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顶级思维大全
22649900000003

第3章 成功学的秘密

洛克定律: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有目标才会成功

目标,是赛跑的终点线,是跳高的最高点,是篮圈,是球门,是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所要达成的自己,是奋斗的方向。没有目标,人就会变成没头的苍蝇,盲目而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你终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没有目标,你就很难与成功相见。

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活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目标。从小就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地向它靠近,终有一天你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小就糊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每个人出门,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漫无目的地闲逛,那速度就会很慢;但当你清楚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的步履就会情不自禁地加快。如果你分辨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你会茫然若失;一旦你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你会精神抖擞。这就是目标的力量。所以说,一个人有了目标,才会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没有目标,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20年后,研究人员回访发现,那4%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工作、事业都远远超过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4%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96%的人所拥有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否则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成为职场中的强者,我们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目标意识。古希腊彼得斯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古罗马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能跟随着有方向的船走。

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顶尖的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目标是灯塔,可以指引你走向成功。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有了目标,就会有方向;有了目标,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最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也碰不着,“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这个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又要富有挑战性。比如那篮圈,定在那个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会让你轻易就进球,也不会让你永远也进不了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进球的高度。试想,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进球还有意义吗?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还有人会去打篮球吗?所以,制定目标就像这篮圈一样,要不高不低,通过努力能达到才有效。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很有才能,得到了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的赏识。福特想要帮这个年轻人完成他的梦想,可是当福特听到这位年轻人的目标时,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年轻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当时所有资产的100倍。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大了,福特不禁问道:“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福特看看他,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一个人果真拥有了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想些切实可行的吧。”5年后的一天,那位年轻人再次找到福特,说他想要创办一所大学,自己有10万美元,还差10万美元,希望福特可以帮他。福特听了这个计划,觉得可行,就决定帮助这位年轻人。又过了8年,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大学——伊利诺斯大学。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定得过大,听起来很空洞,没有一点可行性,那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空谈,永远没有可以兑现的一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汪洋大海积于滴水。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然也有人一夜暴富,一下成名,但是谁又能看到他们之前的努力与艰辛。在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巴甫洛夫只说了八个字:“要热诚而且慢慢来。”“热诚”,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坚持到成功。“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不断提高自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要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有挑战又能达到,不断追求,走向成功。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能够想到一件事并抱有信心,那么他就能实现它。”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坚定明确的目标,他就能达成这一目标。坚定是说态度,明确是讲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爱好与厌恶,所以每个人所制定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潜力,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经过仔细考虑定出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些人之所以一生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的人生没有目标;有些人之所以总是失败,是由于他的目标总是太大太空,不切实际。因此,想要成功,就要先为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属于自己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比尔·盖茨,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级成功典范,令无数的人仰慕不已。他的成功,与他把握住未来的大趋势,尤其是懂得经营自己的强项密不可分。

事实上,盖茨一开始就与伙伴保罗·艾伦看到了个人电脑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趋势,他们两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探讨个人电脑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对这场革命的到来深信不疑。对于初出茅庐的微软来说,“它将到来”是他们的坚定信念,而他们为这将要到来的计算机时代开发软件。虽然他们没想到他们的公司能迅速跻身于世界舞台的前列,并发挥着超凡的作用,但当时他们至少窥见了IBM或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主板生产公司已陷入他们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困境了。“我记得从一开始我们就纳闷,像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微机生产商生产出的机器功能强大而价格低廉,那么他们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IBM的前景又在哪里呢?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把一切都弄糟了,而且他们的未来也将是一团糟。我们对上帝说,天啊,这些人怎么能不警觉呢?他们怎么能不震惊害怕呢?”

盖茨的技术知识是微软所向披靡的成功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而这也正是他的核心强项,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决定权。在许多时候,他比他的对手更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科技的走势。

微软公司的同事们都盛赞盖茨的技术知识让他独具优势。他总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他对程序的复杂细节几乎了如指掌。“你会纳闷,他怎么知道的呢?”布莱德·斯利夫伯格这位参加了视窗开发设计的人这么说过。

和盖茨个人以强项打天下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微软公司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全部事业的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发挥自身优势,力求变弱为强,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产业市场的未来。

微软与任何公司一样,实际上类似于一个动态的人体系统。它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是因为微软人将竞争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和市场知识结合起来,并且把它们付诸行动。产品开发是微软所有事业的中心,公司的存亡和盛衰关键在于新产品。

微软还必须源源不断地增添有用功能来说服其成百万的现有顾客购买产品的新版本,虽然旧版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已经够用。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在未来持续增长,微软计划创建种类繁多的、结合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消费性产品。显然,微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增进其开发能力,并且建立更大、更复杂的软件产品和以软件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就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微软还必须极大地简化这些中间产品,从而将它们成功地推销给世界上数十亿的新兴家庭消费者。

不言而喻,微软公司今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茨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推陈出新。人们公认微软公司的成功是由于“不停地创新”,而盖茨对未来形势精确的分析和其独有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自己强项的经营程度,不仅为微软公司的员工,也为其对手所称道。

这一切,也正是“瓦拉赫效应”的典型体现,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忠于自己个性长处的人。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在美国某个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坐着一个8岁的小孩,他胆小而脆弱,脸上经常带着一种惊恐的表情。他呼吸时就好像别人喘气一样。

