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22657000000003

第3章 诞生 谁怜辛苦东阳瘦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侧帽集》《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

其词哀婉清丽,颇有南唐后主遗风。“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降生于京师明珠府邸。

第一次见到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偷偷看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时。那时年纪小,似是而非,也未必就能把小说给看懂了,可当眼中突然出现“纳兰容若”四个字的时候,不知为何,小小的心弦竟为之轻轻颤动了一下。

也许是因为那四个字组合起来,有种奇妙的、仿佛画一般意境的音节吧?

字简单,并不生僻,一旦组合在了一起,却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令人不禁心驰神往。

那有着这样一个美丽名字的少年公子,该是怎样的风度翩翩、宠辱不惊?该是怎样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几千年前那些善良的人们,在《卫风·淇奥》中赞道:“有匪君子,如琢如磨,如圭如璧”,便是对翩翩君子们最恰到好处的描写。

君子当如玉。

君子当翩翩。

君子当是浊世佳公子,来于世,却不被世俗所侵。

而千年前的人们又怎么会预料得到,在千年后,竟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纷飞之时的少年,仿佛是那传世的诗篇中走出来的一般,翩翩来到我们的眼前。

纳兰容若,自此,风容尽现,带着他与生俱来的绝世才华,仿佛天际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带着清新的气息,缓缓地、缓缓地坠入这尘世间。

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名“冬郎”的少年,浑然不知自己今后的命运,注定要在金装玉裹的锦绣堆中惶惶然荒芜了心境,纠缠在理想与现实中,来回地碰撞着,而与几位女子缠绵悱恻,终是痛苦了自己的心,情深不寿。

而那时,他也只是像所有的年轻人那样,在暮春时节,看落花满阶,带着少年天真的眼波流转。

看天下风光,看烟雨江南,看塞外荒烟,夜深千帐灯。

那时,少年不羁。

那时,少年得志。

第一节 纳兰家世

有这样一种人,他似乎生来就该被我们所钟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词汇去描述他的形象,去赞美他无与伦比的才华。

仔细想来,纳兰容若不正是如此?

即使他已辞世几百年,我们依旧乐于用这世上无数美好的形容词,去形容他,去想象他那短暂的一生。

浊世翩翩佳公子,当是最恰当的描述了。

纳兰容若是满洲正黄旗人,父亲鼎鼎大名,是康熙年间名噪一时的重臣明珠,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倒是完完全全称得上“权倾朝野”。只可惜这么个长袖善舞的人物,在官场中也免不了经历荣辱兴衰、起起落落,在他晚年的时候,被康熙罢相,一下子从官场的顶峰狠狠摔了下来。

总之这一下摔得够惨,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就都因此湮没不详了,反正家破人亡是免不了的。而和他同样鼎鼎大名,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范围有名的儿子纳兰容若,却因为过世得早,反而避过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在一夕之间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悲剧。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上面记载的,就是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明珠的仕途经历,从一开始的云麾使,逐步升到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甚至可以说是飞黄腾达。

这样一位在官场之中长袖善舞的人物,自然不可能是庸碌之辈。

根据记载,明珠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是相当关键的角色,若非最后跌了那狠狠的一跟头,未尝不会继续风光下去。

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是,现实中的明珠,与阿济格的女儿成婚,倒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战功赫赫却没什么政治头脑,最后落得个被囚禁的下场,儿女们赐死的赐死,贬为庶人的贬为庶人,这样的姻亲关系,对明珠来说,肯定是不能帮助他在官场中步步高升、一路青云直上的。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当时明珠一介卑微的小侍卫来说,能“高攀”上阿济格的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只有明珠自己知道了。

反正在以后的岁月里,两口子还是把日子给过了下去。

在外,明珠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在内,觉罗氏把家操持得妥妥当当,让自己的丈夫毫无后顾之忧。

若是以政治婚姻来说,这样的相处也未尝不是一种美满。

而就在这样的“美满”之下,纳兰容若出生了。

对当时的明珠与觉罗氏来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料到,这个出生于寒冬腊月的孩子,未来将会被赞誉为“清朝第一词人”吧?

明珠与纳兰容若,一对父子,同样的大名鼎鼎,却又如此的不同。

一个在官场长袖善舞,一个在词坛游刃有余。

纳兰容若永远也不明白,父亲是怎么在无数人虎视眈眈中一步一步毫不犹豫而又铁腕地攀爬到顶点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百官之中呼风唤雨。

就像明珠永远也不明白,自己为儿子精心规划的,已经铺设好了的那条通往鲜花与荣誉的道路,为什么儿子却是如此的不情不愿以至于抗拒。

第二节 “性德”之名的由来

1655年1月19日,也就是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生于京师明珠府。

那时候,他父亲明珠才二十岁,风华正茂,为这个孩子,取名叫成德。

纳兰成德。

其实纳兰一直都是叫“成德”,只是在他二十多岁时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才改名叫“性德”,也只用了一年而已。

但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更喜欢叫他“纳兰性德”,以至于本名反倒鲜有人知晓了。

那我们也不妨约定俗成一下,还是用那个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名字来称呼公子吧!

