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失去自我
人生总是会遇到不顺的情况,很多人处于不利的困境时总期待借助别人的力量改变现状,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依靠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为何总想着依赖别人,而不是依赖自己呢?
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利浦有一次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企业倒闭、负债累累、离开妻女四处为家的流浪者。那人进门打招呼说:“我来这儿,是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说着,他从口袋中拿出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那是罗伯特多年前写的。
流浪者说:“一定是命运之神在昨天下午把这本书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为我当时决定跳入密歇根湖了此残生。我已经看破一切,认为人生已经绝望,所有的人,包括上帝在内,已经抛弃了我。但还好,我看到了这本书,它使我产生了新的看法,为我带来了勇气及希望,并支持我度过昨天晚上。我已下定决心,只要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他一定能协助我再度站起来。现在,我来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这样的人做些什么。”
在他说话的时候,罗伯特从头到脚打量着这位流浪者,发现他眼神茫然、神态紧张。这一切显示,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但罗伯特不忍心对他这样说。因此,罗伯特请他坐下,要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说出来。
听完流浪者的故事,罗伯特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这幢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罗伯特刚说完,流浪者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他的手,说道:“看在上天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流浪者能提此要求,显示他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丝希望。所以,罗伯特拉着他的手,引导他来到从事个性分析的心理试验室,和他一起站在一块窗帘之前。罗伯特把窗帘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罗伯特指着镜子里的流浪者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作你从前并未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未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流浪者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哭泣起来。过了一会儿,罗伯特领他走出电梯间,送他离去。
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他不再是一个流浪者形象,他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的衰老、不安、紧张已经消失不见。他说,感谢罗伯特先生让他找回了自己,并很快找到了工作。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
人要勇敢地做自己的上帝,因为真正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是自己,当你相信自己的力量之后,你的脚步就会变得轻快,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从21世纪的竞争来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还必须具备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
人若失去自我,是一种不幸;人若失去自主,则是人生最大的缺憾。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特有的亮丽色彩。你应该果断地、毫无顾忌地向世人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采、你的气度、你的才智。在生活的道路上,必须自己作选择,不要总是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要听凭他人摆布,而要勇敢地驾驭自己的命运,调控自己的情感,做自己的主宰,做命运的主人。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具有自信、能够自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自立自强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纵横职场的法宝,在职场中,上司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下属,领导不喜欢没有自我、没有主见的员工,相信自己吧,你就是最棒的!
你是谁由你自己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永远只有你自己,一旦人生轨迹被别人所左右,你将被这个世界真正遗弃。
有这么一则故事,可以给职场人一些警示和启迪。
有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木能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放在水里不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苦恼。
当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很快就能卖完时,他一开始还能坚持自己的判断,但时间最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他决定将这种香木烧成炭来卖。结果很快被一抢而空,他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他的话,却不由得老泪纵横。原来,儿子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沉香,若是切下一块磨成香粉,其价值超过一车的木炭。
本来完全可以凭借这些“沉香”变成富翁,结果依然没有摆脱原来的生活轨迹,其根源就是自己的“有眼无珠”,所以说,你是谁,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由自己来决定。
其实,尘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沉香”。但世人往往不懂得它的珍贵,反而对别人手中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只能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世界上充满了来自外界的“应该”的命令。社会、家庭和单位,有各种各样的你应该是谁和你应该怎样做的想法。但你身外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样知道你个人的路线。他们指出的某些“应该”和你的“愿意”相称,但大多数却不能。许多人退回到外部声音所指示的外观上安全的路线上去。
然而,可能像你一样,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小人物,发现遵从比挑战更有吸引力。走权威走过的路就意味着“非常便利”,选择开辟好的道路是便利的,没有问题和挑战。但是那些接受和按照来自外在的力量的命令去做的人,要以失去他们全部热情为代价——无疑,这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交易。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陷入别人对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总是会不经意搅乱我们的心,消灭了我们往前迈步的勇气,甚至整天沉迷在白云般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能为自己做主,那么你注定要被社会淘汰。
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爱,首先从自己开始,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爱世界。爱自己不是一种自私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虚荣、贪婪、傲慢、自命不凡,而是一种善待自己,对自己无条件接受的行为。
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综合体,如果你能够注意养生,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你就已经开始学会爱自己了。
我们应该懂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爱自己:一是只有自己才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只有热爱自己,才能热爱他人,热爱世界。