一旦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或者回答问题,他就会惴惴不安,而且双腿抖个不停,嘴唇也颤动不安。自然,他的回答时常含糊而不连贯,最后,他只好颓废地坐到座位上。如果他能有副好看的面孔,也许给人的感觉会好一点。但是,当你同情地向他望过去时,你一眼就能看到他那一副实在无法恭维的龅牙!通常,像他这种小孩,自然很敏感,他们会主动地回避多姿多彩的生活,不喜欢交朋友,宁愿让自己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这个小孩却不如此,他虽然有许多的缺憾,然而同时,在他身上也有一种坚韧的奋斗精神,一种无论什么人都可具有的奋斗精神。事实上,对他而言,正是他的缺憾增强了他去奋斗的热忱。他并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使自己奋斗的勇气有丝毫减弱。相反,他使经常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声响;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牙根使嘴唇不再颤动;他挺直腰杆使自己的双腿不再战栗,以此来克服他与生俱来的胆小和众多的缺陷。

这个小孩就是西奥多·罗斯福。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缺憾而气馁。相反,他还千方百计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本,并以它们为扶梯爬到了荣誉的顶峰。他用一种方法战胜了自己的缺憾,这种方法是大家都可以用得上的。到他晚年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过严重的缺憾,他自己又曾经如何地惧怕过它。美国人民都爱戴他,他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得人心的总统之一。

盖茨说:“我们尊敬罗斯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些努力。如果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件还有点价值的事,假如失败了,我们便借故来掩饰自己,那么我们就是在以自己的缺憾为借口了。”缺憾应当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种自甘沉沦的理由,它暗示你在它上面应当做一点努力。

重要的并不在于你所做的是什么事,而在于你应当采取某种行动。那么,一个人什么时候应当坦然承认自己的缺陷,什么时候又应当去和困难斗争呢?

不言而喻,真正懂得经营自己强项的人是十分明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定律链接】经营强项要有条理性

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要巧妙经营自己的强项,就要善于管理自我。而要想成功,必须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否则你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强项,甚至生活会变成一团糟。

某杂志刊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商人在小市镇做了几十年生意,到后来竟然完全失败。当一位债主跑来要债时,那位老商人正在紧皱双眉,思索他失败的原因。

他说:“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而债主却劝他从头干起。

“什么?要从头干起?”

“是啊!你应该把你目前的经营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从头做起。”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要把门面、地板、桌厅、茶几、橱柜都重新洗刷油漆一番,弄成新开张一样吗?”

“是的!”

“这些事我早在15年前就想去做了,但后来因为我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一直没有去做。”

无论你是在大都市里还是小城镇里经营生意,你都应该把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些把什么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的人,终有一天是要失败的。

经营任何事业千万不要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有许多人往往今天说得头头是道,但明天还是毫无改善。对这种人也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莽汉”或“懒汉”。他们哪里知道:没有一样事业仅靠喊口号就能成功的,要成就事业,非得集中心思,有条有理,持之以恒,不断地奋斗不可!

所以,要经营自己的强项,使之达到成功,就要做到有条有理。

比较优势原理: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以长博短,充分发挥优势

饶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一家外资公司任部门经理助理,月薪3000元。年轻靓丽的她,毕业两年里换了几份工作,但不外乎助理、秘书、文员、前台等。最近,她一咬牙又辞了职,报名参加茶艺师培训,决心做个茶艺师。很多朋友不理解,放着好好的白领不当,辞职去学什么茶艺?可饶春自有一番道理。“说是白领,可每天干的活不外乎跑腿、帮经理写英文Email、打字、接待客人等,凡有个大学文凭的人都能干。跳槽呢,最多挪个窝继续做助理,学不到一技之长。我一晃就要奔30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生活忙忙碌碌,找不到出路,为何不选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呢?饶春准备学了茶艺之后,利用自己的英文特长,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她要在茶艺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3000块的薪水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工作也没什么挑战性,每天原地踏步,知识一点点被‘折旧’。与别的白领相比,我的英语水平不算高,但在茶艺行业里,这就是我的优势。”饶春说,“找到自己的优势,就特别容易获得发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任何优势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都是相对的,没有比较,优势就无从谈起。在国际贸易中有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绝对优势。比如甲和乙两个人,甲比乙会理财,那么,甲在理财方面相对于乙有绝对优势;中国的彩电制造技术比印度强,中国在彩电制造上相对于印度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甲比乙会理财,在这两个人中当然是甲来理财;中国比印度会生产彩电,当然是中国向印度出口彩电。但进一步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推论并不一定成立。甲比乙会理财,但甲比乙更会推销产品,在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甲只能忍痛割爱,将账本留给乙。乙虽然不如甲会理财,但乙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差。将账本给乙,能够为甲腾出时间去搞推销。在这个团队中,甲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乙的比较优势是理财。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种分配的前提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尽管甲各个方面都比乙强,但甲不可能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任务。因为如果甲选择什么都自己做,受时间资源的限制,甲的收益会少于和乙合作所得的份额。同样道理,尽管中国在彩电生产上相对于印度有绝对优势,但在电脑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更大,那么中印贸易中会是中国向印度出口电脑,印度向中国出口彩电。两国的贸易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的。

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强大的国家或个人而言,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处处逞能,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国家或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强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它自身的利益,“强者”必定留出地盘给“弱者”。比较优势原理的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力资源专家更注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更关心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不得不要求每个人从动态比较优势入手,合理分配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用以增加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资产”。

如何获得这些资产?人力资源专家的建议是有计划地把收入中的一部分以自我投资的形式消费。具体讲就是把看似是支出的那一部分钱投入到对自己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充电上。培训充电的内容应该首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领域,因为这更容易使自己建立个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拥有竞争优势。

每个人都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

有人说,上帝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谁都不公平,每个人都有特长,也有短处,而且它们总不同时出现。

法国文豪大仲马在成名前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工作。

父亲的朋友问他:“你会做什么?”