纳兰降生之后,他的父亲明珠就为他起名叫“成德”。

“成德”二字,在古代典籍里面出现的次数不少。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宋史》中也有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易经》中更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同样是“成德”两字,意义却各有不同,究竟当时明珠是想到了哪一句才会给儿子起名“成德”的,无人知晓,只是“成德”成了纳兰的名字,一直沿用了下来。

但不管是哪句,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猜到的,明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如“成德”二字一样,成为一名君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从古到今,从皇侯贵族到贩夫走卒。每一个孩子的降生,都会带给父母新的希望,而名字,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第一个祝福,也是期望。

纳兰倒是一点儿也没辜负父亲的好意。

如今说起纳兰,用到最多的句子,就是“浊世翩翩佳公子”。

“公子”常见,古往今来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这“公子”了,上到几十岁下到几岁,泛滥的程度大概可堪比现在的“美女、帅哥”俩词儿。只要稍微人模人样,走上大街,生理性别为男性的,都可能被叫作“公子”。但是古往今来,够得上这资格的,还真是屈指可数,到了现代,一说起这几个字,人们脑海中条件反射出现的,大概就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了。

古人的习惯,除了姓名之外,还会给自己起字,所谓“名字”是也。纳兰身为一名汉文化的真正仰慕者,也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起了字,就是“容若”。所以严格说起来,纳兰名“成德”,字“容若”,只是有时候他也会效法汉人的称谓,以“成”为姓,署名“成容若”,他的汉人朋友们也大多用“成容若”这个名字来称呼他。

不过有一个名字,却算得上是容若父母的专属,那就是他的小名——“冬郎”。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冬季的关系,容若的小名唤作“冬郎”。

看着这个名字,让人想起另外一位“冬郎”来。

“冬郎”是容若的小名,也是唐朝诗人韩偓的字。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七绝赠与韩偓,其中有两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便是“雏凤清声”一词的由来。而韩偓是著名的神童,吟诗作文一挥而就,才华横溢,所以说,大概明珠也有把自己儿子比作那神童韩偓的意思吧?

究竟明珠有没有这么认为,那就是天知地知了。

不过最常见的解释,还是因为容若在寒冬腊月出生,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小名儿。

第三节 幼有词才

据说纳兰容若最早作词,是在他十岁的时候。

十岁已经能成吟,由此可见明珠夫妇对纳兰容若的教育是很下工夫的,后来更是请来名士大儒顾贞观做纳兰容若的授课师傅,也让容若从此有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有一首词《一觚珠·元夜月蚀》,说是他十岁的时候所作。

星球映彻,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如今看来,这首词若说是个十岁孩子写的,词风又未免显得太过成熟了一些,而且用典颇多,从“紫姑”“窃药”,到“踏歌”等,颇有些风流之态,十岁的孩子,当真能写得出来这样的词吗?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疑惑的问题。

不过,我们的纳兰公子是出了名的自小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也说不定当真有可能写出一首成熟的词来。这首词究竟是不是纳兰十岁时候写的,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在那些言之凿凿说此词为纳兰容若十岁所写的记载中,大多会大肆渲染地描写当年那年仅十岁的稚子是如何出口成吟的。

于是我们就不妨窃喜一下,至少这也算是一种对纳兰容若才华的肯定吧。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采桑子》)

如果说纳兰容若一辈子都没经历过一丁点儿的挫折,那就是骗人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帝王尚且有烦恼,更何况寻常之人?

所以天之骄子的纳兰容若,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挫折。

那是康熙十二年,癸丑。

纳兰容若十九岁。

十七岁时纳兰容若就入了太学,国子监祭酒徐文元十分赏识他。

十八岁,纳兰容若和其他莘莘学子一样,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毫无悬念地中了举人。

有时候看到这里总会忍不住想到另外一个著名的“举人”来。

范进考了一辈子的试,生活穷困潦倒,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后来终于中了举人,竟是欢喜得发疯了,挨了岳丈胡屠夫一巴掌才清醒过来。

虽然是小说家言,不过从有八股文考试起,难道不是有无数个“范进”,一辈子就只想着能考取功名,然后全家都鸡犬升天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自隋唐开始的八股文考试,让古往今来千千万万读书人都一头栽了进去。考了一辈子的试,考到白发苍苍依旧是个童生的人,不知有多少。连宋代文豪苏洵都曾发出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纳兰容若与那些白头童生们相比,他已经是十分幸运而且出众了。

年仅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在其他人眼中,无疑是该羡慕与嫉妒的。

所以,连老天爷都觉得他太顺利了,该受点挫折,于是纳兰容若在十九岁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突然得了寒疾,结果没能参加那一年的殿试。

自然榜上无名。

在纳兰的一生当中,这大概可以算是他第一个小小的挫折了吧?

他没能参加那次殿试,待病好之后,是后悔呢,还是并不以为意呢?从他淡泊名利的性格上来看,有很大的可能是后者。

无论如何,纳兰容若并没有参加这一次的殿试,在其后的两年中,他一边研读一边还主持编撰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还编成了《渌水亭杂识》。

闲暇的时候,他依然继续写自己的词。

这一年,他写了几首《采桑子》,各有不同,其中一首,便是:“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不知为何,纳兰容若身在北京,可他的词,却总隐隐透着一股江南三月的气息,从他的词里,能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杨柳明月,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月夜下二十四桥氤氲的蒙蒙水汽,婉转而又清新。

也许容若前生是自江南雨巷中翩然走来的少年公子,撑着伞,缓缓走过时光的流转。

有时候我想,纳兰容若十九岁那年因急病而不能参加殿试,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件幸运的事情。至少,他能有几年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编撰书籍,吟咏诗词,而不是在官场中渐渐地磨掉他天生的才华。

可是,这也只是后人的揣测罢了。

他当时到底是如何想的,如今谁又能说得清楚呢?