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要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
22652000000002

第2章 不做攀附的凌霄花,以树的姿态卓然独立

不过分依赖别人,才能自立于世

上天宠爱那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自立精神是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根源,生活中各个领域里都少不了它,它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真正源泉。

依赖别人会使人失去独立自主性。依赖别人的人不能独立,缺乏创业的勇气,其决断力较差,会陷入犹豫不决的困境,一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

自力更生与依赖他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表面看起来二者没有任何联系,甚至是相互排斥不可结合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联系。

人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的命,天注定”,其实真正掌握命运的人是自己。一个只盼着上天为自己赐福的人,将永远受制于人,或被人、物所“奴役”,永远享受不到幸福、成功的甘甜。人在发展、创业的道路上,需要一种坦然的、平静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自主是创新的催化剂,如果不能独立做人、自主办事,那么你将注定“享受”平庸。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别人替自己选择,那样便成了一个被他人操纵的机器,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这样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心理学家布伯曾说:“凡失败者,皆不知自己为何失败;凡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认识自己。”这里所谓的失败者是指那些不具备独立精神的人;而成功者,在人们眼里其责任心非常强,而且具备顽强的自主能力,他们不会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主见,换个说法就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位身有残疾的年轻人,并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放弃努力,他以50元钱起步,一直到成为报贩之王,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没有靠谁的青睐、谁的施舍来打天下,而是凭着自强不息和聪明才智取得了成功。

他给人们传授了成功的经验,就是自己掌控命运,不被困难打倒,不能把人生设计成打工一族。打工只是初闯天下的权宜之计,并不是自己要走的路,更不是自己想开辟的那片天地。他们懂得坚持原则,同时也要有灵活的策略。他们擅于把握时机,摸准“气候”,适时适度,有理有节。如有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需收敛锋芒,攥紧拳头,静观事态发展;有时需要针锋相对,有时又需要互助友爱;有时需要融入群体,有时又需要潜心独处;有时需要紧张工作,有时又需要放松休闲;有时需要坚决抗衡,有时又需要果断退兵;有时需要陈述己见,有时又需要沉默以对;有时要善握良机,有时又需要静心守候。人生中,有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能辩证待之,方能取得人生的主动权。

擅于驾驭自己命运的人,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要总是让别人牵着走,听凭他人摆布,要有自主意识,绝不能出让驾驭自身命运的权利。

与独立自主的人相比,依赖者会表现出有缺陷的性格倾向——好吃懒做,坐享其成,他们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状。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于是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依赖媒体的报道,经常受外界影响,自己好像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机智应变的能力。

生活的真正实质在于独立。如果向一个有依赖性的人问一些问题的话,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正因为这样,如果你选择了独立,肯定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依靠自己成功

1987年的春天,加德纳和夫人埃伦携带1986年1月刚从中国台湾收养的中国男孩本杰明·加德纳,在南京逗留了一个月。他们夫妻带着孩子,出入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艺术教育的调研和交流,住在南京当时最好的金陵饭店。

金陵饭店是一家位于市中心的豪华宾馆,条件优越,设施齐全,无可挑剔。但是,房间的一把钥匙和儿子本杰明的故事,引发了加德纳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美中教育的比较。

房间的钥匙附着在一个较大的塑料牌子上,牌子上注明了房间号码。宾馆要求客人在离开饭店的时候,连塑料牌子一起留下房间的钥匙。要么交给服务员,要么通过一个插孔,将钥匙放进特定的插座中去。由于插座上的孔是长方形的而且很狭窄,钥匙后面又连着塑料牌,所以必须小心地摆好位置,才能将钥匙紧贴着插座上的钥匙孔放进去。

当时他们的养子本杰明只有一岁半,却非常喜欢携带这把钥匙,并摇晃它使之发出声响。他还喜欢从插座上钥匙孔附近的地方,试着移动钥匙,力图将它插进钥匙孔。由于他年龄太小,又没有使用经验,经常失败。但是本杰明不在乎,可能是喜欢听钥匙与门的撞击声音,或者喜欢这么做时的感觉,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但他往往要失败好几次,钥匙才能进入钥匙孔。

加德纳和妻子埃伦非常高兴本杰明这么做。因为他们一般没有急事,也不认为这种失败有害,本杰明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尝试这种游戏。但是加德纳夫妇很快就发现附近的服务员,甚至偶尔从旁路过的旅客,都会过来观看。只要他们看到本杰明失败了,就忍不住要“帮忙”。他们把着孩子的手,将钥匙朝向钥匙孔,必要时纠正本杰明的方向,帮助他把钥匙插进孔中。然后,他们就向加德纳和埃伦露出微笑,似乎等待一声感谢。