我们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我们没有大海的辽阔,但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我们没有太阳的光耀,但可以有星星的闪烁;我们没有苍鹰的高翔,但可以有小鸟的低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相信: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我”,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才变得美好无比。
认认真真爱自己一回吧——这一回是一百年。
著名心理学家雅力逊指出,人要先爱自己才懂得去爱别人。因为只有视自己为有价值、有清晰的自我形象的人,才可以有安全感、有胆量去爱别人。
爱自己,或称自爱,是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同的一种状态。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切以私利为重,不但不替别人着想,更可能无视他人利益,为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爱自己,就要会照顾和保护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在这种心态之下,我们会学会不少自处之道,更可活学活用于人际关系之中。在接受自己之后,便开始会有容人的雅量;在懂得欣赏自己之后,便会明白如何欣赏别人;在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亦会悟出“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推己及人的真谛。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会明白爱别人以及接纳别人的。因此,一切均得由爱自己开始。心理学家伯纳德博士说:“不爱自己的人崇拜别人,但因为崇拜,会使别人看起来更加伟大而自己则更加渺小。他们羡慕别人,这种羡慕出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一种需要被填满的感觉。可是,这种人不会爱别人,因为爱别人就要肯定别人的存在与成长,他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当然也不可能给予别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要想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首先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当别人对他表示友善时,他会认为对方必定是有求于自己,或是对方一定也不怎么样,才会想要和自己为伍。这种人会不断地批评自己,从而使别人感到他有问题而尽量避开他;这种人越是害怕别人了解自己就会越不喜欢自己,所以在别人还没有拒绝之前,其潜意识里就会先破坏别人的好感。总之,不爱自己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差劲时,周围的人也会跟着遭殃。
因此,在开始爱别人之前,必须先爱自己。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大多是我们与自己之间问题的折射。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努力改变别人,只要适当转变一下自己的思想,人际关系就会有所改善。
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那会抹杀你的光彩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跟着他人的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黯淡自己的光彩。
西莉亚自幼学习艺术体操,她身段匀称灵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下肢严重受伤,一条腿留下后遗症,走路有一点跛。为此,她十分沮丧,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为一种逃避,西莉亚搬到了约克郡乡下。
一天,小镇上的雷诺兹老师领着一个女孩来向西莉亚学跳苏格兰舞。在他们诚恳的请求下,西莉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为了不让他们察觉自己残疾的腿,西莉亚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个女孩偏偏天生笨拙,连起码的乐感和节奏感都没有。当那个女孩再一次跳错时,西莉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给对方示范。西莉亚一转身,便敏感地看见那个女孩正盯着自己的腿,一副惊讶的神情。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刻意掩盖的残疾在刚才的瞬间已暴露无遗。这时,一种自卑让她无端地恼怒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西莉亚的行为伤害了女孩的自尊心,女孩难过地跑开了。
事后,西莉亚深感歉疚。过了两天,西莉亚亲自来到学校,和雷诺兹老师一起等候那个女孩。西莉亚对那个女孩说:“如果把你训练成一名专业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领舞者。”这一次,他们就在学校操场上跳,有不少学生好奇地围观。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舞姿不时招来同学的嘲笑,她满脸通红,不断犯错,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
西莉亚看在眼里,深深理解那种无奈的自卑感。她走过去,轻声对那个女孩说:“假如一个舞者只盯着自己的脚,就无法享受跳舞的快乐,而且别人也会跟着注意你的脚,发现你的错误。现在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跳完这支舞曲,别管步伐是不是错。”
说完,西莉亚和那个女孩面对面站好,朝雷诺兹老师示意了一下。悠扬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她们踏着拍子,欢快起舞。其实那个女孩的步伐还有些错误,而且动作不是很和谐。但意外的效果出现了——那些旁观的学生被她们脸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关注舞蹈细节上的错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大家尽情地跳啊跳啊,直到太阳下山。
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路。其实,每个人的眼光都有不同。面对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特有的美……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看见一个空洞,乐观者却品尝到它的味道。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人生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流言蜚语,不必担心自我思维的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坚信自己的判断、执着自我的感悟,用敏锐的视线去审视这个世界,用心去聆听、抚摸这个多彩的人生,给自己一个富有个性的回答。
自己的人生无须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
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让其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让其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如果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常常为了让别人觉得很幸福就很满足,人就会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常常被外在的事情所左右,别人的生活实际上与你无关,不论别人幸福与否都与你无关,而你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别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立在了别人的眼光中。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活。
《左邻右舍》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邻居小马家卖了旧房子在闹市区买了新房,他的老婆就眼红了,非要也在闹市选房子,并且偏偏要和小马住同一栋楼,而且要一定选比小马家房子大的那套,当邻居问起的时候,她会很自豪地说:“不大,一百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马家大那么一点!”气得小马老婆灰头土脸的。过了几天,小马的老婆开始逼小马和她一起减肥,说是减肥之后,他们家的房子实际面积一定不会比男主人公家的小,男主人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会不会让他们一起减肥!
