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22650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小说,多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持续受到各国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这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1892—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1915年完成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问世。1920年到中国,后来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特琳娜——一段罗曼史》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一系列文艺批评作品。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65年12月,于法国病逝。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继《人性的枷锁》后出版的又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和歌剧。小说通过天才艺术家与他力图逃离的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冲突,演绎了小说的主题。“月亮”是远大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蝇头小利的象征。一个人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还是低头看地,追逐小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小说文字简洁,故事生动,主题深刻,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至今魅力不减,仍然吸引着各国读者。

毛姆是一位优秀的多产作家,图为其部分作品的封面,依次为:《卡特琳娜》《魔术师》《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阿申登故事集》《面纱》《佛罗伦萨月光下》《圣诞假期》《堂·弗尔南多》《偏僻的角落》《兰贝斯的丽莎》《寻欢作乐》。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经历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曾是受人尊重的证券经纪人,有妻子儿女,为了追求艺术自由而离家出走,过着贫困的生活;都在塔希提岛生活并创作,最后都病死在南太平洋群岛。了解了高更,便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图为高更自画像和他创作于塔希提岛的名画《持杧果的少女》。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寻欢作乐》,戏剧《圈子》,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阿申登故事集》等。

毛姆的父亲是律师,供职于英国驻法国大使馆。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被送回英国由担任牧师的叔父抚养。他以书为伴,养成了性格中孤独忧郁的气质。后就读于坎特伯雷的皇家公学,因口吃的缺陷而备受歧视,留下了心理阴影。读大学时,他攻读医学,却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在伦敦贫民区做见习医生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获得好评,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一边创作,一边环球旅行,为写作搜集素材,但他最初写的小说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直到《人性的枷锁》被充分肯定。他创作了很多剧本,其中的《弗雷德里克夫人》在遭到十七个剧团拒绝后终于上演,大获成功,从此开启了他迈向巨大声望和财富的第一步。

毛姆一生经历奇特,做过助产士、间谍、演员、救护车司机;做过丈夫,做过情人,拒绝过女人的求婚,求婚也被另一个女人拒绝,还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他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毛姆一生著作甚丰,无论是小说、剧本,还是评论、随笔、游记等,都广受好评,但是说起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还是在小说上。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洞悉人性,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因此他被誉为“故事圣手”。毛姆的小说大多以异国为背景,表现浓烈的异域风情。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用笔锋挖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这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的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现代文明世界,远遁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前后,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便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它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令人向往。有专家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背弃家庭的负心汉,在理想面前奄奄一息,活得如此落魄却又如此美好。读了他的故事,人们才突然发现,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原来可以这样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颗心中。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何尝不是只能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主要人物表

斯特里克兰德 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原本是证券经纪人,有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但他其实是一个天生为艺术而生的人。为了追求艺术自由,他离家出走,过着贫困的流浪生活。为了心无旁骛地学习绘画和进行艺术创作,他毅然摆脱了传统社会的重重束缚,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后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生活并创作,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他终于画出杰作,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也悲惨地结束了一生。他在孤独中仿徨,在孤独中冲突,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终于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我”这是小说的第二主人公,他是个涉世未深、自视清高、善于思考、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作家,可视为青年毛姆的替身。他虽然没有具体名姓,但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于天才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爱情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给小说增添了深度。

迪尔柯·斯特罗伊夫 一位长相滑稽的荷兰画家。他绘画天赋不高,但画作却有一定市场。他有点傻里傻气,但真诚善良,宽容大度,乐于助人,且富有艺术鉴赏力。为了斯特里克兰德的天分不致被埋没,不惜做出巨大牺牲。

斯特里克兰德太太 她出身于英国世家,结交社会名流,举手投足端庄典雅,完全符合上流社会所要求的女性风范。但她完全不了解、不理解自己的丈夫。不过她在得知实情后,又能从绝望中摆脱出来,能面对现实,自食其力,做到衣食无忧,晚年还能享受斯特里克兰德带来的声誉。

布兰奇·斯特罗伊夫 她曾是一个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被男主人骗去了纯真的爱情,身临绝境准备自尽时,幸遇好心的平庸艺术家斯特罗伊夫,二人结了婚且非常“幸福”。她在非常时刻却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这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她甘愿冒险,最后自杀惨死。

爱塔 爱塔是塔希提岛土著,在岛上有一小块地产,也有一些积蓄。她纯真地爱着斯特里克兰德,任劳任怨,给他平静的生活和自由创作的空间。她延续了人类淳朴善良的自然天性,在婚姻中又能保持尊严和相对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