加德纳夫妇并不愿意表示感谢。因为本杰明没有到处乱跑,旁人没有监护和帮助的必要。父母就在旁边,而且知道他在干什么,并没有进行干预,旁人的“帮忙”使加德纳夫妇非常尴尬。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父母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这方面,他们和那些中国的好心人产生了分歧。

当代一部分中国孩子,由于一直是在大人们的严密庇护下生活的,加之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方式的种种缺陷等,不少孩子自小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心理。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稍稍遇到一点儿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于别人。长此以往,降低了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于孩子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加德纳夫妇静静地听着这些他们不能同意的解释。他们赞成有的时候告诉一个孩子做什么是重要的,他们也不愿意本杰明失望、有挫败感。但是正像加德纳说的,本杰明并没有因为自己失败的尝试而灰心,相反,孩子感到的是高兴。为此,教授夫妇进一步向自己的中国同行说明,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此事有不同的观点。

首先,加德纳夫妇对于本杰明是否能将钥匙插入钥匙孔并不介意,他们关注的是本杰明是否愉快、是否进行了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他们夫妇袖手旁观的同时想教给孩子点什么,就是一个人应该有效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是美国人养育子女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怎样准确地做一件事,如将钥匙放进钥匙孔、画一只公鸡,或怎样为做错的事道歉,他不大可能自己领会到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美国人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学会自己思考、依靠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自己去发现需要创造性答案的新问题。

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中国人则更加习惯于依赖他人,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寻求朋友的帮助。而美国人,则更强调依靠自己,个人奋斗。

从这个“钥匙和钥匙孔事件”的表面上看,与美国的父母比起来,中国的父母更愿意作为孩子的保护人,更愿意手把手教会孩子做一切事。

如今,手机几乎成了人们的必备通讯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方便,被称为护身符。然而方便之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现实生活里:手机是护身符的这种观念带来的安全感是幻象还是真实?手机到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

毫无疑问,及时地拨打电话能够拯救生命。人们可以报告火警、盗窃、心脏病突发和车祸;父母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成年的儿女也可以和老迈的父母随时联络。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手机的使用让我们的自主空间变小,同时也让我们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弱。

某杂志的高级编辑、深入探讨手机的社会效应的文章《我们的手机,我们自己》的作者Christine Rosen表示,由于事无大小都可以轻易地获得即时的建议,这使得手机用户在面临任何不确定的事情时,用拨号代替了决定。买绿色的毛衣还是买蓝色的?吃披萨还是吃中国菜?走桥还是走隧道?——当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召集人开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自己动脑呢?

“手机导致了依赖,”某女士说,“手机腐蚀了美国社会里一种行将消失的东西:依靠自己。”她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我学过怎样换轮胎,所以我可以自己动手。但是现在谁还自己换轮胎?你会直接打电话给AAA。”

而且,奇怪的是,手机能经常与朋友和家人联络会导致一种新形式的不安全感。例如,对于父母来说,打电话给小孩能使自己放心,但是当小孩不接电话时,父母会开始往最坏的方向想。

越能方便地接触到他人,那么在你接触不到这个人的时候,就越让你担心。手机的这种保护者和奴役者的二重性,在很多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缺乏自我,不是因为我们的独立性小了,而是因为我们更多地联系在一起,遗忘了依靠自己的意识。

所以,重新正视自己,捡回丢掉的意识,一味依赖别人就会迷失自己,生命的蓝图就像满天的繁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依靠自己,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就会领略到人生壮丽的风景。

永远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人们在失去爱情时,总是会说一句这样的话:“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

有一本书叫《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作者是徐浩渊。在书中,一位叫作派克的博士对失去爱而“活不下去”的人说:

“哦,你搞错了,你根本不爱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

对方很生气,并质问作为咨询师的派克为什么亵渎自己神圣无比的爱情。派克则耐心解释说,你说的那不是爱,那是寄生。

在派克看来,当你把幸福系在别人身上时,你无疑便是一个寄生者。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自由,只有附庸。幸福应该握在自己手中,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彼此依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完全独立生存。

很多人都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好像找到了一个相伴过日子的人就找到了幸福。徐浩渊却说,幸福是自己的杰作。

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依赖对方来支撑自己幸福的墙垣,是一种错误。一旦“寄生”关系结束,一旦情感的靠山倒了,你就无法独自站立。