这个故事自己看起来虽然很好笑,但是却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人将自己生活沉浸在了一个不断与人比较的困境中,被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左右,岂不是很可悲?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如果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而不能自拔。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做人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活工作或者生活其实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而只是我们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卖力地想把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只好既恼怒又羞愧地空手而归了。
笑话中农夫的行为十分可笑,不过,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并非只在笑话里出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类似事情时就像笑话里的农夫,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只会让大家都有意见,且都不满意。
谁都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做事面面俱到,但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对我们展露笑容。通常的情况是,你以为自己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感受,可还是有人对你不满,甚至根本不领情。每个人的习惯是不一致的,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服务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做人无须在意太多,不必去让每个人满意,凡事只要尽心,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做就好,简简单单地过好自己生活就行,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费尽周折,结果还落得谁都不满意。
不去和谁比较,只需做好自己
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拿别人当镜子,那么那个真实的自我就会逐渐迷失,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脸上却是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到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使劲地洗脸;而满脸黑灰的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就大摇大摆地走到街上,出尽洋相。故事中的那两只猫实在可笑。它们都把对方的形象当成了自己的模样,其结果是无端的紧张和可笑的出丑。他们的可笑在于没有认真地观察自己是否弄脏,而是急着看对方,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镜子。同样道理,不论是自满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在于没有了解自己,没有形成对自身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你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来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但千万不能总拿别人当镜子。总拿别人做镜子,傻子会以为自己是天才,天才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傻瓜。
乌比·戈德堡成长于环境复杂的纽约市切尔西劳工区。当时正是“嬉皮士”时代,她经常模仿着流行,身穿大喇叭裤,头顶阿福柔犬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为此,她常遭到住家附近人们的批评和议论。
一天晚上,乌比·戈德堡跟邻居友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时间到了,她依然身穿扯烂的吊带裤,一件衬衫,还有那一头阿福柔犬蓬蓬头。当她出现在她朋友面前时,朋友看了她一眼,然后说:“你应该换一套衣服。”
“为什么?”她很困惑。
“你扮成这个样子,我才不要跟你出门。”
她怔住了:“要换你换。”
于是朋友转身就走了。
当她跟朋友说话时,她的母亲正好站在一旁。朋友走后,母亲走向她,对她说:“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而且坚强到可以承受外界嘲笑,那就坚持你的想法。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不容易。”
乌比·戈德堡受到极大震撼。她忽然明白,当自己探索一条可以说是“另类”存在方式时,没有人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只是一种理解。当她的朋友说“你得去换一套衣服”时,她的确陷入两难抉择:倘若今天为了朋友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她明白母亲已经看出她的决心,看出了女儿在向这类强大的同化压力说“不”,看出了女儿不愿为别人改变自己。
人们总喜欢评判一个人的外形,却不重视其内在。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坚强到能承受这些批评。乌比·戈德堡的母亲的确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懂得告诉她的孩子一个处世的根本道理——拒绝改变并没有错,但是拒绝与大众一致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乌比·戈德堡这一生始终都未摆脱“与众一致”的议题。她主演的《修女也疯狂》是一部经典影片,而其扮演的修女就是一个很另类的形象。当她成名后,也总听到人们说:“她在这些场合为什么不穿高跟鞋,反而要穿红黄相间的快跑运动鞋?她为什么不穿洋装?她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可是到头来,人们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影响,学着她的样子绑细辫子头,因为她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魅力四射。
你就是你,没有人可以取代
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少了自己就如同少了一只蚂蚁,没有分量的自己,又有什么重要?但是,作为独一无二的“我”,真的不重要吗?不,绝不是这样,“我”很重要。
当我们对自己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灵一下子充盈了。是的,“我”很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么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世界付出了这么多才塑造了这么一个“我”,难道“我”不重要吗?
你所做的事,别人不一定做得来;而且,你之所以为你,必定是有一些相当特殊的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特质吧!而这些特质又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既然别人无法完全模仿你,也不一定做得来你能做得了的事,试想,他们怎么可能给你更好的意见?他们又怎能取代你的位置,来替你做些什么呢?所以,这时你不相信自己,又有谁可以相信?
