是有名的寺庙,有200多年历史了,大殿雄伟庄严,寺里苍松翠柏三层佛塔高耸,有200多名僧人。方丈静蔼年逾古稀是道行高深法师,名望很高他坚决反对灭佛。大兴灭佛时亲自拜见凤翔府太守费通,述说佛度众生平抚心灵伤痛,指引迷途羔羊脱离苦海,是人间至善至慈。指责灭佛荒诞无稽,皇上被奸佞蒙蔽欺骗,请求费通谏止。

费通夫妇也是信徒曾到法门寺求子还愿,但他聪明不去顶撞皇上触这霉头,静蔼的奏表就没有递上去。安慰他说:法师放心,法门天下名寺法师斐声中原,皇上会考虑的。

杨英队伍开到武功,县令欧阳元叔出城恭迎,安置县衙歇息,设宴接风洗尘。杨宏才之前已经成功劝说十余座寺庙高僧放弃顽抗,让他认清形势皇命难违,能否宁死弘扬佛法两说,寺毁人亡又何来弘扬?倒是先退出寺院暂时还俗,保留古寺以待来日为上!

高僧智商都不低,数十年修身养性不是轻狂浮躁之徒。他们可以刀架脖子面不改色,烈火焚烧从容自若,但是能有良方保存古寺留下僧众以待恢复,不会不考虑。

人都是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利益决定行动,古今皆然。杨宏才根据了这些心理,做了些模糊暗示引导他们往希望的方向去想,自己解开心结。

杨宏才跟高僧一阵悄悄话,就让那些老顽固忽然转变态度,虽然极不情愿还是带着僧众离开了。这使杨宗武以及亲兵们大为惊奇,这些顽固不化老东西恫吓不怕杀头不惧,赶不走拉不动坐地耍赖的货,竟然怕宏才这嘴上没毛的,乖乖听他指挥!

杨有看都尉暴跳如雷拔刀威胁都不为所动的老和尚,竟然在徒弟劝说之下就乖乖就范,这样厉害是什么功夫呀?“宏才,你真厉害,竟让老秃驴听你的话啊!”

“喂,宏才兄弟,”杨魁靠近来捅他腰眼一下:“你是怎么降服那老和尚的?公子威严不为所动,县令不给面子,不怕都尉的大刀,怎么就怕了你小兄弟呢?”

杨宏才莫测高深一笑:“可能是因为我小吧?不是说母爱晚儿祖疼头孙吗?他那么老自然疼爱小儿,所以就不忍心让我失望,不得不答应我的要求啦!”

这话虽然貌似有理,但谁也不相信是这么回事,有这样简单抓群小儿来起哄不就行了?

“好你个宏才小子,二公子比你还小几岁呢怎么没听他的?你揪住了他什么辫子吧?”

杨宏才嘻嘻笑道:“正因为二公子小了几岁不是头孙嘛,他有辫子你也可以抓呀?”

抓光头和尚辫子大家都失笑了,无论什么原因宏才是成功了,而且不止是一个不佩服不行,公子杨英让他全权负责和尚还俗事务,余下来的就都好办了。

大公子杨勇那边阻力甚大,虽然毁寺焚经打杀和尚还是压不住反抗,寺庙烈火熊熊燃烧几个老和尚岿然不动。人口密度较大寺庙密度也大,这种惨烈的事引起民众普遍反感,纷纷告到州县指责行凶、纵火杀人。州县报到大将军府,杨坚、裴庆很为难。

皇上灭佛意在增加生产力缓解财政困难,如果激起民变就是得不偿失了,但也不能顶撞皇上迫他改变主意。皇上另派凶将执行于事无补,反显示自己无能失势。

裴庆发现凤翔府那边竟然没有控告状转过来,难道二公子没有强制还俗,放任僧尼自行其是吗?小孩子或者有可能,杨宗武是负责任的那敢违令?杨坚让他去看看。

裴庆一路走来,只发现拆除了些小寺庙,一个烧毁的也没有。县令恭迎伺候接受查验,报告说二公子一行前来,声望所至僧侣不敢违拗,寺产俱登记在册安排了田地还俗,请长史查验。裴庆看账册清楚有序还是有狐疑,这二公子声望何来?和尚慑服?

“县父母,贵县僧人都自愿还俗没有反抗闹事的?实在教化有方堪为群僚表率啊!”

县令有些惶恐,不知何事得罪了长史,这是疑心作弊似有问罪之意呀!

“教化有方卑职实在不敢当,官府教化亦不及佛门子弟,反抗闹事自然少不了,都是二公子亲自慑服,令其不敢抗旨不遵,卑职不过按律接收寺产安排土地而已。”

裴庆要求去看看完好寺庙,县令欣然同意让县尉陪同任上官随意检查。看了几所较大寺庙,打开封条殿堂僧舍完好,已是人去屋空菩萨不见,亦无私入痕迹。

这是怎么回事呢?裴庆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二公子是和尚克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