要知道,你才是撑起自己的唯一,只有你真正独立、强大起来,才能构造坚固的幸福堡垒。依靠别人给你幸福,难免会如沙滩蚁穴,狂风巨浪濒临时必将毁于一旦。如果你不能将自己撑起,别人也不可能一直将你撑起,因为任何力量都无法胜过自己强大的内心。

人总是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旦找到那棵“树”,就不惜把自己所有的希望甚至一生一世的幸福都寄托在那个人身上,希望对方将自己当作生命的全部。

哪知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因为太过依靠别人,只能让自己陷入不自信中而患得患失。所以别光想着依靠对方给你幸福,假如对方真的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事情也未必就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发展,也许你会被置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因为对方的出类拔萃,带来的可能是“夜不归宿”、“红杏出墙”,然后会像扔一件破衣烂衫似的,将你扔得远远的。

那个你用全身心来寄托的人,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座山,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不是你梦幻里的一棵大树,不能为你撑住天、撑住地、撑住心灵也撑住身体;他不是救世主,亦不是无所不能的先知……你可能会说:“他答应我,要给我幸福,要一辈子照顾我的。”你可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诺言很轻,一个人的耐力非常有限。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诺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能承载对方一辈子的幸福,一旦别人不经意间卸下了扛在肩上的你的幸福,那么损失最惨重的人还是你自己。

其实,最保险的幸福就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人生的幸福并非是别人给予的,而是由自己定义并抒写的。

人从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每个人都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有时候,感觉幸福缥缈不定是因为我们最大的错误来源于本身对“绳子”的过分依赖,我们的幸福藏在自己手里,如果过分依恋那根“绳子”,只会迷失幸福的方向。

依赖是一种束缚,依赖别人可能会使你幸福,但也可能会为你带来痛苦。比尔·盖茨曾说:“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人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只有靠自己取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现在已经感觉到依赖束缚了你的幸福,那就快快剪断那根桎梏你的“绳子”吧,只有这样,你才能迈开轻松的脚步去追求自由畅快的幸福。要记住:你的幸福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舒婷在《致橡树》中这样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一个真正懂得幸福的人,也必然懂得怎样恪守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他知道,对别人的依赖,实际上就是对幸福的出卖。

还是把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吧,别在寄托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那样,我们的幸福才会更长久!

自伞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这人说:“菩萨,普渡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世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须我渡啊。”这个人立刻跳出屋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该救我了吧?”观世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渡自己,是伞渡我。你要想得渡,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这人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才发现庙里的观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个人很惊讶:“你真是观世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这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人类自古以来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得到一个结论:“与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让自己常备一把伞。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自救者天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乞求别人,等待别人的恩赐,只能让我们养成一种惰性,把命运的方向盘交给别人,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只能要什么,别人不给,就得不到什么。自然,人人都会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别人的手上。事实上,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赖别人的恩赐是不可能的,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助。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它。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试一试、拼一拼,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战胜困难,最终解决问题。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成为观音,大概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自己!如果我们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坚强、自信、主动,也许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别人的眼里

人活着想要快乐似乎挺难的,我们好不容易做成一件事情,以为会得到领导的嘉许,但是却没有,我们会因此失落。而别人的一句打击,也有可能将我们的心情彻底毁坏。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别人的夸奖对你的意义远远大于你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他人怪异的眼光和恶毒的话语是常常存在的,你总是要面对这些,与其总是被其打扰,还不如让我们把这些事情像Photoshop(一种图像处理软件)的蒙板一样把它蒙起来,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一定能平静下来。

什么样的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呢,你不妨去周围观察一下,活在别人评价里的人,往往是没有主见没有自我、不敢表达自己个性、总是依靠别人的评价过日子的人,这样的人只会畏首畏尾地生活,养成愈发没有主见的性格,从而彻底失去自我。

一个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的人肯定无法成就大事,也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有的候,我们为了活出别人眼中的精彩,常常丢弃了自己的意愿,在别人的标准、评判中找寻自我价值。我们总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别人的一句话就足以泯灭我们所有的信心,所以我们总是缺乏自信,常常活得很累。

但是这样疲惫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方寸,而使自己活得愈加沉重,我们自以为牺牲掉自我意愿而换来的良好评价,实际上完全不可能实现。因为别人的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满足,而且无法真正实现自我。

因此只有我行我素,不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违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做的人,才会达到快乐自在的人生状态,就像燕子只会在碧空里飞翔,不会像鱼一样去海洋中游弋一样。

