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全解
22648800000007

第7章 玄牝之门

【原文】

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3],是谓天地根[4]。绵绵若存[5],用之不勤[6]。

【注释】

[1]谷:不是稻谷的谷,而是山谷的谷,在古代,这两个谷字的写法是不相同的,稻谷之谷为“穀”,而山谷之谷才写作“谷”,汉字简化之后,这两个字就合在一起,都写作“谷”了。山谷,即两个山峰之间低凹而空阔的地方,“谷”在这里指的也就是空虚之义。神:在这里并非神灵之义,而是指“道”所具有的变幻无穷、不可测度的特性。“谷神”,实际上就是老子对于“道”的另一种称谓。不死:意为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

[2]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玄:神奇的意思。牝:母性生殖器。“玄牝”在这里指的是“道”所具有的神秘而玄妙的生养万物的伟大力量。

[3]玄牝之门:即母性生殖器,代指生育万物的“道”。

[4]根:根源,起源。

[5]绵绵:连绵不绝;又说,即冥冥,形容“道”的无形而莫测的神秘情形。若:在这里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之义。存:存在。

[6]用:作用。勤:穷竭的意思。

【今译】

虚空博大、变化莫测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的,这就叫做“玄牝”,即幽微玄妙的生育之门,而这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解析】

“道”无所不在

这一章仍讲的是作为万物之根本的大道,而老子又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即“谷神”和“玄牝”。其实,这二者都可以看作是对于“道”的不同视角的代称。所谓“谷神”者,阐述的是道所具有的空虚博大和神秘莫测的特性;而“玄牝”则讲的是道所具有的生育万物的神奇力量。老子说,谷神是不死的,换句话说,即道是永恒存在的。正因为道具有“谷”(空虚)和“神”(神秘)的属性,它才是不会消亡的,而其他具体的、可见的事物,则都会随着时空的变幻而殒亡、而消无,只有道,在进行着永恒的演绎。这与老子在第一章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内涵是一致的。

也正因为道是永恒的,它才能够成为化育万物的“玄牝”。“牝”者,为母性生殖器的意思。先古时期的人们,对生育现象还未能够产生科学的认识,他们只是直观地见到一个新的生命体从母性的生殖器官中娩出,因而觉得母性的生殖器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并且对之产生了一种崇拜之情。当然,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早已走出了那种蒙昧的状态,但是老子的这一比喻是源出于此的,也就是以母性的生殖器官来比喻道的伟大神奇。不过,老子同时也指出:这不是一般的牝,而是“玄牝”。玄,意味着神秘,老子再一次肯定了道的玄秘莫测的特点。道之于牝,并非是生养某一个、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而是育养着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它是天地万物的总的根源,因此,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继之,老子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关于“绵绵”,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绵绵不绝之义,其二为冥冥之义,也就是幽暗深远、不可窥测的意思。“若存”,即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它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而这正是道的特点,它不是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明明白白的。可也正因为这样,道的作用才是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清晰可辨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生化变灭的过程,但道却是永恒的,无所谓生,亦无所谓亡,同时也由于其形迹不可察知,因而也是无所谓变化的,道是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存在。老子之哲思的玄妙精深,也正体现在这里。

关于道的这一特质,《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须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猥琐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微屑了呢?”庄子说:“在屎尿里。”

东郭子听庄子说到这里,就不再继续往下问了,因为如果他再问下去,庄子就会说出更加卑琐之物,那是他不想再听到的。庄子见东郭子静默不语,就解释道:“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啊。”继而接着说:“对于道,你不可以只在某一种事物中寻求它,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可以脱离道而存在的啊。”

在《庄子·知北游》这篇文章中还记载了有关泰清问道的对话。泰清向一个叫做无穷的人请教:“你了解道吗?”无穷回答说:“我不了解。”泰清又去问一个叫做无为的人。无为回答说:“我了解道。”泰清又问:“既然你了解道,道也有名数可言吗?”无为说:“当然有。”泰清接着问:“如果有的话,道的名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无为说:“据我所知,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

而后,泰清又去请教一个叫做无始的人,说:“像这样,对于道,无穷的不了解和无为的了解,谁对谁错呢?”无始回答说:“不了解是深奥玄妙,了解是浮泛浅薄;不了解处于道的范畴之内,了解却恰恰处于道的范畴之外。”于是泰清仰头慨叹道:“不了解就是了解,了解却是不了解啊!有谁懂得不了解的了解呢?”