况且,每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宠,上帝造人时即已赋予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进而感动别人。要是你不相信的话,不妨想想:有谁的基因会和你完全相同?有谁的个性会和你一毫不差?
由此,我们相信:你有权活在这世上,而你存在于这世上的目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记住!你有权利去相信自己很重要。
“我很重要。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生活就是这样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要发挥出对自己的信心。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对比人家的长处,却忽视了自己也有人所不及的地方。自卑是心灵的腐蚀剂,自信却是心灵的发电机。所以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要让自卑的冰雪侵占心灵,而应燃烧自信的火炬,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这样才能调动生命的潜能,去创造无限美好的生活。
也许我们的地位卑微,也许我们的身份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自己是否重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标准,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存在着,不可替代地存在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面对这么重要的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自己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哲人们常把人生比作路,是路,就注定有崎岖不平。192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美教育界的大事。
几年前,一个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曾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8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就是罗勃·郝金斯。他只有30岁,真叫人难以置信。
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
曾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是乔治·华盛顿。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可见,没有谁的路永远是一马平川的。为他人所左右而失去自己方向的人,他将无法抵达属于自己的幸福所在。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将带你实现梦想。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与成功无缘。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机会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争取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只适合过去,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无论才能如何出众,如果不善于把握,那他就得不到伯乐的青睐。所以人的才能需要自我表现,而且自我表现时必须主动、大胆。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地表现,或者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你的才能就永远不会被别人知道。在电影《飘》中扮演女主角郝斯佳的费雯·丽,在出演该片前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她之所以能够因此而一举成名,就是因为大胆地抓住了自我表现的良好机遇。
当《飘》已经开拍时,女主角的人选还没有最后确定。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费雯·丽当即决定争取出演郝斯佳这一十分诱人的角色。
可是,此时的费雯·丽还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气。怎样才能让导演知道我就是郝斯佳的最佳人选呢?这个问题成为她思考解决的一大关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费雯·丽决定毛遂自荐,方法是自我表现。一天晚上,刚拍完《飘》的外景,制片人大卫又愁眉不展了。突然,他看见一男一女走上楼梯,男的他认识,那女的是谁呢?只见她一手扶着男主角的扮演者,一手按住帽子,居然把自己扮成了郝斯佳的形象。
大卫正在纳闷儿时,突然听见男主角大喊一声:“喂!请看郝斯佳!”大卫一下子惊住了:“天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就是活脱脱的郝斯佳吗?!”
费雯·丽被选中了。
毋庸置疑,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请你务必记住一点:知道和了解你才能的人越多,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会越多。
当然,很多人或许不会像费雯·丽那样仅靠一次表现就一举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多表现自己几次。在一个人面前表现不行,就在更多的人面前表现;在一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其他地方进行表现。当你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汉代名士东方朔,诙谐多智。他刚入长安时,向汉武帝上书,竟用了三千片木椟,公车令派两个人去抬,才勉强能抬起来。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把它读完。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了。在奏章中,东方朔自许甚高,称:“臣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如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皇帝果然为此打动,但转念一想,又觉言过其实,始终未予重用。
东方朔并不死心,另辟蹊径。当时,与东方朔并列为郎的侍臣中,有不少是侏儒。东方朔就吓唬他们,说皇帝嫌他们没用,要全部杀死他们。侏儒们吓坏了,诉于皇帝,皇帝便诏问东方朔为何要吓唬他们。东方朔说:“那些侏儒长得不过三尺,俸禄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我东方朔身长九尺有余,俸禄也是一口袋米,二百四十个铜钱。侏儒饱得要死,我却饿得要死。陛下要觉得我有用,请在待遇上有所差别;如果不想用我,可罢免我,那我也用不着在长安城要饭吃了。”皇帝听了大笑,因此让他待诏金马门(即古代宦署的大门),比以前亲近了许多。
有时候,沉默谦逊确实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制胜利器,但无论如何你也不要处处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信奉。在种种竞争中,你要将沉默、踏实、肯干、谦逊的美德和善于“秀”自己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别人赏识你。
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别人眼里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
一年后,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在进行工程验收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太危险,并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吧,他们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违自己为人的准则。莱伊恩最后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4根柱子,但它们并未与天花板连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来瞒过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300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发现。直到有一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
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能做到最好,他人的议论、责备就无法左右你。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之处,你必须看到自身的价值。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元的钞票。面对台下的200多人,他问:“谁要这20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2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是20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
遗传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上亿个精子中跑得最快、最先抓住机遇和卵子结合而生的,是46对染色体相互结合的结果,23对来自父亲,另23对来自母亲。每个染色体都有上百万个遗传基因,每个基因都能改变你的生命。因此,形成你现在的模样的概率是30兆分之一,也就是说,纵使你有30兆个兄弟姐妹,他们还是同你有相异之处,你仍旧是独一无二的。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说: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
在我的,在我的体内
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
这么多动人之处……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使自己生命产生价值的本能。创造有价值生命的本能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我”,关键是看你如何启用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
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许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因而在一片迷茫之中迷失自己。
随意地活着,你不一定很平凡,但刻意地活着,你一定会很痛苦,其实人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辜负自己。
别人的眼光和议论,你不必太在意,我们又何必太在意那些属于我们生命以外的一些东西呢?我们所应牢牢把握的只是生命本身,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下,那么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议论和看待我,便是那么无足轻重了。”
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总是有分量的;浮在水面上的,毕竟是轻小的东西。且让我们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挺胸地一步步走过,只要认为自己做得对,做得问心无愧,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理会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是非,把信心留给自己,做生活的强者,永远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就对了!