别人对你的评价并非都是完全正确的,甚至很有可能误导你。因为每个人的评价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来判断的,既不全面也不客观,所以对你而言,这样的评价的参考意义是值得商榷的。

别人眼中的你只不过是你的表面或一个方面,真正全面、清楚了解自己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你没有必要从别人的口中去了解自己。勇敢地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别人的眼中吧,唯有如此,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不要一味讨好别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

有时候我们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不得不讨好别人,尤其是当我们断定在茫茫人海中可以找到一个心爱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多么大的福气,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应该也不会糟糕到哪里,所以就会好好珍惜,多说关怀话,少说责备话,甚至慢慢地,我们就越来越习惯于讨好他,只要他快乐,我们就觉得满足。

但是,珍惜和讨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你懂得珍惜,你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一味讨好,你会发现你失去的越来越快。爱情合理就好,不要委屈将就,你只要知道彼此虽然有缺点,但保有一种淳朴的可爱就足够了。

很多人一生都在悲惨地讨好人,却以为是在爱护人,甚至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改变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改变自己。

如果你细细注意一下自己每日的言行举止,就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在讨好别人。

其实,讨好是源自内心的一份需求和期待,是希望对方能够满足我们,给我们认可、肯定、赞美、温暖和支持。

当我们带着对别人的需求和期待,试图去“讨好”对方,如果对方满足了我们,我们就有了一种体验叫“满足”;如果对方没有满足或者干脆忽略,我们就有了另一种体验叫“受伤”。“满足”之后我们会不断重复地使用“讨好”直到对方无法满足我们时,我们也开始“受伤”,然后“受伤”的人要么独自品尝“受伤”,不断地“伤害”自己,要么将这份“受伤”扔还给对方,就成了“伤害”对方。

这样的关系是一种恶性循环,并不是真正有利于自身的人际关系。

当你试图想发个短信,当你试图想要开始聊天,当你试图要开口说话之前,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做什么?是想要讨好对方,还是想要真诚地表达我真实的感受?还是希望对方给我一个我想要的回应?看清楚每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或许,你会省掉很多“讨好”的动作。

当你接到一个短信,当你的QQ开始跳动,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说的一句话之后,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回复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我真的是有话要表达,还是怕对方生气而说话?如果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或许,你也可以省掉很多“害怕对方受伤而讨好”的动作。

其实,从不断轮回的讨好游戏的过程来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游戏的结局:无论我们怎么讨好对方,对方无论怎么讨好我们,结果都是“受伤”,只是“受伤”来到的时间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如果在关系中,我们恐惧真诚的表达,恐惧面对真相,恐惧关系之间的“不讨好”,那么,我们迟早是要“受伤”的,这是命定的关系咒语。

为了打破这个咒语,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恐惧——做个真诚的人。

崇拜偶像,倒不如崇拜自己

每个人都有偶像情怀,你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情结下,你可能觉得自己很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只要你存在着,你就是一个顶立在天地间的“巨人”——而且还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巨人。所以,与其在别人身上寻找崇拜感,还不如把自己当作偶像。崇拜自己,会在无形中完善自我。

崇拜自己能够让你活得更有力量。就算你只是一曲不知名的歌,一颗不被关注的星星,一首不押韵的诗歌,但你仍可以活出自己,为自己迎来一轮灿烂夺目的朝阳。

很多时候,你会被人问到最崇拜的偶像是谁,你的答案可能是某一个明星,例如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也可能是一个企业家,像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是的,活了这么多年,你心里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种种期待,希望自己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拥有璀璨夺目的人生,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不大声回答:我最崇拜我自己呢?

这样的答案,或许一时无法被理解,也有可能招来白眼,甚至还会有人向你丢来臭鸡蛋。因为你太平凡太渺小,和那些光辉夺目的人物相比不值一提,但是,我们大部分人不都是渺小的个体,在这个惊艳华美的世界中就像一根杂草般的存在吗?

所以,你不需要自卑,就算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万人迷,仍然值得被自己尊重。

别说你很渺小,别在乎你的微不足道,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和你完全一模一样。尽管你不为人所知,但是你在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填补世界的缺憾。同时你的思维并没有停止,只要思索的力量在,你仍有可能撬动地球不是吗?你的生命之曲,已经被你演奏得铿锵作响,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崇拜自己呢?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个渺小的细胞,你就是这世界上独特的一份子,因此,要活得轻松,要活得自在,要活得精彩,必须把“自视渺小”转换成“自我崇拜”!