“我没有什么本事,老伯。”

“数学精通吗?”

“不行。”

“你懂物理吗?或者历史?”

“我不知道,老伯。”

“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弥补我的这些缺点。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

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把你的住处写在这张纸上吧。”

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叫着说:“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起来并不算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

把名字写得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优点!然而,不管这个优点多么“小”,它毕竟是个优点。你也可以以此为基地,扩大你的优点范围。名字能写好,字也就能写好;字能写好,文章或许就能写好哦。

每个人都不会“一无是处”,哪怕你看起来资质平庸,一无所长,也一定有连自己也未曾发觉的比较优势——就像大仲马也从未意识自己的名字写得不错。人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你看似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是羡慕别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将羡慕别人的眼光收回来,寻找自己的优势,很多时候,不是你没有优势,而是你不愿挖掘自己的优势。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持续不断地发现并发挥你的比较优势,终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的绝对优势,让你变成一个奇迹,被无数人羡慕。

1987年3月30日,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颁奖仪式的高潮终于到来了。

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因在《上帝的孩子》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快步走上领奖台。她激动不已,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打手语,她的意思是: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哑女。其实,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女,还失聪。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孩子,但出生18个月后,高烧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但这位聋哑女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她加入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她不断锻炼自己以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为了寻找女主角的扮演者,她用半年时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都没找到中意的。

有次导演偶尔观看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起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心去拍,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此奖项的聋哑女演员。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她用自己的勤奋执著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了绝对优势,成为无数个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确实如此,上帝不会把每个人身上所有的门窗同时关死,他总会留下一线希望,一线生机,等待我们去发现。当我们用辛勤+耐心+等待去寻找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也会找到这一线来自天堂的光明。

【定律链接】晚一点起跑也能领先

——次发优势

1949年,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开发出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omet,该飞机时速可达450英里,是螺旋推进式飞机的两倍,而且飞起来既平稳又安静。1952年,该机型进行了首次商业飞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一时间其他飞机制造商黯然失色。

但好景不长,Comet飞机开始频频出事。第一次空难发生在加尔各答,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突然四分五裂,机上人员全体遇难。当时的解释是飞机遇到雷电袭击。但几个月后,在意大利上空相继出现了两起类似事故,引起航空界的高度警觉。经调查发现,Comet飞机使用的金属材质和以前的螺旋推进式飞机一样,但由于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变化,金属的耐力和寿命大大减少。德·哈维兰为这3次空难付出了惨重代价。就在公司埋头重新设计飞机时,波音公司推出了707机型。当然,新设计吸取了Comet的教训,规避了这一设计缺陷。尽管波音曾落后德·哈维兰5年,但借助对手的这一失误,它迅速跃至行业前列。

在这个案例中,波音公司并没有因为后发而受制于人,相反,它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避免了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些失误,这样,照样可以后发制人,取得成功。

先发者可以依靠率先推出的产品占领市场,赢得先机,但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因为市场往往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在这个意义上,先发者就是后发者的铺路石和试验厂,相对地,那些后发者就少了探路和摸索的风险,它们的优势被称为次发优势。

次发优势基于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任何先行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商业史大量的事实证明,市场预测的正确性非常低。例如,在电话刚刚发明的时候,有人曾预测它将成为发布广告的新媒介,结果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网络在成为“改变人类工作、交流的方式”之前,也在政府、军队以及大学里默默无闻了20多年。有时候,一个很有价值的创意,如果未逢其时,也一样会成为先行者的陷阱。

另外,即使先发者在恰当的时机推出了恰当的产品,后来者还是有机可乘的。因为新开发的产品往往存在重大的设计缺陷,后来者可以乘机推出更好的产品,抢走市场份额。即使先发者没有明显失误,后来者也可以通过革新产品或营销方式取得胜利。好的市场营销+一般性技术远远比一般性营销+顶尖技术要吃得开。技术总是在变,人对产品的感受过程却基本相似,抓住主要技术潮流,用新方法出售老产品往往能事半功倍。例如,在PC市场中,戴尔一直受制于康柏。1994年,戴尔将电脑撤出零售店,1996年开始在网上直销。购买电脑的传统方式改变了,人们可以自由定制电脑,产品的质保和技术支持也由一家公司承担,出了问题再也不必东奔西走了。此举大大改变了戴尔和康柏的竞争格局,戴尔的市场份额迅速超过康柏,成为PC业的霸主。

相关定律: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

源自“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的“以此释彼”智慧

哲学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例如,水涨船高,说的是水与船的联系;积云成雨,说的是云与雨的联系;冬去春来,说的是冬季与春季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这种普遍联系,它们才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影响到其周围与之相连的众多事物。这就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寻找最佳思维结论时,可根据其他事物的已知特性,联想到与自己正在寻求的思维结论相似和相关的东西,从而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以此释彼”的目的。即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定律。