莫尼卡·狄更斯二十几岁时虽然已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她有点胖,不过并不显肥,但那已足以使她觉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总是比较好看。她在赴宴会之前要打扮好几小时,可是一走进宴会厅就会感到自己一团糟,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
有个晚上,莫尼卡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不大认识的人的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
“你也是要进去的吗?”
“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莫尼卡在灯光照映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莫尼卡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莫尼卡的保护心理油然而生。
“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莫尼卡开始觉得自己是这群人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莫尼卡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
“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比先前好。”莫尼卡说。
“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独。”
莫尼卡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立,认为世界其余的人都自信十足,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个和我同样自卑的人,迄今为止,我因为让不安全感吞噬了,根本不会去想别的,现在我得到了另一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意兴高昂,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莫尼卡撰稿的那家本地报馆,有位编辑总有些粗鲁无礼,问他问题,他只只字答复,莫尼卡觉得他的目光永不和自己的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莫尼卡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
第二天去报馆时,莫尼卡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莫尼卡微笑抬头。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莫尼卡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大家都写得不好的时候,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莫尼卡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们互相打量,莫尼卡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特稿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莫尼卡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悲伤的嘴变得柔和起来。莫尼卡感到他们两人都觉得自在了。
后来,莫尼卡的写作生涯因战争而中断。她去受护士训练,再次因感觉到医院里的人个个称职,唯自己不然;她觉得自己手脚笨拙,学得慢,穿上制服看来仍全无是处,引来许多病人抱怨。“她怎么会到这儿来的?”莫尼卡猜他们一定会这样想。
工作繁忙加上疲劳,使莫尼卡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继续发胖。她开始感觉到与大家打成一片的喜悦,她是团队的一分子,大家需要她。她看到别人忍受痛苦,遭遇不幸,觉得他们的生命比自己的还重要。
“你做得不坏。”护士长有一天对莫尼卡说。莫尼卡暗喜:她原来在称赞我!他们认为我一切没问题。莫尼卡忽然惊觉几星期来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是否称职而发愁担忧。
不要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你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时,你太小心翼翼地想取悦别人时,你对别人其实是假想的不欢迎过分敏感时,你就会有过度的否定反馈、压抑以及不良的表现。最重要的是,你对别人的看法不必太在意。
把眼光盯住别人不放,以别人的方向为方向,总难超越别人。要想有成就,你得自己开路,而你所开的路是你自己的理想、见解与方式,所以是你所独有的。老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美国有一位极令人敬佩的年轻女士,她的芳名是罗莎·帕克斯,于1955年的某一天,她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搭乘公车,理直气壮地不按该州法律规定让位给一位白人。她这个不服从的举动造成轩然大波,招来白人强烈的抨击,然而却也成为其他黑人效法的榜样,结果掀起了随后的民权运动,使美国人民的良知普遍觉醒,为平等、机会和正义重新界定出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的法律。罗莎·帕克斯当时拒绝让位,可曾想过自己会遭遇什么样的后果?她是否有什么能够改变现有社会结构的高明计划?我们不知道,然而我们相信,她对这个社会抱有更高期许的决定,促使她采取这种大胆的行动。谁能想到这个弱女子的决定,却给后人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追随你的热情,追随你的心灵,唱出自己的声音,世界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