无始回应泰清说:“道不可能被听见,听见的就不是道;道也不可能被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亦不可以言传,能够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它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是不可以称述的。”

无始又接着说:“有人向他询问大道,他便随口回答的,乃是不了解道。就是询问大道的人,也是不曾了解过道的。道其实是无可询问的,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询问却一定要问,这就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从回答却勉强回答,这就是说对大道并不了解。内心无所得却期望回答空洞无形的提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就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空宁寂的太虚之境。”

在这段对话中,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等都是庄子围绕着“道”所拟构的人名,当然,这番对话也是庄子为了论述“道”的本质而编造的。庄子与东郭子、泰清与无始等人的对话,实际就是对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观点所做的具体阐发,意在指明大道之无处不在、无往不至而又不可辨识、不可言说的根本属性。

【为人之道】

庖丁解牛

庖丁,也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因为他的技术十分精湛,所以被请到了魏国的宫廷里去做事。魏惠王听说了庖丁的手艺非同凡响,就打算亲自过去看一看。魏惠王过来的时候,庖丁正在解一头牛,只听得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和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而后进刀的时候又发出砉然的响声,整个过程进行得十分谐洽。尤为奇妙的是,庖丁解牛的声音竟然都符合非常典雅的乐律的节拍。

魏惠王见此情形,不禁赞叹道:“嗬,真是神奇啊!你的技术竟然达到了这样高超的地步啊!”

庖丁将刀放下之后回答道:“臣所喜好的是其中的道,而这已经超越了臣对解牛技术的追求了。”

魏惠王对此表示不解,问庖丁说:“哦,难道说这解牛的过程中还蕴藏着什么道吗?”

庖丁解释说:“当然,这其中的确是有道存在的。”

魏惠王感到好奇,就对庖丁说:“那么,你且说说看。”

于是庖丁慢慢地讲道:“大王您看啊,臣刚开始解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头牛,因为臣在那个时候对牛的身体结构还一点儿都不了解;可是三年之后,就不是这样了,臣的眼中所见到的就不再是一头牛了,因为臣对牛的身体构造已经很熟悉了;到了现在呢,臣在解牛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意念去做就可以了,而不再需要用眼睛去看了,就好像所有的感觉器官全都停息了一样,而只有意念的驰骋就可以将牛很好地解完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臣对牛的身体组织已经了然于胸、再没有一点儿不通晓的地方了。刀顺着牛的身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之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进入,这些都是符合牛的身体本来的构造的。这样下来,解牛的刀决不会碰到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不用说碰到牛臀股部的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工一年需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一个月就需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子去砍骨头;而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过的牛有好几千头,但是刀口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的时候就一定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因此,刀并不会受到损伤,虽说用了十九年,可刀刃也还如同新磨出来的一般。但即便是这样,臣每当碰上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地方,还是会十分警觉而小心翼翼地,把目光集中,将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然后哗啦一声,骨和肉就都分开了,也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这个时候,臣才会放松一下,站起身向四周看看,在悠然自得中感到一种很大的满足,然后,把刀擦好,再收藏起来。”

魏惠王听到这里,击掌赞叹道:“说得好,听了庖丁的话,我学会了养生之道啊!”

魏惠王的这句话也许会令人感到很不解,庖丁分明讲的是解牛的事情,魏惠王怎么就从中学会了养生之道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庖丁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他现在所喜好的是解牛的过程中所蕴含的道,而这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解牛技术了。这也就意味着,表面上看,庖丁讲的是解牛,可实际上,其中却蕴含着一种超出了这种具体的技术范畴的道,这种道不仅在解牛中存在,而在其他的事情中、在万事万物中也是都存在着的。庖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解牛技术呢?因为他在解牛时的所做所为,全都符合牛的身体的自然规律,而按照规律来做事,又岂止解牛是这样呢?对于养生来说,难道不同样如此吗?所以,魏惠王从庖丁对解牛的讲述中悟出了养生之道。庖丁将自己解牛的过程讲得很奇妙,令人难以琢磨,而这恰恰符合老子对道所做的描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就是这样若有若无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是没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