在这方面,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标准距离的由来就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人们对于这个很奇怪的标准非常好奇。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造的,所以采用了英国的铁路标准4.85英尺。

人们又问:“英国人又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85英尺是电车轨道所用的标准。

那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则是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

可马车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都是4.85英尺。

那么,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制定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于是又会有人问:“为什么会选择罗马战车的宽度呢?”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的军队所铺的,所以,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最后,人们还会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想知道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在马屁股上找到答案的,而是通过英国铁路、英国电车、马车、老路辙迹、罗马战车、罗马老路等一系列与该问题相关的事物,顺藤摸瓜,最终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其实,由于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联系之中,我们遇到问题,应学会发散思维,不要总揪住一个点不放,想不通时,不妨找些与问题相关联的事物,从这些相关处着手,利用“以此释彼”的智慧,往往会令你恍然大悟。

做人不要一根筋,做事不要一条路跑到黑

生活中,我们常用“一条路跑到黑”来形容那些一根筋或钻牛角尖的人。然而,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人们又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一条路跑到黑”的傻瓜。那么,我们如何在难题面前不当傻瓜呢?先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加拿大伯塔省有一名叫斯考吉的高中女生。为了实现自己到25岁成为百万富翁的誓言,斯考吉从小就喜欢看比尔·盖茨的书,并研究《财富》杂志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个人。她发现:那些人中,有95%以上的人从小就有发财的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之前就想到了开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巨富在未成年之前至少做过一桩生意。于是,她得出结论,要致富,就必须从小有赚钱的意识。

在赚钱方面,小斯考吉选择了投资股票。很多投资股票的人,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盯着报纸,因为这些媒体都对股市做直接报道。然而,小斯考吉并没有选择这种直接的途径,而是根据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数量决定该股是抛售还是买进。

例如,她专盯一家钢铁企业的股票。当这家企业股票下跌到4美元以下时,某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便多起来,过一段时间,股价又涨了回去;当这只股票涨到8美元左右时,该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又会开始多起来,接下去,该股必跌。期间,她经过调查发现,该企业的工人们不愿意看到工厂的股票下跌,每次股价太低时,他们就自发地去买进一些股票,从而带动股价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位后,工人们便抛售股票,致使该股下跌。

就是这样,小斯考吉借助工人们往返证券营业部的摩托车的数量的变化,采取抛售或买进的举措,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小斯考吉巧妙利用相关定律,从与股市相关的抛买人群的行动变化下手,反而比那些只知道盯着直接报道股市的媒体的人们更有收效。

与此类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让人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有的人在困难面前驻足不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而有的人转换思维,从与之相关的事情着手,很快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平时要大力培养自己洞察事物间相关性的能力,抓住事物和问题的关键,合理利用相关定律寻求解决方法,不做“一条路跑到黑”的傻瓜。其中,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一方面要虚心,绝不视任何主意为无用,倾听跟你不同的观点,任何人都有东西值得你学习;另一方面,训练你的思想来为你工作,让你的脑子做你要它做的事,而且当你要它做的时候才做。此外,还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对不懂的事提出问题来,训练你的想象力。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简单”,真正的大智慧

近几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删繁就简”等一系列追求简单化的观念在整个社会不断深入和普及。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这正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管理组织越来越完善化、体系化和制度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容忽视的机械化和官僚化。于是,文山会海和繁文缛节便不断滋生。可是,国内外的竞争都日趋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快与慢已经决定其生死。如同在竞技场上赛跑,穿着水泥做的靴子却想跑赢比赛,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脱掉水泥靴子,比别人更快、更有效率,领先一步,才能生存。换言之,就是凡事要简单化。

很多人会问:“简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看了下面的例子,我们自然就会明白。

有人曾经请教马克·吐温:“演说词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讲了一件亲身感受的事:“有个礼拜天,我到教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动容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讲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捐助50元;他接着讲了10分钟,此时我就决定将捐款减到25元;最后,当他讲了1个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听众请求捐款时,我已经厌烦之极,1分钱也没有捐。”

在上面马克·吐温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向求教者说明:短小精悍的语言,其效果事半功倍;而冗长空泛的语言,不仅于事无益,反而有碍。

事实上,不仅语言如此,现实生活亦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化,剃除不必要的生活内容。这种简化的过程,就如同冬天给植物剪枝,把繁盛的枝叶剪去,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每个园丁都知道不进行这样的修剪,来年花园里的植物就不能枝繁叶茂。每个心理学家都知道如果生活匆忙凌乱,为毫无裨益的工作所累,一个人很难充分认识自我。

为了发现你的天性,亦需要简化生活,这样才能有时间考虑什么对你才是重要的。否则,就会损害你的部分天资,而且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简化呢?很简单,就是重新审视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和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然后运用奥卡姆剃刀,舍弃不必要的生活内容。

博恩·崔西是美国著名的激励和营销大师,他曾与一家大型公司合作。该公司设定了一个目标:在推出新产品的第一年里实现100万件的销售量。该公司的营销精英们开了8个小时的群策会后,得出了几十种实现100万件销售量的不同方案。每一种方案的复杂程度都不同。这时,博恩·崔西建议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应用奥卡姆剃刀原理。

他说:“为什么你们只想着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渠道,向这么多不同的客户销售数目不等的新产品,却不选择通过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或买主销售100万件新产品呢?”