自我崇拜并不是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它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主宰生活的气概,是一种开明的思想,更是把握自己命运的魄力。不管你是显贵,还是贫民;不管你是白领,还是文盲,你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着,在人格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有充分的理由崇拜自己。如果你的眼里只有别人的荣光,怎么能看到自己的不平凡呢?

从此不再为了生活而讨好别人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很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当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与人相处,不得不委屈自己。

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偶尔隐忍是需要的,但凡事都有底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如果不懂得把握原则,或者总是为了和谐而突破自己的底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味地讨好并不见得能得到我们原本希望的和谐,凡事要按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去把握,反而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生活中太过讨好别人,只会忽略了自己,更容易被别人忽视。到头来会更痛苦,所以,在和任何人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要珍爱自己。

有一位全职太太,她对家庭付出很多,老公和家人对她都很满意,但她不知为什么,总是不够自信。本该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但她始终感觉很疲累,就是没有办法放松自己,生怕自己不够努力,会被别人——尤其是丈夫和家人厌弃,于是非得把自己逼到身心俱疲的绝境,才能用同情换到爱怜。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情绪,她所有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把自己放得太低,太在意别人的情绪。

有时候,为了拥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得不努力去讨好别人,尽管自己心中满是委屈。当我们积极地掌控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主宰资源、操控别人的意图,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可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很不开心。

这样的讨好会失去自己,会更不开心。有时候我们觉得花太多时间去迎合、取悦别人,潜藏的动机是借此获取更多的好处和保障。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对这样的放弃真的满意吗?

这就是一个为了讨好别人选择羞辱自己,最后得不偿失的例子。

无论对待爱人、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付出感情或心力之前,都要先斟酌一下:你所付出的这些,到底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勉强的?唯有心甘情愿出自真心,才是值得的。

人生苦短,何必费力讨好别人,好好爱自己吧。和别人相处时唯独没有勉强,事后才不会后悔,才是值得的行为。

爱自己,爱世界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是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但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是自己的情人。

我们有时候,想变成任何一种人,体验任何一种生活,包括国王、财阀、圣徒、僧侣、强盗等,甚至也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能够变回自己。归根到底,我们终究更愿意是自己本身。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个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

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当你遭受巨大的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爱自己的人对自己非常接纳与欣赏,他无论成功失败都和自己站在一起;爱自己的人从来不需要借助表现或表演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爱自己的人没有自责,没有罪恶感;爱自己的人觉得自己不亏欠任何人;爱自己的人不骄傲不浮夸,不贬低他人。

爱自己的人觉得全世界都是可爱的;爱自己的人也许不给自己买新衣服,不去做按摩SPA,但他的内在却有一种新鲜活泼的品质、一种爱的品质、一种美的品质,让所有经过他的人都能感觉到,都想亲近他。

社会一直教育说我们不够好,于是,我们永不停歇地想要改造自己,并由此衍生出改造他人及改造世界。所有改造的努力都源自于不接纳,源自于觉得自己有“问题”。

爱自己,我们要爱的不是那个“自我”,而是我们的“真我”——我们内在那个闪闪发亮的钻石般的本质。

在去除了外在所有的名声、地位、金钱、相貌等之后,每个人内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由此而生出的自爱,其实是一个了悟,一个知道,即你知道自己内在有闪光的自己,而同时你也知道,别人的内在和你一样。

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爱别人也爱世界的。他/她不需要证明给谁看他/她是值得被爱的,因为,他/她的内在就是爱本身,他/她的浑身都充满了爱,散发着爱的光芒,而这样的一个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他/她。此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因此,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一个爱世界的人,也是被世界所爱的人。

托付心态的爱是毒药

当你依赖的时候,你就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恐惧;当你恐惧时,你就会委屈自我来迎合对方,而当你失去自我,对方的爱也就土崩瓦解。为什么?你已经不是你了,对方的爱哪里还有附着的对象?爱情遵循平等原则,要求双方能为彼此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好处,比如关注、爱、金钱等。爱情的维系需要实现索取和回报的动态平衡,同时要求在爱的关系中保持自我,达到“我”和“我们”的平衡。任何一个平衡被破坏,爱情关系都不能长久。

因此,托付心态非常危险,是爱情的毒药。既然爱情遵循平等原则,女性就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智慧、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气质等。当年轻的你与钻石王老五在一起的时候,你们之间会有巨大的鸿沟,你需要迅速成熟来获取与对方相当的社会经验,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压抑、委屈甚至折磨。因此,经营自己的能力更重要。在失恋之后,保护好爱的能力,给前面的人。当我们能把握自我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才能更好。时刻保持察觉,维护爱情,保持自我,这样,才不会输得很惨。