当时整个房间内鸦雀无声,有些人看着博恩·崔西的表情就像在看一个疯子。然后有一名管理人员开口说话了:“我知道一家公司,这种产品可以成为他们送给客户的非常好的礼物或奖励,而他们有几百万客户。”

最后,根据这一想法,他们得到了一笔100万件产品的订单。他们的目标实现了。

可见,不论你正面临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简便的方法,为你实现同一目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记住苏格拉底的话:“任何问题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步骤最少的办法。”正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所阐释的,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要保持事情的简单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抱怨,买来的肥皂盒里面是空的。他们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工程师想尽办法发明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肥皂盒。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面对同样的问题,两家公司采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无论从经济成本方面,还是资源消耗角度,相信第二种方案的优势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如果有多个类似的解决方案,最简单的选择,就是最智慧的选择。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以选择最智慧的解决方案。

剃掉复杂,切勿乱删

相传,有位科学家带着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请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随意地看了一眼最后的结论方程式,就说:“这个结果不对,你的计算有问题。”科学家很不高兴:“你过程都不看,怎么就说结果不对?”爱因斯坦笑了:“如果是对的,那一定是简单的,是美的,因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你这个结果太复杂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科学家将信将疑地检查自己的推导,果然如爱因斯坦所言,结果不对。

也许你认为奥卡姆剃刀只存在于天才的身边,其实,它无处不在,只是有待人们把它拿起。当我们绞尽脑汁为一些问题烦恼时,试着摒弃那些复杂的想法,也许会立刻看到简单的解决方法。人生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可运用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谁就是成功的人。

越复杂越容易拼凑,越简单就越难设计。在服装界有“简洁女王”之称的简·桑德说:“加上一个扣子或设计一套粉色的裙子是简单的,因为这一目了然。但是,对简约主义来说,品质需要从内部来体现。”她认为,简单不仅仅是摈除多余的、花哨的部分,避免喧嚣的色彩和繁琐的花纹,更重要的是体现清纯、质朴、毫不造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简单”,不是乱砍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正如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运用剃刀的结果只能是将不该删除的删除了。

那么,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奥卡姆剃刀,不能盲目。例如,IBM在电脑产品营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其前CEO郭士纳所指,他们具有非常有优势的集成能力。然而,其广告宣传语却将这一点删掉了,留下推广小型电脑的“小行星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IBM自然未能凭这则广告获得区别于其他电脑的地位。可见,没有什么比删掉自己的优势更可悲了。

所以,在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时,要将其用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是盲目乱删。

墨菲定律: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不存侥幸心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众所周知,人类即使再聪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写程序时不会出现错误一样,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也是墨菲定律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回避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关于这一点,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次,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主要是从尝试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从正确中学习。例如,超级油轮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后,成千上万吨的油污染了整个海面及沿岸,于是石油公司才对石油运输的许多安全设施重加考虑。还有,在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意外后,许多核反应过程和安全设施都改变了。

可见,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多犯错,人们才会多进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成千的错误击倒,而且会从中得到新创意。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必要的副产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这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逃避“倒霉”、“失败”等,总是心存侥幸。殊不知,错误的潜在价值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明史上,就有许多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开普勒发现了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偶然间由错误的理由得到的;爱迪生也是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说过:“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就读,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给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了那笔费用,母亲带着男孩踏上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中学,后来又顺利地读完大学。

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最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元的邮费,不能给订户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分期付款好长时间买了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最心爱的东西,但她最后还是同意将家具作为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

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都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感到已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你努力试过了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地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渡过了难关,攀上了事业新的巅峰。这个男孩就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3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事实上,得失本来就不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共同体。记得有一本杂志曾归纳出关于失败的优胜可能: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尚未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失败表明你得到了经验。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知灵活性的人——失败表明你有非常坚定的信念。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到压抑——失败表明你愿意尝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可能成功——失败表明你也许要改变一下方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只表明你还有缺点。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成功——失败表明你还需要一些时间。

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失败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那么,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时的失败左右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吧!

米格-25效应:牌不在好坏,关键看你怎么打

一手烂牌也能打出好章法

恩格斯讲过一个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例子:假设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若分散而战,3个法兵战不过2个马木留克兵;若100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1000名法国兵必能击败1500名马木留克兵。

实际上,恩格斯讲述的就是协调作战的重要性。虽然马木留克兵与法国骑兵各有长短,但在不同的要素组合下,最终的整体功效还是有着决定胜负的天壤之别。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虽然田忌的三匹马比齐王的都稍逊一筹,但由于孙膑采取的配置方法不同,结果转败为胜。孙膑也因为这次合理配置资源而得到齐威王的重用,得到更宽广的用武之地。可见,权衡利弊,合理配置资源的智慧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合理抉择,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决定用什么资源去满足那些欲望,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的实质是权衡取舍,即在取舍之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青睐。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体作战性却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成为当时的世界一流。

米格-25飞机因组合协调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现象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米格-25效应具体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小于结构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现负值。

合理配置资源的情况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生活就是在不断地“权衡取舍”。我们只有买一套衣服的预算,但同时看中了两套各具特色的衣服,究竟选择哪一套?我们攒了一笔钱,准备添置新的家具,是买一套组合柜呢,还是买一台录像机?大学快毕业了,我们是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是去工作赚钱?……做这些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权衡取舍”的过程。有所得,必有所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做权衡时才会感到为难。

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选择约束条件,以尽可能实现自己付出的代价最小化;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选择可让自己得到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手头的资源越多越好,优秀资源越多越好,这样的话,就可以付出很小的成本而获得很大的收益。

寻找方法,不打错牌胜过拿到好牌

成功不关乎经历与资本,而是如何将自身的“烂牌”或“好牌”合理利用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天资聪慧、优秀卓越,就像每一个厨师都希望自己有天下最好的食材一样。然而,好料并不一定就出好菜,更多时候,我们还得看厨师的手艺,也就是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过程。自幼出众的人有可能早早就江郎才尽,而没有过人天资的普通小孩,甚至先天有缺陷的自卑儿童,最终却有可能是成大业者。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觉得所有的问题都接踵而至,于是开始晕头转向,觉得为什么自己的运气会这么差呢?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慎重地走好每一步,在走每一步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只要不走错路,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自己的前途一样是一片光明。因为,牌局中不管你手中的牌是多么地令人不满意,如果你每次出牌都经过深思熟虑,确保不打错牌,其实胜过拿到一手好牌却招招失误!

做任何事情,都既要勤奋刻苦,也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傻瓜喜欢速决,他们不顾障碍,行事鲁莽,干什么事都急匆匆的;有时候尽管判断正确,却又因为疏忽或办事缺乏效率而出差错;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找方法,而是默默地待在那里,等待时间去自行解决。但是智者却不会这样,他们绝不会冲动地选择放弃,在他们眼里,放弃是最错误的做法,只要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深思熟虑,找到最合适的出牌法则,那些很多被认为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

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神”,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U形绝缘体的订单。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的意义非同一般。

但是,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电子公司的评价是:“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对新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松下电子虽然看中其产品质量好,给了他们供货的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都不慷慨,年年都要求降价。对此,京都陶瓷有一些人很灰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再也没有潜力可挖了,再这样做下去的话,根本无利可图,不如干脆放弃算了。但是,稻盛和夫认为:松下出的难题确实很难解决,但是,屈服于困难,也许是给自己未足够地挖潜找借口,只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才能最终找到解决之道。

于是,经过再三摸索,公司创立了一种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员工,也知道用于打包的绳子原价是多少,明白浪费一根绳子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在满足松下电子的苛刻条件的情况下,利润也甚为可观。

有些问题的确很棘手,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人便认为“已是极限”,或是“已经尽力”,再去努力也是白搭。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就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灵桎梏”。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没有解开自己的心结,在于我们没有用心去“想”。不怕问题困难,就怕不主动找方法。就好像一把锁总有一把对应的钥匙,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而这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方法大师吴甘霖先生在讲座中经常提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

一次公司放年假,吴先生准备给每位员工的妈妈买份礼物。他走进公司附近一家著名药店的分店,看中了一种补血剂,没想到只剩下两盒了,离他要求的数量还差很多。“能不能到总部进点货?”他跟售货员商量。售货员回答说:“上报,到舱,第三天才能送货。”可员工们下午就要回家探亲了,吴先生着急地问:“能不能快一点呢?”售货员们都摇头。吴先生又鼓励他们:“想想办法吧,一定能解决的。”这时,一位姓王的女售货员说:“我们可以试试给附近的其他分店打个电话,看他们有没有货。如果有的话,我们先向他们借,三天后再还。”打过电话后,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将几个分店的货凑起来给了吴先生。

虽然是件小事,但也充分说明:只要努力想,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问题。

在面对一个难解的问题时,一句“没办法”,似乎让我们找到了可以不去想办法的理由;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事实上,只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寻找方法,用一种灵动多变的思考方式、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去分析判断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不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应对之策,那么,即使你是一名天才,面对问题时,你仍会一筹莫展。所以,我们要开动脑筋,走好每一步,才能够让坏牌变成好牌!

资源好不好,关键看利用。我们无须抱怨上天给我们的太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手上所有的资源——青春、才华、学识、相貌、人脉……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好。

【定律链接】大牌小牌,合适的就是好牌

这个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不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高的还是低的。正如,每一对恋人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而分开,都只是说明他们不适合在一起。在冥冥之中,那个适合你的一直在等你,你和她终于相遇,之后牵着彼此的手一直走下去。世界上不是看着好就真的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各有所需。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因饥饿而死,一只是因忧郁而死。

从笼子中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觉得别人的幸福很耀眼。他们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羡慕别人?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乐之道。

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你也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你还要学会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学会放弃,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把握快乐、享受幸福。

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一头狮子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当太阳升起时,狮子发现了羚羊,但追了半天也没追上。别的动物笑话狮子,狮子说:“我跑是为了一顿晚餐,而羚羊跑却是为了一条命,它当然跑得更快了。”

是的,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奔跑,不管是为晚餐,还是为生命。每个人的目的都不相同,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也许你奔跑了一生,也没有到达目的地;也许你攀登了一生,也没有登上峰顶。但是抵达终点的不一定是勇士,失败的也未必不是英雄。人生之路,无须苛求。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你的智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出色的打牌者,他拥有的牌并非总是最好的,但他能将自己手中现有的资源用到合理的地方。小牌有小牌的作用,大牌有大牌的功能,不是说最大的就最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生活中,有人会觉得别人做的事情非常好,就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而去跟着别人做同样的事情,却屡屡失败。比如:看着在娱乐圈大红大紫的明星们,他们受众人瞩目,假如你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令你艳羡,就去模仿,那真的很可能耽误了你。要知道,在明星令人艳羡的光环下,是他们付出的远超出常人的努力。刘德华被誉为“不老的情人”,但是他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个将生命都献给舞台的人。他聪明、勤奋、坚毅,在他所有的长处中,他更适合做演员,更适合于舞台,所以他选择了,努力了,成功了。但并不是所有人只要付出努力,有了目标就可以取得胜利的,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坐标,那么很可能就只是做无用功。

所以,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一个企业来讲,都有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只要沿着这条路线一直走下去,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酝酿效应:灵感来自偶然,有时不期而至

为何遇到难题会“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你面前有4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下图左侧所示)。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下图右侧所示),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请问,你该怎么办?