与其嫁个有钱人,还不如寻找潜力股,找个同龄的男孩子一起成长,共同经历、共同见证彼此从稚嫩到成熟的漫长过程,这个经历很宝贵。也许你会担心,等到你的潜力股变成绩优股,你就变成垃圾股,这其实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过度恐惧,不仅表现在爱情和婚姻中,也表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是反过来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更好的发展和关爱自己的动力,只有积极地维护好今天、享受今天,才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愿意吃苦了,把吃苦等同于消极,等同于受罪。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总是担心选择失误,往往因此错失很多机会。工作是这样,爱情也是这样。其实,即使选择错了,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你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更能积聚坚持的毅力。选择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是推动前进的动力,是成长的机缘。先有行动,才有机会,行动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未来取决于今日,幸福总有一种可能。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有一个叫爱丽莎的美丽女孩,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人喜欢,总是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认为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爱丽莎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一直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周末的上午,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请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声音仿佛来自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爱丽莎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他对爱丽莎说:“爱丽莎,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爱丽莎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爱丽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告诉她星期一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爱丽莎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顾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一这天,爱丽莎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她在客人间穿梭不停,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晚会结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爱丽莎,她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爱丽莎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我们的眼睛的作用是:一只眼睛观察世界,一只眼睛发现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也是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潜能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像爱丽莎对自身产生怀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发掘出自己的闪光点,她看到了别人的精彩,却错失了自己的光彩。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优秀的载体,接受自己,你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生必爱一个人

——你自己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曾言:“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做完完全全的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我们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在悲喜两极之间的抉择中,你的心灵唯有根植于积极的乐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爱中获得对人对己的宽宏,达到明辨是非的准确。学会从内心善待自己,你会觉得阳光、鲜花、美景总是离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养自己的优良沃土。

爱自己首先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因为我们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懂得秉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你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失去自我,便是自己人生痛苦的根源。

辛迪·克劳馥,对于中国的中青年人来说,几乎是无人不晓。作为一代名模,她年轻时也和许多名模一样,缺乏主见,也几乎和许多名模一样,差点儿沦为有钱人摆弄的花瓶。但她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弱点,主动调整自己的性格,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牢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辛迪·克劳馥18岁就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里的辛迪,是一朵盛开在校园的鲜艳花朵,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阵惊呼。那个时候,她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再加上漂亮的脸蛋,匀称修长的腿,实在是美极了。当时,人们对她赞不绝口。的确,她的整体线条是那么的流畅,浑然天成;她的鼻子是那么的挺拔,配上深邃的目光,性感的嘴唇,以及丰满的乳房、浑圆的臀部,一切就像是天造地设似的。难怪,在同学当中,她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在这期间,有一个摄影师发现了她,拍了她一些不同侧面的照片,然后挂在他自己的居室墙上。同时,她的照片刊在《住校女生群芳录》中,她的脸、她的相片、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刊物上。很快,她被推荐去了模特经纪公司。但是一开始,她就碰了壁。这家公司竟说她的形象还不够美。她感到伤心。而令她更感到伤心的是,那个经纪人认为她嘴边的那颗痣,必须去掉,如果不去掉,她就没有前途。但她不肯去掉。

成名之后,她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说:“小时候,我一点儿都不喜欢那颗黑痣,我的姐妹们都嘲笑它,而别的孩子总说我把巧克力留在嘴角了。那颗痣让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后来,我开始做模特儿,第一家经纪公司要我去掉那颗痣。但母亲对我说,你可以去掉它,但那样会留下疤痕。我听了母亲的话,把它留在脸上。现在,它反而成了我的商标。只有带着它到处走,我才是辛迪·克劳馥。一些女孩跑来对我说,她们过去讨厌自己脸上的小黑痣,但现在她们却认为那是美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人们变得乐于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尽管他们过去并不一定喜欢。”辛迪·克劳馥的经历告诉我们,你才是你自己的中心,一个人无须刻意得到他人的认可,只要你保持自我本色,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压倒你,你可以活得很快乐、很轻松。人应该爱自己的全部,那样你才会感到自身的魅力。一旦你看上去既美丽又自信,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了。正如美国歌坛天后麦当娜所说:“我的个性很强,充满野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算大家因此觉得我是个不好惹的女人,我也不在乎。”而事实上,并没有人因此而讨厌她,相反,人们更加着迷于她的优美歌声和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