上面的“项链问题”你想到答案了吗?客观而言,虽然这看似一道有些难度的问题,但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解法,就会发现它并不复杂。先把一条小链子的三个环都打开,花4分钱;再用这3个环把剩下的3条小链都连在一起,再花9分钱,项链不就在限定不超过15分钱的条件下做成了吗?

事实上,这是美国的女心理学家西尔维拉在1971年设计的一个实验,专门演示酝酿效应的现象。

西尔维拉选了3组人作为被试者,每组成员的性别、年龄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实验要求第一组用半个小时来思考,中间不休息;第二组先用15分钟想问题,无论解出与否都要休息半小时,打球、玩牌什么的,然后再回来思考15分钟;第三组与第二组类似,仍用前后各15分钟思考问题,只不过把中间休息的时间延长到4个小时。

结果,第一组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实验结束后,当西尔维拉要求被试者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者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原来的思路去做,而是从头做起。

你一定很好奇,同样的思考时间,只是安排有些不同,竟会造成3组成绩如此大的差别?正如成功的被试者自己所言,当他们休息回来以后,并不是接着原来的思路去做,而是仍然像刚开始那样从头想起。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类似的体验:遇到某个难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花了几个小时仍一无所获。不过,暂时忘掉它休息一会儿,可能就会突然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了。

很显然,这种把难题暂时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们不会陷入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且能够采取新的步骤,从而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不仅是前面那些普通的被试者,就连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样会运用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的“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于是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王冠的条件下,想法测定出王冠是否掺了假。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冥思苦想,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而且,他觉得入水愈深,体重就愈轻。他恍然大悟,然后便进宫去面见国王。

在国王面前,阿基米德将与王冠一样重的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和王冠,分别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王冠里确实掺了银子!”

国王不解,阿基米德解释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相比,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可以将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王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故同样重量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少。刚才王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多,说明王冠的密度比金块密度小,从而证明王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突然某一刻,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出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南宋诗人陆游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劳逸结合,让你的灵感迸发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酝酿过程中,存在潜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是在潜意识里组合,而在穿插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从而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那么,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应学会劳逸结合,先把它放在一边,小憩一会儿或去喝杯茶,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往往能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效果。

在化学界里,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可是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没有弄清它的结构。尽管很多证据都表明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结构是对称的,但大家怎么也想不出这些原子是如何排列、形成整个稳定的分子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这一问题,但同样找不到答案。

1864年冬天的某个晚上,凯库勒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进入半睡眠状态。他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旋转的环状。

他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他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环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也由此解开。

凯库勒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正是我们所讲的酝酿效应。他自己也曾说过:“当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时,我的心就想着别的事了。”没错,被难题卡住、怎么都想不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别的事情,让大脑劳逸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这种酝酿来自想象,是人脑对于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长期不间歇地思考一个问题,会造成精神紧张,于是一时间什么都想不出来。然而,我们头脑中收集到的资料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一旦让大脑合理地休息,它就能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加工和重组原来存储的那些资料,进而产生新的想法。也就是说,直觉可以引导我们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曲径通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当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跑到黑,而应做到劳逸结合,把对该问题的思考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这样才会给新想法和好想法自然酝酿、成熟并迸发出来的机会。

基利定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坦然面对失败就是成功

失败是我们人生经历最多的课题,怎么逃也逃不过的仇敌。但如果你坦然地面对了这个课题,你会发现这不是个无解的方程式;如果你直面了这个仇敌,你会发现它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失败,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与成功只差那一瞬间,只要你挺过去了,那么你就能够看到属于你的光辉黎明。

奥城良治,一个连续16年荣获日本汽车销售冠军的伟大推销员,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只源于小时候的一次偶遇。在奥城良治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有一次在田埂间看到一只瞪眼的青蛙,就调皮地向青蛙的眼睑撒了一泡尿。之后,却发现青蛙的眼睑非但没有闭起来,而是一直张着眼瞪着他。他很惊讶,这奇特的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没想到,这一幕竟成了他成功的秘诀。若干年后,他做了一名推销员。每当遭到客户拒绝时,他就会想起童年时那只被尿浇也不闭眼的青蛙。于是,他就像那只青蛙一样,面对客户的拒绝,总是逆来顺受,张眼面对客户,从不惊慌失措。

客户的拒绝,对于推销员来说,就是最大的失败。而奥城良治从不逃避,而是坦然面对,这是他从青蛙那儿学来的,我们也应该从他那里学来。

男子10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尤塞因·博尔特,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斯德哥尔摩站的100米比赛中却败给了盖伊。这是他两个赛季以来的首次败绩,但博尔特认为,这次失败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震动。他谈道:“我(对比赛失利)并不惊奇,这只是一场失败而已。我早说过,如果有谁想战胜我,最好就是赶在今年。”这种坦然面对失败的态度,让人相信尤塞因·博尔特在以后的比赛中,还会再创佳绩。因为,这种坦然面对,就是下一次成功的征兆。

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是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是否能把握住机会。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有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失败,但最好的机会也往往就藏在这些失败背后。懂得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并把它变成你的一种常态,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成功。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一样。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智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时,我们才能收获成功。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经过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激励演讲家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很难,但不成功更难,因为你要承受一辈子的失败。”“这世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因为过去并不等于未来。”所以,失败只是暂时的,只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或者说是成功之路上的一段过程。走过它,你就会拥有成功。

人生的99%都是失败,所以每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失败可能随时伴随着你。如果你害怕失败,那么你就将一事无成。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不摔几跤是学不会走和跑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摔着长大的,你也不例外。人生就逃不开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你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想长大成人,想实现梦想,那么就必须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因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于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爬起来继续走呢?”那人说:“既然爬起来还会跌倒,我干吗还要起来,不如就这样趴着,就不会再摔了。”这样的人,摔两次就怕得不敢再起来继续往前走了,那么他肯定永远也无法到达他的目的地了。

如果我们都像这个趴在地上不起来的人一样,在一两次失败后就选择放弃,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会得到成功的眷顾。对于“成功”和“失败”,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它们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互相依存的,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体会到“成功”的珍贵,也只有在“成功”后才会知道“失败”的意义。

“成功”的背后是用“失败”砌成的台阶,如果没有这一层一层的台阶,我们可能永远待在原地,无法迈出任何一步。“成功”是“失败”永远的灯塔,只有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去接近灯塔,获得光明。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失败过后,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最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这一次失败,可以换来下一次的成功。

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虽终身从事对平行公理的求证,最终也不得不成为那失败者中的一员。似乎平行公理根本无法证明。但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7年求证而毫无结果后,潜心思考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从而取得了成功。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要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会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应该说,失败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失败不可悲,它意味着你又有了重新开始的理由。因此,当一切可能的失败都尝试过之后,拥抱你的一定是成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不允许失败,无异于拒绝成功。

韦特莱法则: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敢于想象,才能有惊人之举

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先要敢想,才能做大事。换而言之,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生活中,大人都喜欢问小孩一个问题:长大后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问题,更是测试志向的问题。如果小孩回答以后想要做国家主席、科学家或富豪之类的,大人会说他有志气、有出息。敢于为自己设计远大的理想,才能成就大事业。像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最终也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敢于想象。

这个想象,不是空想,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敢。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很多人都缺少这种自信和勇气。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多的也就是这点自信和勇气,就像在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林肯总统,在被记者问到他之前的两届总统之所以没有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是不是要留给他来成就英名时,他说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一个人之所以没有成功,缺少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敢于把握机会的勇气。林肯敢于把握机会,最终名扬天下,而他之前的两任总统却因缺乏勇气而“错失了良机”。

“敢想敢干”,是在成功者的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没有想法就不会有作为。人生就好比一个“梦工厂”,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可能有惊人的举动。激烈的竞争,从来不容许懦夫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与你没什么两样,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想了你们不敢想的事,做了你们不敢做的事。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为了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性能,决定生产一种有8只汽缸的引擎,而这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亨利·福特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工程师们下达了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生产这种引擎,去做,直到你们成功为止,不管需要多长时间。结果,8只汽缸的引擎真的被工程师们给制造出来了,福特的想法得到了实现。

可见,只要你敢想,就有可能会成功;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今生肯定与成功无缘。

勇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能成就大业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出乎意外,才能得乎意外。就像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提出的韦特莱法则: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去做的。所以许多时候,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许多人不以为然的、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而已。

小李中专毕业,找到一份在影楼做销售的工作。他知道自己的学历低,比不上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所以他就尽量做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提前来上班,往饮水机里加水,主动打扫卫生,帮同事订盒饭等等,没想到连续这样做了几周后,他不但和同事都成了好朋友,连平时没怎么注意过他的老板,也开始夸他勤快能干了。他很高兴,干起这些来更加起劲了。两个月后,影楼分店要选拔店长,小李意外地被选中,成为了影楼最年轻的店长。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说天底下最难的事,都是从最容易的事开始做起的。所以,想要成功,就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

因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科学家科赫,也正是因为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才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在他刚刚入读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时,他的教授亨利为他们同级的新生们布置了一个很简单也很无聊的作业——抄写亨利教授多年积累下来的论文手稿,而且要求他们务必要工整和仔细。当同学们翻开亨利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其他人都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研究去了,只有科赫一个人将信将疑地把论文手稿完完整整地抄写了一遍。结果,这件事让他受益匪浅。当他拿着抄好的手稿去找亨利教授时,亨利教授对他说了这么一席话:“孩子,我向你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抄写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工作。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干劲,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作为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这样很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学上走错任何一步,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让你们做那些抄写手稿的工作,既是让你们学习医学知识,也是让你们进行一种心性的修炼。”

正是亨利教授的那席话,让科赫明白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真谛和自己应该抱有的研究态度。也正是因为他牢记了这席话,敢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使他日后在医学界有了那么大的作为。

如果你现在有追求成功的念头,那么,就从身边最简单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